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动态外部性与专业市场发展

2009-04-29 00:44陆立军
开发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内容提要:基于来自浙江省义乌市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集聚经济学的动态外部性理论,本文首次将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专业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种: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与市场的分工协作网络中,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经济对构筑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升级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的多样化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却不利于专业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动态外部性;产业集聚;专业市场;浙江义乌

中图分类号:F127.55F061.5、F06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17-05

1.动态外部性:文献回顾

1.1 理论研究

在集聚经济学文献中,外部性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外部性对要素集聚的路径作出了解释,但是无力说明外部性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1]。而动态外部性则对区域产业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作出了解释。动态外部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溢出,意指某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将提高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生产效率,它主要通过创新知识与信息在具有技术相似性的企业之间扩散来完成。同时,与其他产品一样,信息的交换频率也随空间距离的缩短而上升。因此,随着区域内企业集聚密度的上升,信息循环和处理的效率也提高了[2]。

虽然现有研究都认为,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知识溢出到底来自于同一行业企业,还是不同行业企业,学术界的认识尚不一致。首先,当动态外部性来自于同一产业的其他企业时,可称为MAR外部性,它强调专业化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一思想首先由Marshall(1890)提出,后被Arrow(1962)模型化,Romer(1986、1990)又对其作出了发展[3-6]。MAR外部性认为,知识溢出是同一产业中企业间信息交换的结果,它既可以通过生产信息的交换,也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间的流动来完成。MAR外部性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垄断比竞争更有助于经济增长,这是由于竞争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尤其当企业以模仿而非创新为主要经营策略,以价格战而非产品、服务差异化为竞争策略时,情况更是如此。区域垄断则降低了产品模仿的可能性,有助于垄断企业攫取稳定的创新租金,实现创新利润最大化。其次,当知识溢出来自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时,可称为Jacobs外部性[7],它强调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根据Jacobs的观点,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或差异化比专业化更有助于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拥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快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区。与MAR外部性不同,Jacobs外部性认为区域内竞争加快了新技术、新思想在企业间的传递[8]。因此,竞争比垄断更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再次,当知识溢出来自于市场竞争时,可称为Porter外部性[9],它强调企业和区域的竞争优势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Porter和MAR外部性都认为,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比分散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但是二者在竞争是否对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这一点上观点不同。Porter更认同Jacobs关于区域竞争比垄断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因为竞争对企业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倒逼机制;相反,MAR则坚持区域垄断更有助于经济增长。

1.2 实证研究

目前,有关集聚的动态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日益增多,旨在分析特定地区、产业的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是否与MAR、Jacobs、Porter的理论预测相一致。产业集聚动态外部性的来源有三个:专业化、多样化和区域内竞争。

1.1.1 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Glaeser等[1]利用1956—1987年间美国的就业数据,将就业量增长作为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等变量的函数,研究了区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多样化和竞争对区域就业增长存在正效应,但专业化的效应并不显著。此研究结果与Jacobs和Porter的理论相吻合,而与MAR观点不一致。Henderson等(1995)利用与Glaeser等[1]相同的数据来源、考察对象和变量设定,对8个不同产业进行了单独分析[10]。他们发现,在低技术产业中专业化的正效应较为明显,而在高技术产业中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正效应都较为显著,这与MAR和Jacobs外部性相一致。Henderson(1997)利用1977—1990年间美国72个城市的年度数据,纳入时间和个体效应,以控制难以观测的异质性,例如资源禀赋、制度环境等随时间变动、难以观测的区域特征,研究了动态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1]。结果发现,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正外部性都较为显著。

1.1.2 来自欧洲的经验证据。运用与Glaeser等[1]相同的分析方法,De Lucio等(1996)利用1978—1992年间西班牙50个省、30个产业的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该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2]。以就业量为因变量衡量经济增长,以测度区域产业结构的诸指标(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等)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的效应均为正,但专业化的正效应不显著。这与Glaeser等[1]的结论相一致。Combes(2000)利用1984—1993年间法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数据,研究了区域产业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发现区域内竞争对制造业部门发展不利,而对服务业部门的部分行业有利[13]。同时,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负效应在很多制造业部门存在,而专业化对服务业发展一直存在负效应,多样化对服务业发展则一直存在正效应。Blein等(2006)利用1980—2001年间德国的年度数据,以就业量衡量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区域产业集聚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正,而专业化的正效应不甚明显[14]。

