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地缘格局视角下的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2009-04-29 00:44安尼瓦尔•阿木提孙文娟
开发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中亚进口

安尼瓦尔•阿木提 孙文娟

内容提要:能源正在引致世界的每个组成部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纵连横,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的交流,并逐步推动了四大“能源生产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这四大板块奠定了当今世界能源生产的地缘格局。如何在这种格局中拓展能源利益,维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中亚五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中国与中亚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又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合作关系,该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未来油气资源进口的重要战略后备来源,应该成为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本文着眼于国际能源生产的地缘格局,结合我国中亚能源合作目标,提出我国参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原则及对策。

关键词:中亚;能源合作;地缘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30-04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石油消费与经济产出基本保持着一致增长。1993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成为进口国,2007年进口石油近2亿吨,中东和非洲是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由于石油运输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使得中国海外石油一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我国石油能源现状和发展需求,以及应对世界各国战略的需要,迫使中国政府必须考虑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石油能源扩展,这就对优化中国海外石油进口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源正在引致世界的每个组成部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纵连横,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的交流,并逐步推动了四大“能源生产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石油输出国组织、美洲能源利益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这四大板块奠定了当今世界能源生产的地缘格局。如何在这种格局中拓展自己的能源利益,维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中亚里海地区是除中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外,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该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能源地缘格局发展方向。

中亚五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资源优势。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这些地缘能源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国家都在极力谋取和扩大在中亚能源地缘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其大国发展之道。这些大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加大了中亚能源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我国在中亚的能源战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在中亚开展能源合作的重要约束。

2.国际能源生产地缘格局

国际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是国际能源经济格局形成的基础,它决定了世界能源生产格局、消费格局和贸易格局。因为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非均匀性,导致了石油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大量的油气资源贸易在国家间进行。

2.1 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

油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根据BP公司2008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7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12379亿桶,其中,中东地区是储量最大的地区,探明储量7 553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1.0%;欧亚地区探明储量1 437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1.6%,这一地区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亚里海和西伯利亚地区;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探明储量分别为408亿桶和693亿桶,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3%和5.6%,如表1所示:

天然气在全球的分布也显示了极大的不均匀特征,中东和独联体是主要的天然气富集区,根据BP公司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中,中东占到41.3%,中亚和俄罗斯占接近30%,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就占到世界总储量的56%,如表2所示:

全球油气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北部和西部、南美;而油气消费则主要集中于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油气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的不均匀使得大量油气资源贸易在国家间进行,这给大国间的油气资源争夺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又是能源国际合作的客观基础。

2.2 四大能源生产利益共同体

2.2.1 石油输出国组织。

2007年底,OPEC的石油探明总储量是9 347亿桶,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75.5%。石油输出国组织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①,2008年该组织的日供应量是8 800万桶,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上世纪两次世界范围石油危机,OPEC利用石油武器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之后,“欧佩克”便成为一种能源威慑。该组织已经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2.2.2 美洲能源利益共同体。

美国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完成了对北美地区的整合,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能源利益共同体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的框架中形成的,2007年底,美洲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 805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6%,其中北美地区的三个国家储量为693亿桶,占世界总量的5.6%。委内瑞拉是美洲地区探明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2007年其探明石油储量达到870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0%,超过了北美三个国家的探明总量,储采比达91.3②。

当前美国从国家利益层面到行业发展都离不开国外石油,所以美国一边号召把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和产业等方面逐渐统一到“能源独立”的旗帜下,另一边是逐步建立起一个由美国主导和北美能源优先,然后逐渐扩展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美洲能源利益共同体。美国政府一边积极倡导能源独立,一边加紧实施的美洲能源共同体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能源战略之一,通过政治谋略和军事霸权实现其能源利益是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特点。

2.2.3 非洲联盟。

到2007年底,非洲的探明石油储量1 175亿桶,占世界总量的9.5%,储采比(R/P)达到31.2,天然气探明总量14.5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8.2%③。2002年,非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继欧盟之后的世界上第二个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利益共同体。非洲联盟能源委员会致力于非洲能源的共同开发和协调行动。

国际能源署(IEA)代表认为非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区,也是很有前景的石油地区,全球石油需求会逐步转向非洲。非洲的整体勘探程度很低,石油开采包括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和风险合作的跨国石油公司,已经具备日产900万桶和出口400万桶石油的能力,也具有日产1 500万桶石油的潜力,但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得非洲能源开发利用困难重重。我国已经和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能源合作关系,非洲在我国进口石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2.4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欧亚大陆枢纽,也是横跨欧亚的利益共同体,自古就有“横跨欧亚者得天下”的地缘重要性。就能源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石油资源,是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的两个最大石油出口国家。如果作为观察成员国的伊朗等国家一旦被批准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据统计,“上合十国”的已探明油气储量将超过7 000亿桶④,而且其整体勘探程度比起世界其他地区相对较低,有巨大的储量潜力。

中国与中亚在地缘、人文、交通管道等多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又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区域合作关系,该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未来油气资源进口的重要战略后备来源,对我国来说,加快推进“上合能源俱乐部”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中亚地区应该作为近期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

3.中国参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选择

3.1 中国参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目标

对于我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情况,新疆大学何伦志在其研究报告《大国在中亚的能源博弈》中,根据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博弈结果设定为三种情况,即现状情景、可执行情景和理想情景。现状情景指未来从中亚的石油进口量在我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例维持现状,即4%的水平;可执行情景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使得从中亚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例提高到7%的水平;理想情景指从中亚进口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2%的水平,是比较理想的状况,届时我国的石油进口结构将大为优化。根据上述情景预测,在此本文将我国在中亚的能源博弈的目标设定为:短期的现状目标,近期的可行目标、长期的理想目标,见表3。

