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作记忆的压力下“Choking”

2009-04-29 20:03:20陈亚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4期
关键词:干扰工作记忆

陈亚林 刘 昌

摘要压力下“Choking”(Chokingunderpressure)是指在压力下,一种习惯的作业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最近研究发现,工作记忆高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压力下“Choking”,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支持了干扰说,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着实验材料过于单一、大多采用行为实验而很少采用现代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研究等问题,这可能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压力下“Coking”;工作记忆:干扰

分类号B842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对自身来说非常重要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个体往往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很好,然而这种希望却会给个体带来一定的压力(Baumeistcr,1984;Hardy,Mullen,&Jones,1996),在压力下,个体的表现反而没有平时好。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或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一些考生在重大考试中发挥的还没有平时好等,Battmeister(1984)用压力下“Choking”(Choking under pressure)来描述这种现象,Baumeister指出,压力下“Chokig”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用来描述当个体自身期望有良好表现且外在情境也要求这样时反而出现了较差的结果(Baumeister,1984)。自从Baumeister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这个现象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对压力下“Choking”的发生机制以及与其他变量的一些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Lewis&Lindcr。1997Beiloek&Carr,2001:Beiloek&Cart,2005:Beilock,Kulp,Holt,&Carr,2004),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有一部分研究从工作记忆出发,为解释压力下“Choking”现象提供了另一个研究方向。对这部分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压力下“Choking”现象,以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同时,也可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指导,比如指导我们更有效的应对高压力测试情境、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考试改革等。

2压力下“Choking”的定义

“Choking”源于医学名词,心理学上引用它来描述成绩下降或操作反常的现象。早在1981年,运动心理学家Daniel就用“Choking”来描述“比赛失常”现象。之后,有很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与说明(王进,2003)。

Baumeister(1986)指出(最早在1984年提出),压力下“Choking”中的压力可以定义为诱发最佳表现的情境性刺激,个体必须感知到这种诱发最佳表现的刺激。压力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奖赏和惩罚、评价性观众的出现、竞争、成绩反映出个体的重要特征以及没有第二次机会等。“Choking”是指个体表现出的技能水平低于平时的一种现象,单独的一次失误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Choking”。所谓压力下“Choking”就是指个体在压力下的表现比正常水平差的一种现象,这包括以下几点含义:外在情境要求个体有好的表现。个体自身也期望有好的表现,且在正常情况下个体可以表现得更好。虽然说这个定义较准确地解释了“Choking”含义,但它是操作性的,比较模糊,过于简单的描述了运动结果。而后,Nidcffer将“Choking”定义为一种意识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王进,2003)。Beiloek和DeCaro(2007)认为,压力下“Choking”是指在最优表现的诱因最大时,一个人表现出的技能水平远远低于所期望的。这个定义也无法有效区分压力下“Choking”和“比赛失常”。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Wang将“Choking”定义为,在压力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王进,2003)。

经翻阅以往的文献,笔者发现,当前对压力下“Choking”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有些研究者对“Choking”和压力下“Choking”不做区分,导致很多对“Choking”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对压力下“Choking”的定义。而且由于对“Choking”现象研究最多的是运动领域,很多研究者就把压力下“Choking”局限在运动领域,如此一来,对其的定义也就自然而然的局限在运动技能上。但结合近期的研究,笔者认为,压力下“Choking”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更加广阔,Wang的定义并不能包含其他领域的一些内容,比如学生在重大考试中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很显然也是一种压力下“Choking”现象。因而,笔者修改Wang的定义,认为压力下“Choking”是指,在压力下,一种习惯的作业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在这里,把“运动执行过程”换为“作业过程”,使其包含的领域更广。同样,这也要包含以下两点含义:第一,“Choking”发生在已经习得的任务执行上,也就是说在压力下,个体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失败(比如在高考中,个体忘记了以前熟知的内容,而一出考场,压力消失,马上又回想起了忘记的内容)。第二,在压力下,个体必须试图努力控制事物的发展,以达到自己的期望(保持较好表现或者有更好的表现)。由于个体主动放弃努力而造成的成绩下降,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压力下“Choking”。