1.1.3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Batisse(2002)利用1988—1994年间中国30个产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区域产业集聚与实际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多样化和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专业化的效应为负[15]。薄文广(2007)利用我国29 个省、市、自治区的25 个产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部性对区域产业增长的影响[16]。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增长负相关;竞争程度与区域产业增长正相关;多样化程度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多样化程度较低时,多样化不利于产业增长;而当多样化水平较高时,多样化则会促进产业增长。

表1给出了有关区域产业集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在所研究国家或地区、时间区间、实证模型上的不同,研究结果也多种多样。然而,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多样化和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而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尚无定论。总之,实证研究结果大致与Jacobs外部性的观点相同,但在MAR和Porter外部性上仍未取得一致。

表1 主要实证研究结果概览

国家专业化多样化竞争Glaeser等(1992)美国-++

Henderson等(1995)美国++n.a.Henderson(1997)美国++n.a.

De Lucio等(1996)西班牙-++Combes(2000)法国-+/-+/-

Blein等(2006)德国+/-++/-Batisse(2002)中国-++

薄文广(2007)中国-+/-+

注:+、-、+/-分别表示某一变量(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负、正或负效应;n.a.表示该研究未作考察。

目前,有关动态外部性的实证研究大多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对象,由于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致使有关动态外部性的结论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17]。本文拓展了动态外部性的研究范围,将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现象——专业市场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区域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由于专业市场在发达工业化国家早已消亡,有关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专业市场发展的研究主要由国内学者进行,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①。但这些研究大多以一般性描述为主,缺乏有力的实证分析和适当的理论工具,因而影响到了结论的有效性。本文从动态外部性视角出发,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利用于1997—2007年间浙江省义乌市十大行业和四大专业市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

2.产业集群支撑专业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命题

2.1 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经济与专业市场发展

分工和交易费用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效率的增进,但由此带来的交易次数的增加,也增加了交易费用。因此,经济主体需要在增进效率还是降低交易费用之间进行权衡。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安排,可以使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更为深入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事实上,集群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与其自身性质有关。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纯科层组织之间的准市场组织。可以说,产业集群是通过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来降低交易成本的。从这一点看,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集群并非越大越好,它也存在着一个边界,通过集聚的方式来降低交易费用并不是无止境的,当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到边际分工收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这一点就是集群的边界,因此产业集群对市场交易、进而专业市场的替代程度是有限的。产业集群通过将某类生产活动有效地组织和集中在一定区域,促使专业化生产向纵深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保持产品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由此我们得出:

命题1: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具有正效应。

2.2 产业集聚、多样化要素共享与专业市场发展

在产业集群降低专业化分工深化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同时,多种产业和多样化要素的集聚也增加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溢出)等要素与企业配对的机会,从而减少了要素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首先,以雇用工人为例,由于存在规模较大的劳动力池(labor pool),集群内企业可以更加灵活、有效地调整其雇工的人数,即使这些工人是某一技术的专业人才。其次,一个较大规模的集群的存在本身也会吸引相关要素流入本地区,企业便无需特地外出寻找。再次,集群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无法通过直接交易而获得的非贸易品,如特定集群才有的基础设施、税收优惠、准入门槛等。由于集聚所带来的所有这些多样化效应,可以使集群内的所有企业都享受到。通过将依附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要素集聚到特定区域内,达到资源共享,促进集群企业的生产专业化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发挥成本优势,为专业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也更具竞争力。由此我们得出:

命题2:多样化要素的集聚有助于提高集群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相关专业市场竞争力。