3.1.1 短期现状目标。

到2010年,从中亚进口的石油在我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例保持目前的水平,即从中亚进口的石油量约占我国进口总量的4%。中国从中亚的进口量按照这一比例计算,2010 年需进口中亚石油大约800万吨,占中亚当年石油产量的8.2%。这种情况下,中国从中亚石油的进口量比较少,对中亚石油依赖程度较低,占中亚石油产能的份额也比较少,执行起来不需要做更多的拓展,执行成本低,只需随着中亚石油产量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因此很容易实现。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石油进口结构没有得到改善,对未来中国的石油安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1.2 近期可行目标。

近期目标是综合考虑中国未来石油的进口形式,2015年从中亚进口的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约占当年中亚石油产量的13.9%。在输送能力上,仅从2011年将全面建成投产的中哈石油管道的运送能力来看,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初中国就能够实现年进口中亚石油2 000万吨的目标,再加上其他途径的输送能力和新管线的建成投产,实现2015年进口1 900万吨的目标不会有太大困难。因此,这种情况下,无论从中亚的石油产能、中国在中亚石油竞争中的份额,还是石油输送能力上来看,都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和可实现性。在这种目标情况下,中国在石油进口量上可以减轻对中东、北非等敏感地区的依赖程度,在石油运输路线上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的局面,因而可以优化中国的石油进口结构,提高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3.1.3 长期理想目标。

长期的理想目标是中国在中亚石油博弈中能获得比较大的成功,2020年以后从中亚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2%以上,即超过3200万吨。这一进口量将占同期中亚石油产量的23%左右,在这一目标下,中国从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压力将随之减小,石油进口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大量的投入。

3.2 中国参与中亚能源博弈的原则

3.2.1 长期合作原则。

我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互动,是长期的策略调整过程,而不是短期权益之计。与中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是关系到我国西部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大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能源利益。所以要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做到合作方的共赢。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在该地区消除“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3.2.2 综合利益原则。

中亚地区战略位置独特,石油储藏丰富,处于大国角逐的“前沿地带”,在我国的对外战略中地位也日益重要。中亚对于我国的战略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缘利益、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等,必须考虑综合利益。

首先,在地缘上,中亚是我国稳固边疆,优化周边环境,争取有利战略空间的重要环节。稳固边疆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地缘优势,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空间。

其次,在安全上,中亚是我国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中亚是 “三股势力”对我国进行分裂与恐怖破坏活动的“前沿阵地”,部分境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直接威胁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是中国对中亚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

最后,在经济上,中亚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依托。中亚国家市场巨大,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储藏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与中亚能源博弈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综合利益,多领域合作相互渗透,有利于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

3.2.3 稳妥推进原则。

是要稳妥推进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合作,掌握向西开放的节奏和力度。中亚国家的利益诉求主体多元化,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30年,西部地区的开放是近几年的事,缺乏娴熟的国际经济合作经验策略,所以要稳妥进入中亚市场,要结合中亚国家的国家利益需求,做到合作方的共赢。比如,目前中亚国家已经进入经济调整发展阶段,各国都希望外国资本能投入到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提高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而不希望仅仅关注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和中亚国家开展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合作,以此为锲入点,在满足中亚国家利益的同时,提高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为能源领域的合作创建基础,搭建平台,从而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3.2.4 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使用原则

在特定情况下,为获取资源,采取激烈竞争甚至是战争手段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所以我国在参与中亚能源博弈过程中,为了避免遭遇激烈竞争和战略挤压,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从而加大对方使用竞争(极端情况是战争)手段的成本,使得均衡从竞争向合作演化。

国家的硬实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决定一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影响和推动合作的基本因素,比如美国由于其强大的硬实力,通过军事援助和经济投入等手段加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并掌握了中亚里海地区大量资源开发权。

“软实力”作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制度安排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这种以区域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的软实力,在现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发挥“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中亚能源合作的作用,除了在上海合作组织下进行反恐、安全、经济等合作外,还应进行各种开放稳定、灵活吸收的制度安排,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鼓励国内企业或个人积极主动开拓中亚市场。

4.总结

由于我国能源进口结构优化的内在需求以及中亚与我国存在的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等多方面的联系,本文认为中亚应该成为我国近期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与俄罗斯和伊朗等油气生产大国合作,如果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共同体,就能够提高西方国家与我国竞争的成本,加大我国在中亚能源地缘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即使我国在中亚能源博弈中获得了较大成功,达到了理想目标,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能源效率的提高、替代能源的发展对于我国能源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06JZD0012)资助。

注 释:

①②③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④ 利用天然气储量和天然气气液转换系数,可以计算出天然气的石油体积当量,计算公式:G璙=G璯/V0;其中G璙表示天然气储量——液态;V0表示天然气储量——气态;表示天然气在20.0℃,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气液换算系数。

参考文献:

[1]安尼瓦尔•阿木提,石油与国家安全[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2.

[2]秦放鸣.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竞争的矛盾冲突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2007,(1):53-57.

[3]孙壮志.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J].东欧中亚研究,2000,(4):61-67.

[4]何伦志.大国在中亚的能源博弈[R].研究报告,2008.

[5]孙霞.中亚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与多边能源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8,(5):37-43.

[6]何伦志,安尼瓦尔•阿木提.中国的中亚能源发展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8,(1):37-46.

[7]张良桥.论进化稳定策略[J].经济评论,2003,(2).

[8]王海燕.中国参与中亚区域能源合作的策略[J].新疆金融,2008,(2):27-31.

[9]韩立华.国际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与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一体化[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10]孙文娟.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及中国的战略对策[D].新疆大学,2009.

[11]中国金融网: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8819/energy/370863336200.htm.

[1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6-71.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中亚进口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中亚速览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数据-进口
数据— 进口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