压力下“Choking”不同于“比赛失常”。导致比赛失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运动员的身体欠佳、赛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比赛时由于意识到结果与期望相差太远而主动放弃努力等。而由这些原因导致的成绩下降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压力下“Choking”(王进,2003)。压力下“Choking”也不同于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Beilock,Rydell,&McConneU,2007),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对一个社会群体在特定领域的消极刻板印象会降低这一群体的作业成绩(Steele,1997)。虽然说这二者都描述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较差的结果,但二者诱导出较差结果的外部因素有所不同。在压力下“Choking”中,外部环境要求有良好的表现,而在刻板印象威胁中,由于外部对这一群体有消极的看法,也就是说外部环境期望其表现的较差。压力下“Choking”与数学焦虑也有区别,在数学焦虑中,高数学焦虑的个体认为他们没有能力成功完成任务(Ashcraft&Kirk,2001),而在压力下“Choking”中并不强调这一点。3压力下“Choking”的广泛存在

在各种领域都可以发现压力下“Choking”的存在,尤其以运动领域为甚。很多研究者发现运动员在重大的比赛中或比赛的关键时刻常常发生压力下

“Choking”,比如在各类世界大赛中,很多运动员常常由于压力的原因与金牌失之交臂。Lewis和Linder(1997)在对高尔夫球的研究中发现有些个体会出现压力下“Choking”,此外,在Beilock和Cart(2001)、Beilock,Can',MacMahon和Starkes(2002)、Gray(2004)、Beilock|Bertenthal,McCoy和Cart(2004)、王进(2005)等的研究中,都出现有压力下“Choking”现象。除了运动领域之外,在数学问题解决领域,也会出现压力下“Choking”现象。比如Beflock和Carr(2005)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高工作记忆的个体会发生压力下“Choking”。刻板印象包含对某一特定群体的一些消极看法,同时也包含对另一特定群体的积极看法(Shih,Ambady,Richeson,Fujita&Gray,2002)。刻板印象会给个体的作业带来一定的压力(Rosenthal,Crisp,2007)。在把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压力源时,也会出现压力下“Choking"。比如Cheryan和Bodenhausen(2000)发现当提醒亚裔美国女性亚洲人在数学方面很优秀时,她们的成绩下降,Smith和Johnson(2006)研究发现,数学自居性低的男性会发生压力下“Choking”。Rosenthal和Crisp(2007)发现领域自居的个体在双积极刻板印象(性别优越性和学校优越性)情境下发生了压力下“Choking”。以上研究表明压力下“Choking”是普遍存在的。

4以工作记忆的观点来解释压力下“Choking”现象

既然压力下“Choking”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其产生机制感兴趣。对压力下“Choking”产生机制的探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压力下“Choking”产生的原因,从而有利于更清楚的认识压力对一些基本认知过程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至今研究者还不清楚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压力下“Choking”。不过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外显监测(explicit monitoring)或自我聚焦(Self-focus)说,也被称为自动执行(automatic execution)说,认为有压力的情境导致个体过多注意技能的内部加工过程,导致了作业成绩的下降。另一种是干扰(distraction)说,认为压力产生了干扰信息,影响了任务的执行。这二者对压力下“Choking”的发生机制做了相反的解释,造成了一定的争论(Beilock,Kulp,Holt&Cart,2004;王进,2003;王进,2004)。由于在对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工作记忆,因此,一部分研究者就从工作记忆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4.1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可以看做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系统,涉及到对当前任务直接相关信息的控制、调节和动态维持(Miyake&Shah,1999)。工作记忆的功能包括恢复、存储、操作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并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工作记忆对人类认知活动非常重要(Ericsson&Delaney,1999;Conway,Kane,Bunting,Hambfick,Wilhelm,&Engle,2005;DeStefano&LeFevre。2004;Stevenson&Carlson,2003),从社会心理学(Schmader&Johns,2003)到认知神经科学(Kane&Engle,2002)等多个研究领域都强调了工作记忆在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核心性作用。自从Baddeley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之后,引起了大量研究的关注,至今仍是记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在工作记忆能力的概念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Miyake&Shah,1999;Ba~eR,Tugade,&Engle,2004:Baddeley,2000a;Baddeley,2001;Baddeley&High,1994;Smith&Jonides。1997;Smith&Jonides,1999),但都认为工作记忆有一种或多种成分,比如用得最多的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Baddeley,1986;Baddeley&Logie,1999)认为工作记忆有三个主要成分:中央执行器、语音回路和视空间画板,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情景缓冲器(Baddeley,2000b)。此外,Lover等的ACT-R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可以看做是一种“源激活"(sourceactivation);Engle等的注意控制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注意控制”等等(Miyake&Shah,1999)。在工作记忆各个成分上的差异造成了个体在工作记忆上的差异(Just&Carpenter,1992;Halford,Wilson,&Phillips。1998;Cowan,2001),比如Just和Carpenter(1992)指出,在工作记忆的总能量和心理加工效率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Halford,Wilson和Phillips(1998)指出,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控制注意的能力对个体在复杂工作记忆任务上的表现非常重要(Engle,2002~Kane,Bleckley,Conway,&Engle,2001)(控制注意的能力是中央执行器功能的一个部分),在控制注意来完成一定任务方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Barrett,Tugade,&Engle,2004)等。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通过工作记忆广度上的个体差异表现出来,许多研究把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作为测量工具去评判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然后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和不同认知任务之间的关系(李力红,刘丽,车文博,2005)。

