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静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再次论述有关思想。本文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根本;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4-0026-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呢?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想进行探讨,以提高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
一、 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基本内涵的认识
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要对和谐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关于和谐概念,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方永刚同志曾说过,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讲,就是和谐。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和谐概念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顾名思义,可理解为相安、协调,配合得适当,即是相关各方的关系处在相安、协调的良好状态。因此,和谐文化,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其本身所固有的和谐的理念,也就是说这种文化是提倡“和谐”的文化,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文化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追求整个社会系统处在和谐状态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和谐文化是由整个社会系统相互关系决定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社会各系统相互交织。因此,协调社会各系统关系,构建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汇聚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具体来说,在思想文化理论领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从整个社会系统来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蕴涵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倡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体包括: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提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人们的生产与生存都依赖于自然。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因此,和谐文化蕴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的客观要求。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文化。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因此,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一致和相互促进的。人的发展、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走上良好发展的轨道。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人与人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理念,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用和谐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应坚持平等的原则、诚信的原则、宽容的原则、互助的原则。第四,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人的身心处于最健康的状态,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蕴涵实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第五,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是处理民族、国家关系的重要法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谐世界理论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1]这一讲话,正是我国和谐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和谐,还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国家之间的和谐,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没有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社会和谐就失去了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又再次论述了有关思想:“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根本”一词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和谐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它的根基和主干。没有根基就没有大树。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个根本至少应有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具有定性的意思,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指导思想。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思维。翻开人类社会史册就会发现,凡是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民族,都是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巍然屹立,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方面,要记取苏联和东欧因指导思想混乱导致剧变的教训。马克思主义在和谐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改变文化的性质,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第二层意思,具有引领的意思,也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各种文化向先进的文化方向发展,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价值观念也呈现了多元的趋势。在外来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一些领域也有所抬头,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趁虚而入。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思想上产生的迷惑、困惑乃至无所适从,都是难免的。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就越是需要共同价值观念的统领。否则,社会就不会有统一的步调,国民就会离心离德。因此,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和谐文化建设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引领各种文化向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第三层意思,具有凝聚的意思,也即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分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色副瑟夫·奈首次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其软实力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和重视那些物质因素背后的文化等非物质力量。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套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阐述系统,就能够极大地吸引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有凝聚力,首先是因为满足了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的渴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凝聚力,就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价值。其次,关注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及其分配的公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原则使财富的分配相对公平。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社会共同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具有导航和凝聚力量的功能。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分裂、外敌入侵的压力,社会成员目标明确,团结紧密,以共渡难关和共御外敌。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尺度必将得到人民的拥护。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多元价值持包容态度。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基本需要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能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在当今中国,除了社会主义价值外,还有非社会主义的价值,比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优秀价值、西方现代社会的优秀价值等。当然,中外腐朽的社会价值也还有一定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除了与中外腐朽价值水火不容外,对其它优秀价值都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富强。
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第一,从物质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基础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作用。俗话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于我国国情条件,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在初级阶段,不光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也不够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够完善和成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上述状况多少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任。针对本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分配准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又决定了我们还有另一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兼顾公平和正义,而不是两极分化,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立在坚实而公平的基础上,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只能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难以对人们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优势。近年来,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比如: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得到实惠;上海农村地区,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生活费;在上海城市,70岁以上退休职工免费乘坐公交车及轨道交通;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在大学中,给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困难补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同时,党和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在农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大大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所有这些措施,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第二,从精神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当前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一些国人迈入了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误区的现象;为国家为集体奉献的人受到冷落、大把捞钱的人成为“楷模”的现象;在GDP崇拜下,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生态的现象;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的现象。所有这些,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可以说,经济仅仅是基础,道德情操的培养才是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生活的保证。为此,在和谐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中:(1)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改革创新思想和精神、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大局,讲协调,讲团结,讲统筹,讲合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培养和谐的思想观念、方法,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精神。(3)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谐文化。我们民族的许多思想文化传统,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比如:“和为贵”的精神、避免绝对的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自然观、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都是祖国优秀和谐文化思想传统的体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现代价值,适应时代潮流。“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思想,都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的和谐文化思想。又如,党和政府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节假日。祖国丰富的节日文化,使人们产生了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4)以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谐文化,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和腐朽落后的文化。(5)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和谐文化。这就需要以科学理性精神创新和谐文化,也即用科学技术创新和谐文化。社会可以通过迷信和宗教达到秩序,也可以通过强权政治达到一种有序,但这都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只有绝大多数公民具有科学理性的文化素养,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精神动力。以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构建和谐文化,才能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创新注入不竭动力。(6)建设和谐文化,关键在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结合实际,提出了从精神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步骤,这就从精神层面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综上,“和谐文化”这个概念,实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件伟大礼物。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途径,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