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有
内容提要: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全球经济普现触底反弹迹象;虽然中国目前暂时失业率仍高、需求不足,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实施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及中国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为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历程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积极因素和基本面已经显现,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09 年年底开始、2010 年率先走向全面复苏历程——虽然过程还会复杂曲折;面对大环境变化趋势,我们应该分析世界制造业发展新形势,抓住发达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的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加快我国迈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关键词:经济复苏;世界制造业中心;全球配置型;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20-06
1.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及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个大类名列第11位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①。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总量中,高科技产品占了16%,而到了2005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5%,中国已经在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迈进。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虽有金融危机影响,2007年仍达到11.4%;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达到10 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跃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国。
我国从2006 年开始,制造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国贸易总额将近42%。近几年制造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只是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所放缓。在200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3家制造业企业首次同时达到世界500强标准,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10家企业达到世界500强标准。
从2007 年开始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事件,通过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将风险在全球不断扩散,使市场信心丧失;危机蔓延到全球整个金融体系,使得美国金融危机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其对虚拟经济的影响最终转移到实体经济,也严重波及全球制造业。
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拖累恶化,全球制造业急剧下降。2008年12月份美国制造业出现30年以来最急速收缩,日本制造业指数创2001年以来最大降幅。欧洲汽车业产能闲置并开始裁员。
2007年底以来,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全球经济放缓使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出口锐减,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各行业内发生重组和兼并,淘汰低效企业,资源亟待合理调配。金融危机使得美元持续走低,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受到冲击最大,美国国内居民消费信心严重不足,中国对美国出口条件恶化,致使中国出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急剧下降,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下滑,众多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中小型贸易企业纷纷倒闭,进而波及制造业各行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陡增。
从行业分布看,纺织服装、家电、汽车、电子设备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装备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大幅下滑,后续订单出现萎缩,资金链趋于紧张。消费品制造业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在扩大消费、拉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品工业增速回落的幅度较上游行业平缓,成为当前保增长最大的稳定性因素。从地域分布看,东南沿海的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的制造业企业首当其冲。
2.金融危机已经探底,中国经济企稳进入复苏历程
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月在江苏考察工作时表示:要建立信心、迎难而上,在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和振兴②。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结合全球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中国经济企稳向好进入经济复苏历程的势头日益明显。
具体分析如下:
2.1 全球经济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反弹
全球经济第二季度出现触底反弹迹象,目前已经开始了缓慢复苏的历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2009年7月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全球衰退尚未结束,今明两年的复苏预计将是缓慢和疲弱的。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降1.4%,明年则将增长2.5%。
先行指标印证着经济触底或回升的趋势。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l%,大大低于市场预期的1.5%。经合组织8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合组织6月经济活动领先指标由上月的94.5增至95.7,为连续第4个月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印度复苏最为明显,巴西和印度经济则需要更长时间恢复。
欧盟经济趋于稳定,工业生产开始增长,5月份欧元区和欧盟工业生产环比上升0.5%和0.1%;日本工业生产出现积极变化,6月工业生产指数环比上升2.4%,为连续第四个月回升。
由于企业的去库存化,投资削减的幅度减弱,全球各国和地区制造业指数回升,产业活动或萎缩程度下降或已开始扩张。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7月升至48.5,为11个月以来的最高。欧元区PMI从6月份的42.6升至7月份的46.3点,创1998年开始调查以来第一大涨幅。
虽然融资环境还未恢复如前,失业率仍高将减慢经济的回升,消费者的信心仍在恢复,各国庞大的财政赤字是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而且各项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处于低速状态,但各国主要经济指标确实停止恶化并企稳反弹③。
相比1929年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在1931年才真正开始了罗斯福新政;而2008年,国际间在金融问题上和全球贸易上的合作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这种主要经济体一反冷战思维齐心合力救经济的壮举,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新的合作模式,也是本次经济复苏的基础。
2.2 我国对外贸易景气正在形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从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纵向来看,2009年7月,全国进出口总值2 002.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环比增长9.6%。其中,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l0.4%;进口同比下降14.9%。环比增长8.7%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回稳;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
今年上半年,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下降分别为30.9%、23.8%、37.3%、47.1%和24.3%,而我国出口下降为21.8%,降幅明显小于上述国家⑤。
贸易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与提高。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7月份的52.8%上升为55.1%,创2008年4月以来的最高读数,说明制造业经营状况有实质性好转⑥。其中,7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8月7日为828.12,较一月前的7月10日784.08,涨幅5.62%。
这些指标表明,在应对危机中我国外贸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中国外贸景气正在形成。
2.3 我国国内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和生产资料消费回升,CPI环比持平,PPI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从一个方面显示经济进入复苏通道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此前发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预测CPI会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PPI增幅将在四季度由负转正。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虽然今年7月份我国CPI、PPl仍维持负增长,但是CPI环比已经持平,PPI更是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环比上涨⑦。包括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表示CPI与PPI同比双降的局面即将结束⑧。
今年上半年,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商品市场发展特点首先是消费增速稳步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次是生产资料销售小幅回升: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5.6万亿元,实际增长6.4%,比1-5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市场回暖表明企业信心回升,扩大投资的政策作用开始显现。预计200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16%以上⑨。
2.4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在中国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随着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复苏,预计有色金属消费将继续增加。
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这表明,中国政府早先一系列刺激消费的举措如开始见到成效⑩。
2.5 吸引外资的前景看好
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UNCTAD)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最近表示,对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今后3年的投资计划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是全球最有魅力的投资对象国。接受调查的跨国公司表示,他们预计海外直接投资将在2010年逐渐复苏,并在2011出现实质性增长B11!