4.2支持干扰说的又一发现

从工作记忆的角度来解释压力下“Choking”的逻辑是这样的:没有压力时,个体的工作记忆资源可以全部分配给任务的执行,而有压力时,个体会对任务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会占用个体的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而个体的工作记忆资源本身又有限,此时工作记忆控制当前任务相关信息并抑制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能力就会受到干扰,作业成绩也就会下降。因此,压力的作用是产生一个双任务情境,一是控制当前任务的执行,二是对任务的担忧(Lewis&Linder,1997;Beilock&Carr,2005)。对任务的担忧干扰了个体的工作记忆系统,于是就影响了当前任务的执行。这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Beilock Kulp,Holt和Can"(2004)选用模运算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个体在压力下解决对工作记忆需求

很大的问题时,成绩有显著下降。Beilock等人指出,由于压力占用了个体的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因而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就受到压力的干扰,成绩便有了下降。

由于以上实验采用的是未经练习的模运算问题,其中没有自动化加工的成分,对于有自动化加工成分的任务来说,可能就符合外显监测理论的假设,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Beilock,Kulp,Holt和Carr(2004)设计了另一个实验,选用高度练习过的模运算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步骤非常熟悉,有自动化加工的成分)做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发现,经高度练习之后被试的成绩在压力下并没有下降,表明压力下“Choking”并不是由于过多地注意任务的执行过程所致,因为如果压力下“Choking”是由于过多地注意任务的执行过程,那么这就会影响模运算的算法执行过程,此时被试的成绩应该会有所下降。Beilock,Kulp,Holt和Cart(2004)在另一个研究中也发现在对工作记忆需求很大的问题上会发生压力下“Choking”,这也与测验焦虑中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Ashcraft&Kirk,2001)。这就与干扰说相一致,压力干扰了个体的工作记忆,因而导致了作业成绩的下降。

4.3验证压力下“Choking”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证据

4.3.1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容易发生压力下“Choking”

Beilock和Carr(2005)在一项研究中,考察了数学问题解决中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与压力下“Choking”现象之间的关系。实验选取高工作记忆的被试和低工作记忆的被试在高压力(表现较差会导致无奖金和负性的社会评价)和低压力情境下完成模运算问题,结果发现工作记忆低的个体不受压力的影响,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在低费力(对工作记忆需求较小)问题上也不受压力的影响,而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在高压力下解决高费力问题(对工作记忆需求较大)时,成绩却有显著下降,随着压力的增长反而慢慢落入低工作记忆者的水平之下,对反应时的分析表明这个结果并不是由速度一准确率权衡所导致的。这就表明压力对工作记忆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压力似乎只影响工作记忆高个体,而不影响工作记忆低的个体。

Gimmig,Huguet和Cavemi(2006)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作为实验材料对此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在低压力情境下,工作记忆高的个体比工作记忆低的个体成绩要好,而在高压力情境下却观察不到这个结果,这与Beilock和Cart(2005)的实验结果一致。以上的研究表明了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与压力下“Choking”现象有着微妙的关系,工作记忆高的个体较容易发生压力下“Choking”,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却不受压力的影响,这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社会中高压力情境测试(美国的SAT、GRE,我国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结果的解释。这种现象也蕴含着工作记忆与压力下“Choking”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4.3.2高工作记忆者更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