2.3 产业集群结构模式与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容量增大,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产业集群内部将形成三种结构模式:一是准完全竞争模式。这一模式纯粹以中小企业为成员,企业规模较小,各个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链的单一功能上,中间产品一般在区域内销售,而产成品则可能远销区外,如最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寡头垄断模式。寡头企业在这一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而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家庭工厂通过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结成网络状。三是垄断竞争模式,这一模式以若干个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目前,以上三种不同集群结构模式在现实中都存在,不同结构模式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果也大相径庭。从已有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趋向完全垄断时,企业创新密度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过高或过低的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都不利,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使得企业难以获得稳定的创新租金,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市场竞争过于弱化则使得企业可以坐享已有垄断利润,从而缺乏创新动力。由此我们提出:

命题3:合理的产业集群结构模式有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加快相关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3.数据与检验模型

3.1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用系1997—2007年间,浙江省义乌市十大特色产业的实际增加值、产值、就业量和企业数量,以及主要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年度数据。由于本文的分析重点是产业集聚如何作用于专业市场发展,而非二者是否相关,故此,为了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专业市场发展关系作更为准确的研究,本文所选取的十大行业与义乌市几大专业市场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陶瓷水晶、相框、充气玩具、旅游用品、镜梳、饰品配件、花类、衬衫、喜庆工艺、头饰。专业市场主要包括:宾王市场、篁园市场和国际商贸城一、二期,以及其他专业性交易市场。文中有关十大行业的实际增加值、产值、就业量、企业数量等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义乌统计年鉴》(1998—2007)、义乌市统计局相关季度报告,以及各行业协会文件。有关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年度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7)》、中国知网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②,以及本课题组于2002、2005、2007年对义乌主要专业市场商户所作的、近三万份调查问卷数据。各行业的实际增加值、产值,以及各专业市场年度成交额等方面的数据都以当期物价水平衡量。

本文之所以选择浙江省义乌市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从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地方特色产业与小商品市场的互动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二者的互动机制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一点可以从我们选取的小商品市场主要行业的本地化程度中得到验证见图1。在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义乌当地的商业资本日益雄厚、经商人才不断集聚、市场优势不断稳固,带动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商品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并与小商品市场形成有效联动的产业体系,推动义乌经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见图2。

图1 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商品本地程度比重(%)

数据来源:本图依据本课题组于2007年10月对义乌四大专业市场(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内近万名商户所作的问卷调查数据绘制而成。

图2 义乌市工业总产值、地区GDP、集贸市场成交额(1977-2008)

数据来源:《义乌市统计年鉴》(1998—2007)、《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7)》、中国知网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新华网,以及作者计算。

3.2 专业化、多样化与竞争程度的界定

我们将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以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因素三个变量测度,以X璼t、X璽分别表示产业s、整个区域在阶段t的产值,则可将专业化表示为:

SP璽=X璼t/X璽(1)

这一比率测度了产业s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因此,SP璽越大,产业s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可将多样化表示为[18]:

dv璽=-ΣSs=1X璼t/(X璽-X璼t)2(2)

这一比率表示产业s的生产规模占该区域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比重。因此,该比率越低,则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根据Glaeser等[1],可将竞争程度表示为:

cp璽=(E璼t/X璼t)|(E璽/S璽)(3)

其中E璼t表示区域中产业s的企业数量。因此,如果在该区域的某产业s中,单位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高于全区域水平,那么在该区域中,产业s的竞争程度较高。

3.3检验模型推导

假设生产过程可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则有:

Y璽=A璽L璽βlK璽βk,t=1,…T(4)

其中,Y是产出,L是劳动力,K是资本,A是技术水平,β璴和β璳分别是产出相对于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弹性,t表示时间。对该式取对数得:

yИ璽=a璽+β璴l璽+β璳K璽(5)

其中,y、a、l、k皆为对数形式。a璽用下式表示:

a璽=a*+η*+λ璽*+ε璽*+β璼psp璽+β璬vdv璽+β璫pcp璽(6)