虽然7月份全国吸收外资金额同比降幅再次出现大幅滑落。但据调查,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百事大中华区、百事公司、拉法基瑞安水泥等等跨国公司决策层都表示仍视中国为其主要投资目的国,并宣布在华经营目标不变。
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相对较小,经济增速仍高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型过程中,更加看好中国。对外商而言,4万亿元投资大单,加上地方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等领域,本身将吸引一部分外商投资,同时,新一轮建设也会带动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石化、重大装备、电子器械等领域的投资,给外商投资创造了新机遇B12!
2.6 工业生产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资本市场的复苏和由此导致的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工业产出增加,使得工业产出较之前的半停滞状态有明显好转。中国7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0.8%,增速快于6月份的10.7%;为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速加快。包括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了同比增长。而1-7,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5%,也快于1-6月的7.0%(13)重工业在7月成为工业生产增长亮点,增幅达到11.3%,高于轻工业增长近2个百分点,维持今年6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轻工业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7月汽车产量113.7万辆。增长51.6%。充分显示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强势。
2.7 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升
有专业人士表示,由于中央项目投资在7月份增幅回落,使得尽管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5 932亿元,增长32.9%,但增速仍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可是房地产1-7月份开发完成投资17 720亿元,增长11.6%,超过上半年9.9%近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出经济向好的趋势。
3.抓住经济复苏和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新机遇,加快中国走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强调,经济放缓时期提供的机遇,与经济强劲增长时期一样多。现在正是企业规划未来的时候——资金充足的公司已经开始积极筹备了,他们开设新的办事处、收购其他公司、广纳贤良。经济复苏时,这些企业马上就会利用随处可见的机会再创辉煌。今天的认知价值和未来的潜在价值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机智的投资者已经从中大大获益B14!
据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 预测,中国将于2009 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四年。经济危机从爆发到经济复苏,将使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美、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迫于利润与竞争压力,制造业在经济复苏历程中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B15!
经济进入复苏历程,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将随之加快,必然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中国进入经济复苏历程,虽然过程复杂、可能还很漫长,还会有起伏,但趋势已经明显行成。中国应抓住时机,强化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车间型”制造业中心,进而在5到10年时间内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3.1 世界制造业中心已逐渐分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已逐渐分化成三种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工业品生产加工为主的“来料加工型”;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了本土化,但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受到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国家的支配“生产车间型”;其高级形式是拥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将世界制造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品牌中心统一起来的“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三种类型的制造业中心都是由该中心国家分散在其国内各地区的大批同类型的制造业基地积聚形成。
我国已经初步发展成为“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我们应该努力,制定一定的战略和策略措施,在经济复苏历程中及金融危机完全消除之后,使我国尽快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3.2 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虽然目前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对照英、美、日等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时各自工业在全球中的地位和网络时代制造业中心的新特点,从制造业经济总量、企业规模、制造业技术水平、制造方式、研发能力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衡量,显然,中国目前还不是历史上“三位一体”的或当代“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我国制造业各行业要把成为既具有而且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作为5-10年要达成的奋斗目标。
在近期的经济复苏时期,各地区在不同的产业、行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积聚形成国家制造业中心;虽然核心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但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本土化的“生产车间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相对于“来料加工型”对我更为有利,各地区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相机努力争取多建“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促进国家完善“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B16!