在压力下,为什么高工作记忆者表现的要比正常情况下差,而低工作记忆者却基本不受压力的影响?从加工策略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找到答案。Barrett,Tugade和Engle(2004)对双加工理论做了回顾,指出心理的双加工理论普遍存在于心理学之中,这些理论的一个中心原则是,行为是由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Evans等人(2003)指出,双加工理论指出了两个分离的加工——联想加工和基于规则的加工,联想加工(Associative Processes)依赖于许多联结,这些联结建立在相关事件重复出现的基础之上。这些加工是相对自主的操作,对工作记忆资源需求较少(Logan,1988;Ryden,McConneil,Mackie,&Strain,2006)。基于规则的加工(Rule-based processes)依赖于符号化的把问题知识变为指导加工的规则,使用一定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对工作记忆的需求很大(Stevenson&Carlson,2003)。工作记忆不同的个体可能在使用这些加工策略方面有所不同。

Rosen和Engle(1997)在一项动物名称提取任务中发现,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倾向于使用控制加工(基于规则的加工),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则倾向于使用自动化的加工(联想加工)。因此,当增加一个第二任务时,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受到影响,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却不受影响(Rosen&Engle,1997)。这种加工方式的差异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比如MacDonald等人(1992)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对于双歧句,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反应较慢,因为他们使用基于规则的加工来区分句子的两种意思,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反应较快,因为他们使用更自动化的加工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基于以上的假设,Beilock和DeCaro(2007)选用Gauss的模运算(modular arithmetic)问题作为实验材料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低压力情境下,个体的工作记忆越高,算法使用也越多,模运算正确率也越高。而在高压力情境下,工作记忆和算法使用之间没有相关,高工作记忆者的算法使用较少。也就是说,在低压力情境下,个体的工作记忆越高,就越可能使用基于规则的加工,当压力消耗了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时,工作记忆高的个体转向使用较简单(但正确率较低)的问题解决策略。因此,压力并不是干扰问题解决本身,当面对压力时,高工作记忆者选择较简单的问题解决策略来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这是一种认知经济原则,但同时也造成了成绩的下降。

这个研究与J.R.Gray,Chabris和Braver(200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实验采用n-back任务范式,结果发现,一般流体智力(gF)较高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基于规则的推理策略,而gF较低的个体更可能使用联想加工进行判断。为了更详细的探讨个体在策略选择方面的差异,Beflock和DeCaro(2007)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采用Luchins的水罐任务做为实验材料,实验中共有四个水罐,要求借助于A、B、C罐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案来达到目标水罐的水量。共有六个问题,前三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个复杂的基于规则的方案(比如B-A-2xC)来解决,后三个问题可能通过一个同样的复杂的方案或者一个更简单的方案(比如A-C)来解决。实验发现,在低压力情境下,个体的工作记忆越高,越意识不到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案,而在高压力下,工作记忆和简单方案的使用之间无相关,且高工作记忆者简单方案的使用要多于低压力情境。也就是说,在低压力下,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倾向于使用复杂的问题解决方案(基于规则),而在高压力下,工作记忆高的个体转向使用更简单的方案(基于联想)。在这个

任务中,使用简单的方案是一种更优越的问题解决方法,工作记忆低的个体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要优于工作记忆高的个体,也就是说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在某些任务上反而具有劣势,这可能是由于工作记忆高的个体的注意分配更加集中所致(Conway,Cowan,&Bunting,2001:Ricks,Turley-Ames,&Wiley,2007),这一结果也与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相呼应(Chase&Simon,1973;Myles-Worslev,Johnston,&Simons,1988)。

以上实验研究表明,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倾向于使用基于规则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基于联想的策略,基于规则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工作记忆的需求较大,也就是说高工作记忆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依赖工作记忆系统,这样,当压力占用了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时,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就容易发生“Choking”,而工作记忆低的个体解决问题时较少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因而就不容易发生压力下“Choking”。但这一点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因为Barrouillet,Mignon和Thevenot(2008)在对三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高的学生倾向于使用直接提取答案的策略(较少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而工作记忆低的学生却更倾向于使用算法策略来解决问题(较多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

以上研究表明压力通过影响工作记忆系统进而造成了“Choking”,支持了干扰说。而Beilock等人早期的研究却支持外显监测是压力下“Choking”的原因,比如说Beilock和Carr(2001)以高尔夫球推杆作为实验任务研究发现,当被试适应了把自己的注意分配给技能的执行过程时,压力下“Choking”得到显著改善;Beilock,Carr,MacMahon和Starkes(2002)直接操纵足球运动员执行带球任务时的注意焦点,发现被试注意其技能执行过程时会发生压力下“Choking”;Beilock,Bertenthal,McCoy和Carr(2004)发现给执行高尔夫球任务的被试下达速度指令以转移其注意时,反而促进了作业。由此可以看出Beilock等人早期的研究以高尔夫球推杆任务以及足球的带球任务作为实验任务,而后期将数学问题解决作为实验任务,这两种任务性质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压力下“Choking”产生原因的不同支持可能是由不同的实验任务造成的。

