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30年述评

2009-04-29 21:24
理论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发展

刘 莹

摘要:自1978年我国开始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历了30年风风雨雨。认真总结30年来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兴旺、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地区; 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08-03

一、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

(一) 恢复高考与尊师重教

西部高等教育是在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的较快发展,从小到大,有些省区从无到有,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的高等教育,[1]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为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78年——1980年,是拨乱反正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开始,到1980年左右,将近三年时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包括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初显盎然生机。第二阶段是1981——1988年,刘道玉先生把这一阶段称作“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黄金时代”。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三十余年,在中央解放思想的号召下,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犹如百花齐放,各个学校也都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历经十年“文革”,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巨大摧残,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甚至一度被称为“臭老九”,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以及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教师节的重新恢复和确定,成为尊师重教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第三阶段,1989——1992年,刘道玉先生称之为停滞阶段。第四阶段:1993年以后,是发展阶段。也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重新倡导改革,谁不改革谁下台,这个时候改革又开始回升。[2]但从党的十六大后,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国家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事业的战略思路。这四个阶段在西部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二) 高校扩招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规划了2000年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而且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纲要》进一步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教育管理权责,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目标;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体制,发展校办企业,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助集资助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试验中外合作办学等。1999年,全国高校大幅扩招,从此,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3]1999年,又根据“扩大招生,提高学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西部各大高校开始大规模招生,高考的门槛一夜之间大大变低。1999年至今,对于这次改革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质疑的声音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人们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内容:过高的学费断送了很多孩子上大学的梦想,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于高校原有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造成了培养的困难,就业的巨大压力等。[4]

(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后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全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取得了实效。这种以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当作基础教育的宗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性发展、主体性发展。

二、 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得失

(一) 教育改革的得

西部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较快的发展,为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21世纪的西部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总结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的得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1. 从政治功能转向以人为本。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功能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因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经济建设上,而对经济建设的认识又主要停留在GDP的增长上。所以,教育的功能当时就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经济服务划等号。这个功能的转化,从教育主要为政治功能转向教育的经济功能,特别是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这个变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这种认识还是容易产生局限。所以,在十六大之前,开始提出了互为前提和基础,就是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和人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人发展的基础,而人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互为前提基础的认识的提出,使我国教育的功能认识也有了一个提升,就是教育不仅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把对人的发展服务的认识开始强化了。到后面以人为本提出以后,教育功能的认识就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跟为人的发展服务统一起来,最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个认识又开始进一步发展,说明实际上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陶行知先生曾讲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就是立足于人变好的幅度,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5]因此,于教育的功能的认识初步强化到为人服务的功能,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

2. 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教育公平应该是一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给不同人不同的机会,达到人尽其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工作重点。现阶段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政府合理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学生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我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目标是确保机会公平,争取条件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扩大社会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6]

3. 助学贷款新政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部高等教育同全国高等教育一样经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与中国工商银行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2001年6月22日,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研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面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到 2004 年6月底,全国共发放贷款52亿元,享受贷款的学生大概有80多万人。2004年8月底,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正式出台,新政策重在对五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一是延长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年限;二是改变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方式;三是采取新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经办银行;四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五是加强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的跟踪管理。西部高等院校贫困学生的受益率达50%左右。

4. 西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基本迈入大众化就学阶段。2007年西部高等教育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其规模相当可观。

(二) 教育改革的失

1. 教育产业化错误导向的形成。教育就其主体而言,应当是公益事业,而不应当是以赢利为主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做了过于宽泛的理解,因此,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种产业化的有害导向。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教育往往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将教育当成一种赢利性的行当。教育不合理收费现象比比皆是,这既涉及基础教育,也波及高等教育。比如,在1996年前后就出现了“高校要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提法。另外,种种不合理的以收费赢利为目的的办班活动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大面积地兴起。教育产业化这样一种错误的导向,从基石的层面误导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在不小的程度上损伤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元气。这种导向,对教育界的公信力,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学质量,对民生,都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2. 大学合并缺乏慎重考虑。中国的大学如何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专家学者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大学的发展来说,道路多种多样,其中的一条路就是对一些相关度比较大的大学进行必要的整合,进行合并。比如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等。在一个时期中,西部地区与中国的大学合并呈现出一种各个国家所不曾有过的“大跃进”的现象。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会起到一种适得其反的作用,留下一系列十分严重的后遗症,比如教学水准的降低,合并后校内各项矛盾的增多,学校元气的损伤等等。

3. 财政投入的滞后使西部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的进程。目前,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受历史和其他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部高等教育和全国比较,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不高,与东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1998年教育事业费支出,西北五省区为82.4516亿元,而江苏省为89.7306亿元。1997年全国高校生均固定资产为26444元,东部高校几乎都高于这个水平,西部高校几乎都低于这个水平,甚至有些省区仅占北京市的1/3左右。[7]大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而我国教育公共资源投向优先顺序具有明显的颠倒问题,对于中、东部高校投入偏高,对西部的高教投入就明显低得多。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 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启示及主要任务

西部地区面积辽阔,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加速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8]

1. 优惠政策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以及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所采取的一切政治的行政的措施都证明了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绝对主导作用。由于东西部高校目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国家应在诸如教材建设、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合理布局的需要向西部高校适当倾斜。同时,国家和教育部出台的对西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必须以立项的形式,以法律作保障,进行大幅度调整,实行“西部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2. 东、中部加强对西部高等教育支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在日益深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教育部2001年6月启动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年底,支援学校派到受援学校任教教师460多人次;支援学校援助500多万元资金、价值12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2500余台、市场价值1亿多元的软件以及13.7万册的图书;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共同承担了一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很需要再加强和加大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合作和支援力度,利用东部高校在学科、资金、资源等的优势支援和扶持西部高校的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 西部高等教育应走特色发展之路。走特色发展道路,是指西部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社会、工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创办新兴学科、设置高精专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学科上不必追求齐全,在规模上不要追求庞大。另外,有些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投资力度,可以逐渐得以缓解,有些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和差距,这是要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才能解决的,而以急功近利的办法没法解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9]现在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尽量缩小西部高等教育与东部高等教育在数量(包括学生数)方面的差距,尽可能培养西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西部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足够数量的培养,还需要中、东部以及全国高校与西部高校的自身较长一段时间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但同时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时期的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三重任务。

第一,西部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历史、经济、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了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迟缓、滞后且不平衡。但随着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西部高等教育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学科设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发展等。

第二,培养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清醒地看到,西部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因此,西部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为西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人才基础上,考虑培养创新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问题。

第三,服务地方发展。主要要解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与西部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也就是说,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要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改革与发展,其中突出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旧双重任务,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而西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又反过来会影响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循环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根顺,李静.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01,(9).

[2][4]刘道玉.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展望[DB/OL].搜狐教育,2008-9-27.

[3]陆朝辉.总结与探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三十年[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5]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J].教育研究.2002,(5).

[6]袁振国.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DB/OL].教育部网站,2009-01-19.

[7]叶进. 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

[8][9]吴忠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五大误区[DB/OL].www.douban.com/group/topic,2008-10-14.

责任编辑 仝瑞中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西部地区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区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