3.3 我们的近邻,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制造业中心地位上升较快
近年,印度开始涌现的新制造业基地,正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国际上有分析研究认为,在今后5年之内,印度将发展成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对《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企业500 强中的340 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计划今后3-4年把与印度企业展开外包合作放在优先考虑地位。印度在信息技术、金融、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国外制造业对印度的关注度很高B17!S《榷灾泄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带来竞争与挑战。
3.4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由于进出口贸易发展、工业增加值、总量规模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都非常迅速,制造业产品产量占优势,外商直接投资显示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增长幅度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速度惊人。中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吸引国际资金持续流入制造业,中国已经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产业的重要角色,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走向“全球配置型”的制造业中心。
3.5 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3.5.1 有利方面。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制造业对我国转移,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然随之带来一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深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进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还带动金融业的成熟发展,迈向“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一旦建立起来,也必将使我国的政府产生相应的职能转变,从而更适应“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
外资大规模地进入我国制造业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容量增大;在扩大我国制造业规模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推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就业结构的转换。
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首先能够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其次制造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再次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最后制造业是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3.5.2 不利方面。
中国要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也有不利的影响,如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制造业结构失衡、侵蚀中国制造业品牌、“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安全”问题和“加工贸易对外资依存度过高”等问题。但利弊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不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
3.6 抓住经济复苏机遇、推动中国成为 “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和措施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也具备发展的潜力,在今后的经济复苏历程中,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将通过国际投资等方式将制造业特别是生产基地及其研发中心向国外大量转移,我国因具备巨大的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其比较优势成为首选地。
我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优势虽然不比以前的“首屈一指”,但仍将会保持较长的时间;而大国优势使得在经济复苏时期及其以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将不断拉长,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将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从中获益,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研发、品牌和市场营销、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步走向“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目标。
在经济复苏历程中,制定我国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战略和措施,通过加速制造业的扩张与发展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健康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6.1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我国的战略产业,为打造成为制造业强国奠定物质基础。
在经济复苏历程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国产化战略,着重发展培育汽车、数控机床产业、飞机、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纳米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中药制造业、宇航等战略产业;积极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展,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些产业是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起促进、导向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超强的传到、扩散作用,对于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起重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增长有长期的拉动作用。
对于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应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大型构成项目采购的国产化、鼓励直接投资中装备采购的国产化等产业政策,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扩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为其他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3.6.2 建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虽然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以专利发明为标志的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仍有很大差距。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在35个技术领域中,外国企业在半导体、光学、控制和发动机领域在华拥有的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创新主体的2.3倍、3.2倍、2.1倍和3.5倍,说明国内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进程中面临较多的技术壁垒,需继续寻找新的突破口。
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包括:
(1)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首先,要加快产权关系、产权结构改革,紧紧围绕产权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使产权边界明晰、产权运作规范,确保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我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完善和实施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创造一切条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支持创新的有关条件和环境,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的退出机制和企业破产制度,从制度上鼓励善于创新的优胜企业。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主要表现在竞争的退出机制上;整个社会还必须有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为勇于冒险创新的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2)微观来看,作为企业个体,首先要用好国家的给创新企业的创新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可在所得税中部分报销政策、创新型产品的国家优先采购政策等。大中型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复苏机遇,在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抢占世界工业技术的制高点,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特大型企业,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奖励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建设,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强化企业研发机制,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
3.6.3 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型制造企业,积极改善当前就业状况。
经济复苏历程中,国家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恢复要注意处理好改革与就业的关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1 000万户以上,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在推动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帮助行业组织和中小企业解决好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注意帮助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和行业组织要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社会化的培训、咨询、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转,迎接制造业的国际转移。
3.6.4 解决好发展制造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必须防止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而贻害子孙万代的结果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计划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以及节电,而且从产品研发开始就要关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要没有污染的成分,回收后能循环再生产,节能减排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考虑规划。
在经济恢复后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对矿产资源、能源消耗将急剧增加,资源不足将制约制造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向我国的制造业转移中,已经而且还将会新转移一些在本国淘汰的技术设备和一些污染严重、在本国淘汰的生产行业。这些产业转移到我国将严重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应在今后的制造业中心发展过程中加强项目的筛选和取舍。
3.6.5 近期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积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一些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可能属于“朝阳产业”。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旺盛,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大批农民要进城务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符合当前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
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我国的工资上涨趋势、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设置的种种贸易壁垒、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的破坏,长远来看制造业中心发展又必须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高科技产品。
注:图表引自颜楚文:中国制造业现状及管理创新 2009-7-11 http://www.e-works.net.cn/.