为了解决外显监测和干扰的争论,结合以前的研究,有些研究者指出,干扰导致的“Choking”发生在对工作记忆需求很大的任务中,而外显监测导致的“Choking”则发生在经过练习而达到自动化的技能中。但这遭到了一些质疑,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自动化”的技能都表现出压力下“Choking”,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对工作记忆需求很大的任务并没有表现出压力下“Choking”。Beilock,KulD,Holt和Carr(2004)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压力产生了两种效果:(1)压力促使个体对任务产生担忧,占用了个体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符合干扰说的假设;(2)同时,压力也促使个体努力控制任务的执行过程,符合外显监测的假设。由于任务控制结构的不同,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与王进的过程综合理论模式相一致(王进,2004)。

除了外显监测和干扰说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尝试从驱力(drive)(Baumeister&Showers。1986)和内部一外部聚焦(internal-external focus)(Vickers&Williliams,2007)等角度考虑压力下“Choking”现象。驱力的观点涉及到动机,可以追溯到动机与工作效率关系的倒U曲线,但预测效用较差且有些模糊:内部一外部聚焦的观点从注意焦点的转移出发,认为一些运动员由于没能成功的把注意焦点从内部转移到外部,从而注意不到许多与任务相关的信息,于是就发生了“Choking”。王进综合了外显监测说、干扰说以及其他的一些假说,提出了“Choking”的过程综合理论,把压力下“Choking”作为一个从认知到执行的过程来看待(王进,2004)。这些观点并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在此不再细述。

5小结与展望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压力下“Choking”是指在压力下,一种习惯的作业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压力下“Choking”广泛的存在于各个领域。有一部分研究涉及到工作记忆。最近有研究发现,压力下“Choking”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比如有研究指出,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容易发生压力下“Choking”,原因可能是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依赖于工作记忆系统,因而,当压力干扰了个体的工作记忆系统时,这些个体就表现出了压力下“choking”。这样,当基于联想的方法(对工作记忆需求较少)是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时,工作记忆高的个体就表现出一定的劣势。以上这些研究支持压力下“choking”的干扰说,由于压力干扰了个体的工作记忆系统,导致了作业成绩的下降。结合早期的研究,Beilock等人针对压力下“chok|ng”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与王进的过程综合理论模式相一致。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研究者指出,从工作记忆的角度来解释压力下“cbok-mg”可能存在着一些漏洞,比如较难区分学习的技能和习得的技能,工作记忆的观点可能更适合解释初级运动员的“chokin譬”,不太适合解释高级运动员的“choking”等。

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当前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有关工作记忆高的个体会出现压力下的“choking”,还需要从其他领域寻找证据,其原因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有研究指出工作记忆高的小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提取的策略)。有关以工作记忆的观点来解释压力下“Choking”,还需要更为细致深入地研究,以探讨压力是否真的就像干扰说所假设的那样影响了个体的工作记忆系统,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又是如何影响的呢?以任务控制结构不同的说法来解释外显监测说和干扰说的争论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当前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材料还比较单一,接下来的研究应该考虑采用其他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此外,在当前研究中对压力的控制比较粗糙,下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采用一定的标准把压力区分为不同的水平,然后探讨处于不同压力水平下的被试发生“Choking”的程度;最后,当前研究大都采用的是行为实验的方式,很少有采用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的研究,而借助于这些技术,有助于更精确的理解压力下“choking”现象。因而,将来另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应用RI等神经成像技术对压力下“choking”现象的大脑活动进行研究,以探讨这种现象的脑机制,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干扰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科学(2020年2期)2020-01-08 14:55:16
工作记忆与多种因素相关
中老年保健(2019年7期)2019-01-13 13:53:27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乙肝治疗别被干扰素“干扰”
大众健康(2016年12期)2016-12-14 15:36:52
基于PRB底噪统计的LTE干扰定位方法
移动通信(2016年20期)2016-12-10 09:04:22
科学处置调频广播信号对民航通信干扰实例
重新检视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语言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21
工作记忆与教学方式在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作用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