上式中的每一项都代表了技术进步各个来源。产业特定效应η*反映了产业在技术上的异质性,其可能是由产业在政策优惠、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时间特定效应λ*测度产业产出随时间的变动。ε璽*表示影响产业产出水平的其他特定效应。集聚动态外部性以专业化(sp)、多样化(dv)和竞争程度(cp)来衡量。因此,生产函数可转换为:

yИ璽=β′x璽+a*+η*+λ璽*+ε璽*(7)

其中,β=(β璴,β璼p,β璬v,β璫p)′,x璽=(l璽,k璽,sp璽,dv璽,cp璽)′。

本文主要对(7)式中的β进行测算。然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广泛存在时间滞后效应。某些经济变量不仅受到同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过去某些时期的各种因素甚至自身过去值的影响。在应用计量分析中,这一现象常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ADL)来处理,该模型通过将因变量的滞后值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了变量现期值和前期值的关系[19]。因此,(7)式变形为:

y璽=π0y璽-1+π1′x璽+π2′x璽-1+a+η+λ璽+ε璽(8)

其中y表示专业市场成交额,x表示由行业就业量、资本存量,多样化、专业化、竞争指数组成的向量,a、η、λ、ε表示各特定效应,t表示时间,π1为短期乘数向量,β=(π1+π2)/(1-π0)长期乘数向量。

4.检验结果与分析

在最终的检验方程(8)中,外部性的各种影响机制,如历史条件(滞后变量)、专业化(sp)、多样化(dv)和竞争因素(cp)都被纳入了进来。根据前面的理论命题,我们初步认为:专业化对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影响为正,满足MAR外部性;多样化对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影响为负,满足Jacobs外部性;竞争对专业市场交易额的影响为正(满足Porter或Jacobs外部性)或负(满足MAR外部性)。基于浙江省义乌市十大产业集群、四大专业市场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多样化、竞争效应所作的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观察表2中的(1)、(2)列可以发现有关sp,dv,cp的一些规律:其一,专业化的即期效应系数为正,且较为显著,但一期滞后效应显著为负。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专业市场发

表2 对方程(8)的检验结果

(1)(2)(3)

yИ璽-10.65 (0.07)0.63 (0.06)0.63 (0.06)

lИ璽0.56 (0.12)0.60 (0.10)0.61 (0.10)

lИ璽-1-0.30 (0.11)-0.32 (0.09)-0.33 (0.09)

k璽0.11 (0.04)0.13 (0.05)0.13 (0.05)

k璽-1-0.04 (0.01)-0.06 (0.02)-0.06 (0.02)

sp璽0.22 (0.08)0.21 (0.06)0.21 (0.06)

sp璽-1-0.20 (0.08)-0.19 (0.07)-0.19 (0.06)

dv璽-0.36 (0.22)-0.39 (0.26)——

dv璽-10.46 (0.13)0.52 (0.12)0.39 (0.10)

cp璽-0.11 (0.04)-0.10 (0.02)-0.10 (0.02)

cp璽-10.04 (0.02)0.03 (0.01)0.03 (0.01)

0.3780.3830.384

m1-5.05 (0.00)-5.03 (0.00)-5.02 (0.00)

m20.15 (0.88)-0.10 (0.92)-0.05 (0.96)

Sargan37.53 (0.07)77.76 (0.25)78.78 (0.22)

注:变量检验结果和t统计后面括号中的数字分别为标准差和p值。(1)列假设所有回归项皆为外生变量,(2)列假设l和k为内生,(3)列排除了不显著动态外部性。

展有程度较低的净正效应。其二,多样化的即期效应并不显著,但其滞后效应则显著为正,表明其净效应显著。其三,竞争变量对交易额的即期和滞后效应皆为负。由此可见,义乌市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3)列中的检验结果可得产业集聚外部性与专业市场发展的关系为:

y=0.75l(0.08)+0.91k(0.07)+0.06sp(0.09)+1.04dv(0.33)-0.17cp(0.04)