3.6.6 中国制造业要努力尽快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演进,企业要做好6+1高效整合,才能真正建立竞争优势。
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个环节加生产制造环节组成。政府和行业组织要认识到产业链主要定位在生产环节的错误。要鼓励、引导企业由生产环节向产业链条中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的其他六个环节延伸拓展,不能安于现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创造低价值的生产环节,从过去的追求劳动成本节省转向6+1整条产业链的高效整合的综合成本节省。要从1走入6,这是制造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应该努力的战略方向。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以加工、组装为主,中国目前只是“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条上处于低端。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往“微笑曲线”的上游发展,往下游的服务业发展,掌握核心技术,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制造业应往服务型、产品创新型这两个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各行业特别是电子行业现在的竞争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企业应该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贴牌)为主向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生产方面去发展,应该把代工设计变成自有产品,这样才能使产品的价值提高。OEM也可以由沿海转到内陆,有利于升级转型以及持续创新,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B18!
能否实现产业升级,我们必须要解决中国制造业如何从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高能耗产品占领市场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品牌占领市场、在产品价值链上向高端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如何改变被跨国公司控制着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设备、品牌和销售渠道的“来料加工型”和“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问题,而努力尽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3.6.7 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的一个津浦钢铁厂的规模。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中,为建立市场兼并机制创造条件,为大的企业集团发展创造更多条件。
3.6.8 引进成熟技术,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用信息化推动“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的形成。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制造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现在正在向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维持自己在世界分工中的有利地位。我们必须把握大趋势,奋起直追,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积极引进成熟技术,少走弯路,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的形成。
总之,中国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将上一个新台阶,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损失。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实施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及中国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为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历程创造了条件,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09 年年底开始、2010 年率先走向全面复苏历程并将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虽然过程还会复杂曲折;发达国家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迫于利润压力和竞争需要,将会调整其产业结构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迎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我国的战略产业,建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型制造企业,解决好发展制造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尽快完成产业从低端到高端的演进,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用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发展,加快我国迈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注 释:
①韩晓东.中国证券报[N].2 009-09-7.
②张华杰,杨明.温家宝:中国要在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ED/OL].新华网,2009-01-12.
③于鹏.世界经济走上缓慢复苏之路[N].国际商报,2008-8-16.
④姚坚,樊世杰.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积极变化渐显[N].国际商报,2009-08-26.
⑤何芬兰.WTO:上半年中国出口额全球第一[N].国际商报,2009-08-27.
⑥赵齐.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中国制造创4月以来最显著增速[N].国际商报,2009-09-4.
⑦杨舒.中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N].国际商报,2009-08-14.
⑧马书林.统计局数捉显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N].国际商报,2009-08-13.
⑨环商数据.上半年国内居民消费平稳较快增长[ED/OL].http://www.worldbydata.com ,2009,(08).
⑩马书林.统计局数捉显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N].国际商报,2009-08-13.
B11T玖梅.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复苏面临三大风险—中国是跨国公司最青睐投资目的地[N].国际商报,2009-08-10.
B12M踣.吸引外资拐点何在?[N].国际商报,2009-08-20.
B13B硎榱.统计局数捉显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N].国际商报,2009-08-13.
B149利•赛亚丁.中国经济复苏将比预期快[N].证券时报,2009-01-07.
B15@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战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4).
B16A醵∮.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变及中国目前的处境与发展趋势[J].开发研究,2008,(01).
B178稚.有分析研究认为今后 5 年印度有望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N].中国冶金报,2007-10-13.
B18Q粘文.中国制造业现状及管理创新[ED/OL].http://www.e-works.net.cn/,2009,7,(11).
参考文献:
[1]临汾调查队.对金融危机对制造业企业影响调查与建议[ED/OL].http://www.lfsme.com.cn/ 2009-05-17.
[2]潘锋,梅进.优化全球制造业资源配置——访英国剑桥国际制造研究中心主任 Jagjit Singh Srai 博士和剑桥大学讲师石涌江博士,[N].科学时报,2008-04-14(A02).
[3]罗百辉.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ED/OL].http://www.bokee.net/2009,1,(21).
[4]陈志友.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 现实条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8).
[5] 邹亚军.中国技术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06).
[6] 徐匡迪.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Z].在中欧(沈阳)经贸高层会议上的讲演,2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