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嫦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统计量的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结果:分析治疗状况和中医处方与用药的关系。结论: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估测今后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趋势,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消化性溃疡;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5-0056-02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极高。由于其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特点,且多数患者对治疗及护理保健未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发作时治疗(或仅自服胃药),症状缓解即停药。为了给进一步治疗和研究消化性溃疡提供依据和思路,我们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sic)数据来源,原文索取根据相关题录,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获得,并以手工检索所刊载的期刊和学报为补充。
1.2选文标准
本研究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利用主题词“消化性溃疡”,选择全部副主题词进行扩展检索,对1996-2008年2月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论文共计5380篇。对所检索论文逐篇进行整理,从中共检索出与中医治疗相关的文献1481篇。
2结果
2.1治疗状况分析
各种中医治疗方式的文献量如表1所示:涉及中药内服治疗的文献839篇,占61.20%;涉及中医外治的文献108篇,占7.88%;综合疗法(内外合治)为主的文献307篇,占22.39%;实验研究为主的文献272篇,占16.56%。
2.2专方处方
根据表2,经典方剂中香砂六君子汤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均为14次。
2.3专方用药
表3显示:人参的使用频次最高,甘草和炙甘草使用频次均为35次,其它中药使用频次如表3所示。
2.4消化性溃疡的时间医学
任氏分析广州地区1987-1993年期间初诊时胃镜检查3117例次的结果,检出消化性溃疡1058例,检出率为34.22%,DU以11-3月检出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05);Gu以6-11月为高(P<0.05),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与国内上述报道有所不同。但任氏该文观察的时间跨度长,就诊人员来源固定,仍可以从逐月检出率反
3讨论
19世纪至20世纪初,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逐渐增加,呈爆发流行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起,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达到高峰之后,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呈明显下降趋势;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的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晚,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下降。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谓和十二指肠间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占胃肠溃疡的98%。溃疡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又称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其实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粘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一空肠吻合口及含有胃粘膜的晚kcet憩室。近年来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食物与不良饮食习惯、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都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一般可分为3个方面:抑酸、强化粘膜防卫和抗菌治疗。
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但多数消化性溃疡有病程长、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等特点。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疼痛部位常局限于脐与剑突之间3~4cm直径范围内,患者能明确指出疼痛区域,称为“一指痛”,“一指痛”比含糊的整个上腹痛对溃疡病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特点是:进食一舒服一疼痛一再进食再舒服;胃溃疡疼痛的特点是:进食一疼痛一舒服一再进食一再疼痛。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疼痛,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胀满、厌食、暖气、反酸等症状,多见于胃溃疡。当疼痛固定放射于背部,不能被抗酸药物缓解,常提示溃疡已形成穿孔,有突然眩晕者提示可能并发出血。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疼痛多无规律,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人们的要求仍相差甚远。21世纪要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首先要抓住重点,认准突破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在“疑难病”治疗中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例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重点应放在癌前病变的防治上。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很高,因此,提高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