由实证研究结果可知,浙江省义乌市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专业市场发展的正效应较为明显,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测相一致,而本地竞争则对专业市场发展不利,同时由于各滞后回归项的系数较为显著,因而历史条件对专业市场发展亦有不小影响。本文认为,实证研究的这一结论与义乌市内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基本一致。首先,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效应是该市已形成了十多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引领国内外潮流、具有世界市场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产业,如饰品、服装、针织、袜业、拉链、工艺品、玩具、化妆品、文化用品等。这些产业主要依托专业市场销售商品,从而为后者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其次,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配套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集聚的多样化效应提高了知识溢出的深度和广度。在义乌,像饰品、服装、针织等行业,既是区域内的龙头产业,也是最先形成的特色产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出现,加快了区域产业体系的完善,使得区域内的分工协作更加缜密和复杂。专业市场作为这类产业的主要商品销售渠道,由于拥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做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市场地位不断巩固。最后,市场结构逼近完全竞争,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为主要竞争策略。根据由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倒“U”型关系,合理的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义乌市主要产业的竞争程度可能已经越过了倒“U”型的顶点。

5.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1997—2007年间浙江省义乌市十大小商品制造行业和主要专业市场经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机制。在实证模型中,以交易额为变量专业市场发展程度,以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我们发现,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长期效应较为明显,且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效应为正、区域内竞争的效应为负。Jacobs和Porter认为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但本文研究则与MAR外部性的观点一致。专业化的正效应可以从义乌市产业结构中得到解释:当地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如饰品、纺织、服装等。这些产业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且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环节。多样化的正效应主要是在饰品、纺织等龙头行业的带动下,一批配套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多样化效应被最大化了。

本文所发现的,区域内竞争对专业市场发展具有不利影响,这一点与已有的大多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一负效应可能是由于当地企业大多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策略。如前所述,义乌市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低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为基础。这类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管理方法和简单的内部组织设置,大多依赖于对廉价劳动力的挖掘和同行业的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开发和引进。本地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赖于通过降低成本,实行价格战,而非产品质量和品牌塑造,这反过来不利于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和构筑核心竞争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对于义乌市的公共部门而言,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地区产业集群对专业市场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挥专业化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义乌主要产业集聚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需进一步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通过专业化来实现集群化,提高优势产业集聚度,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其次,引进和扶持配套产业,发挥多样化效应。由于在义乌,多样化产业间的互补效应仍发挥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需充分发挥制造业人才、市场信息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聚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尽快形成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最后,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使市场竞争合理化。在义乌,虽然为数众多的前店后场式的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经营策略,弱化了区域竞争力。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企业竞争手段,培育并发挥龙头企业对地区产业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研究”(批准号:70573095)、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批准号:2007C25020)资助。

注 释:

①有关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研究的全面介绍可参见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体系(第七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中国知网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cyfd.

参考文献:

[1] Glaeser E.L., H.D. Kallel, J.A. Scheinkman and A. Shleifer. 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 1127-1152.

[2] Audretsch D. B. and M.P. Feldman.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630-640.

[3]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890.

[4]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 155-173.

[5]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1002-1037.

[6] 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y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S71-S102.

[7] 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New York: Vintage, 1969.

[8] Panne G.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Marshall versus Jacob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4, 14, 593-604.

[9] 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10] Henderson V., A. Kuncoro and M. Turn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103, 1067-1085.

[11] Henderson V.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7, 42, 449-470.

[12] De Lucio J.J., J.J. Herce and A. Goicolea.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Growth: Spain 1978-1992. FEDEA and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of Madrid working paper, no. 96-14, 1996.

[13] Combes P. P.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cal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0, 47, 329-355.

[14] Blien U., J. Suedekum and K. Wolf. Local employment growth in West Germany: a dynamic panel approach[J].Labour Economics 2006, 13, 445-458.

[15] Batisse C. Dynamic externalities and local growth: A panel data analysis applied to Chinese provinces[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231-251.

[16] 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37-44.

[17] Tybout J. Manufacturing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 well do they do, and wh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0, 38, 11-44.

[18]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483-499.

[19] Baltagi B.H. Econometrics[M]. Berlin: Springer-Verlag,2008.

[作者简介]陆立军(1944—),男,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义乌市人民政府顾问,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现代流通经济。

[收稿日期]2009-04-21(责编:正融;校对:正融)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