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红 朱婷婷
摘要:在物质世界日益丰富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日趋复杂、多样。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科技时代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既有利于社会、科技、人的精神层面的协调发展,又能深刻的体现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科技时代; 大学生;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182-03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使得人文精神得到跨时空、跨国界的传播,科技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的需求。但是物质繁荣的背后并不能掩饰人类精神的危机,人失去了自我、沦落了精神、丧失了信仰、陷入了物欲主义、感觉主义和享乐主义。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应用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在其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积极方面的同时,如不加以合理地应用、管理和引导,必然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即“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的生活环境虚拟化,高科技使人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使人的自我心灵封闭,人际交往的能力被弱化,人性发生了异化。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赖于网络等高科技工具,造成了精神境界追求的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质是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意蕴
人文精神是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是科技时代的灵魂。人文精神是从人文主义演变而来的,是一种求善的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表现为人追求自由和平等,揭示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幸福的标准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关怀。人文精神就是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2]中国和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最大差异在于对“人”的理解不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主要强调的是人是独立的个体,这种个体是从人性论出发的,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理智和情感,并且认为除此之外还需要脱离封建等级观念自由发展所具备的意志。而在我国,关于人文的词汇很多,如“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传统”,意思很丰富但却没有准确的概念,我国的人文传统,主要强调的是“人文”与“天道”的契合。[3]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环境,不同时代,对人文精神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样,人文精神的社会功能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站在科技时代认识人文精神,不仅要突出人文精神的时代性,而且要认识当代人文精神所处的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是现时代的科学的人文精神,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时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显示了人为了自身全面的发展,促进科技的不断进步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需要,也显示了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功能。一方面,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从古到今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全面意味着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生活包括了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自由则意味着能够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展。人通过科学技术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当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后就会向更深一层的需求迈进。因为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当最原始的物质需求方面得到满足后会需要更高的物质甚至精神需求。因此,要使科技发展与人的需求相同步,就必须要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更新,只有这样,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对于火的运用开始了人类的文明史,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然后,在经过了长期的农业文明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时代。现在正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文明程度不断地提高,使人类的生活不断进步,使人类更加接近幸福,相应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科技不断的发展。
二、 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以及人类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如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这样,弘扬人文精神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所以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迷失了本来应有的目标,丧失了人文精神,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日益脱离认识个体和认识主体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力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科学成为一种机制,有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科学成为一种独立力量的过程,就是工具理性日益脱离价值理性,异化为不依赖于人的敌对力量的过程。[4]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因此不发展科学技术,为了使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使人类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这可以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来得到确证。
从历史上来看,人由自己的劳动开始了科技活动,人是具有实践的高级动物,实践是人区分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一开始人类使用工具是为了能够生存,当人类开始慢慢了解大自然,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后开始进行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发明来为自己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初,科学与技术是独立分离的两个个体,在古希腊,科学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直观的认识和自己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从哲学和神学思辩中独立出来的科学。由于它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19世纪,新型动力机械的广泛应用,使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在近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渐渐一体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已经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科技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科技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产物,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发展科技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的发展也是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中我们认识到要以联系、整体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来关注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轨迹。
从逻辑上来说,科技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并使之不断进步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给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提供了内在的依据。首先,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一方面,在科学活动中,人类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扬了他们的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的发明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如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使携带更加方便,手机功能的多样化等无不体现了科技的人性化。其次,人文精神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对人类产生了负面影响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对于科技进行了不正当的行为,这体现在科技的发明与科技成果的应用的过程中,有的是由于发明者的错误理念和目的,有的则是使用者错误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精神对于发明者和使用者即所有人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每个人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精神,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根基,科学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也使人的精神方面的危机不断显现出来。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科技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状态更是不容忽视,提升其人文精神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一)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造力量的强大,人类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当然,科学技术本身并不会使人类的安全受到威胁,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为人类服务的,使人类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根源是人类自身。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康芒纳在分析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时论述到:“危机既不是一个自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之所以被污染,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一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5]
这个社会根源就是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偏差,科学技术本应该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和利用,并由此使人类能够生存并且更好的生活的。同时,科技也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现在它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因为人类的欲望和目的性的引诱使得科学技术与人类真正生活意义的偏离。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对于长远利益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则视而不见。人类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万能的,认为只需要科技而不需要其他的任何精神方面的事情。他们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世界,眼前的物质利益满足了自己当下的需求,便认为这就是生存的意义,就是幸福了,但从人文价值和意义的持久性来看,这必然会造成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精神的扭曲。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和应对能力,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符合社会的新要求,使人类的价值正常的发展,必须要在对科学技术的观念上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定位,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高科技的发明者和使用者或者潜在的发明者与使用者,他们的人文精神情况尤其需要高度的重视。
(二)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等的全面提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实用方面,并且由于重视了实用的方面而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功能,学校只是一味的要培养出可以在社会中谋得一个职位的学生,却忘却了学生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不只为了找到工作,虽然找工作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需要的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停留在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完整地表达了人类追求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6]要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除了物质生活领域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外,大学生还需要在文化和精神生活领域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不仅要提高科学精神,还要提高人文精神。在大学中,就是要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大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要能够融入社会并且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名成员,这些都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因此,在科技时代下,高等教育应该根据当前的特点和形势,既要重视其工具性的功能,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又要重视其目的性功能,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当然,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除了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外,还需要大学生自我的调节和发展。
(三)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对教育潮流的主动适应
现代科技的发展侵蚀着传统文化,严重冲击民族文化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导致价值观混乱,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和观念同时并存,这些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7]科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但在其精神生活方面却产生了许多问题,科技社会使教育成为一种被动地强制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而不是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他们的个性被抹杀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人文精神的状况是不容忽视的。要关注大学生的人性发展,必须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8]
我国古代开始就很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当时的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孟子·滕文公章》在论及三代的学校教育时便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但到了19世纪即‘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从经验水平上升到了理论水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向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9]由于社会大的环境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人文教育越来越不被重视。现在我国的大学按学科分类设置院校,课程设置单一,重视实用性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培养,加上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如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盛行、专业知识丰富文化素养差等现象或问题。
人文精神指导着人文教育的发展轨迹,人文教育则梳理着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因此,为弘扬社会认可的人文精神,就必须要把握人文教育的迫切度即合理定位。[10]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以他们的发展为目标,从其生活着手,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将有助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完善发展。大学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对世界认识不断的深入,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也将不断地明确,由此,他们的个性和情感会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高德步.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J].中国人文大学学报,2004,(4).
[3]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4]陈家琪,王耀德.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5).
[5]〔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8]傅在汉,刘飞.高等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9]姜剑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再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王锐兰.人文教育的定位[J].上海高教研究,1996,(3).
责任编辑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