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珏
关键词债权国;霸权体系;国际收支
摘要债权和债务关系是国家博弈和互动的工具和筹码,在英国霸权体系和美国霸权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债权是维持英国霸权体系的工具,同时也是发生霸权更迭时的重要筹码,债权国是英国霸权体系的挑战者。而债权却不是美国霸权的体现,债务才是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美国体系中的债权国会被迫帮助美国维持霸权。一个国家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并不是判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标准,不能够由美国在英国霸权体系下成功称霸的历史来预测和暗示当今美国霸权体系下债权国的未来和霸权更迭模式。
中图分类号F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6-0056-07
霸权是国际关系中对主权国家体系行使的领导权和支配权。一个国家的霸权地位意味着它能对在特定时间里建立的国际体系进行一般管理,14、15世纪的意大利诸城邦,17世纪的荷兰,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直到现在仍然称霸的美国,它们对国际体系的支配都不会存在于整个历史时期。如果从债权国债务国变迁的角度看,萨缪尔森、世界银行、邓宁等做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一般经历从债务国到债权国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国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提升,在英国和美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霸权国家在成为世界霸主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债务减少和债权增加的阶段。在一个霸权国家衰落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债权减少和债务增加。宫崎羲一(1987)根据日本1984年《经济白皮书》提出的国际收支发展模式的六个阶段编制了英国、美国、日本和西德国际收支发展阶段的表,根据这个表债权国有可能取代已经处于债权减少的世界霸主,建立新霸权,而且按照英国和美国称霸的历史经验看,老霸主的最大债权国通常会成为新霸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国,并最终取代沦为债务国的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为此,宫崎羲一认为美国沦为债务国、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会被载入史册。但是,冷战结束之后,美日之间不仅没有出现类似英美之间的霸权更迭和权利重新分配过程,而且由于美元在1985年以后贬值,日本还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美国和日本都是霸权国家的最大债权国,却有不同的获利结果,对此有两类解释:一类是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观点,认为债务会加大霸权维持成本,债权地位的丧失并不意味着霸权丧失,成为世界霸主的最大债权国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霸主地位,19世纪美国是英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并没有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但是霸权国家持续上升的外债是悬在世界经济上的达摩克斯剑,它对霸权国家维持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造成重要威胁,最终将导致霸权国家地位的丧失。这种解释意味着改善债务有利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债务恶化则有损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解构主义,是动态的研究方法,认为霸权国家的净债务在维持霸权的成本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它对国家霸权地位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及大国间结盟的重组和变迁。这种分析方法并没有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更不是从债权国债务国的角度出发,但是它让我们明确霸权的含义是支配国际秩序,不管是在国际秩序的建立过程中,还是在国际秩序的维持和调整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就是霸权国家,霸权国家能够在这些过程中贯彻其自身的价值观。这种解释批驳了第一类经济学解释中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认为国际经济秩序是在国家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并不是事先给定的,是国际秩序建构的结果,国际社会可以建构一种秩序,也可以解构一种秩序,并建立另一种秩序。
本文采用第一类解释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行动准则——成本收益原则,借鉴第二类解释的动态方法,阐述债权和债务关系是国家博弈和互动的工具和筹码,在英国霸权体系和美国霸权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个国家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并不是判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标准,不能够由美国在英国霸权体系下成功称霸的历史来预测和暗示当今美国霸权体系下债权国的未来和霸权更迭模式。
一、英国霸权体系中的债权
(一)债权国地位是英国霸权的另一个标志
霸权体现为它能令人信服地宣称它对于一些国家甚至其他所有国家而言的权力扩张是符合所有国家臣民的普遍利益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国家如果领导着主权国家体系朝着预想的方向迈进,它便行使着霸权职能,而且在此过程中被认为是在追求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领导权才使得起支配作用的国家具有霸权地位”。信奉自由理论的英国向全世界宣称,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双方都获利,在工业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国率先向全世界开放了市场。而金本位被广泛认为能够保证汇率稳定,约束各国政府滥发纸币,保障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秩序。因此,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和维持金本位是英国霸权的两个重要体现。
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单方面向全世界的产品敞开了它的国内市场。1860年以后,贸易自由化政策通过签订贸易条约和关税协定而扩大到其他国家。特别是1860年英国与法国皇帝顾问舍瓦利埃签订的《英法条约》把欧洲大部分地区变成低关税地区,而且条约中无条件的最惠国条款,即各国依据它无条件地接受互惠减让而不管各国有无提供关税减让的条约,成为以后限制关税提高的有力手段,限制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扩散。
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的国际化并非国际协议的结果,也不是当时的霸主英国极力推行的结果,而是由交易制度、交易习惯和国内法缓慢发展而形成的。只是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加之英国率先于1819年和1844年通过一系列法规规范黄金的进出口和中央银行业务,较早地实现了黄金的国际流通、英镑的国际化和英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由此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也是英国霸权的一种体现形式。英国从“1717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31年,其中从1797年至1819年之间和1914年至1925年之间中断过”。
按照英国霸权的两个标志确定英国霸权体系的时间是在19世纪下半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前,我们选取1870—1944年。的债权债务数据考察其与霸主地位的关系。1870—1944年英国是债务国(海外净投资为负、经常项目逆差)的年份有17年,其中有13年出现在1931年以后。在1931年以前,英国基本上是债权国,对外有净债务的年份是1915、1918、1919和1926年,前三年的净债务归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是英国开始连续出现净债务的年份,也是英国开始失去霸权的标志性年份。1931年英国国际收支逆差超过1亿英镑,1—9月黄金从英国大量
流出,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8月德国、奥地利和其他负债国的债款延期偿付,使得7 000万英镑的英国债券无法流动。而比利时、荷兰、瑞典和瑞士等国的商业银行由于德国信贷危机不得不出售英镑以增加流动性。9月弗尔登的海军出现骚乱,英国不得不加快撤出维持外汇市场的资金。9月20日英国正式宣布放弃英镑金本位。几天之内,1英镑由兑换4.86美元跌到兑换3.75美元。英国政府坚持放弃金本位后不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则,任其滑落,12月英镑贬值30%以上。其他国家对英镑贬值迅速产生反应,大部分英联邦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葡萄牙、日本都在1931年末以前放弃了金本位,1932年末全世界2/3的国家暂停黄金支付。一直到样本期结束,英国政府没有能够恢复金本位。英国霸权的另一标志——自由贸易政策也于1931年后修改,1932年2月29日,英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法》,除少数商品外,对绝大多数进口商品征收10%的普通从价税,工业品制品的关税为20%以上,其中大多数钢征收33.3%的关税。这表明英国对单边自由贸易原则的彻底放弃,这种放弃一直持续到样本期结束。
(二)债权是获取霸权的工具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1931年以前英国债权国地位得以维持的原因是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的盈余大于商品贸易的逆差。从我们考察的样本期1870年开始,由于英国推行单边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的商品贸易一直是逆差。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贸易逆差可以通过服务和资本收入顺差来弥补,以实现经常项目平衡。1931年以前,英国的确遵循着传统自由贸易的理论,英国在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收益上面有优势,并且这两项的盈余超过商品贸易的逆差,保证了英国成为债权国。1931年后虽然英国放弃了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商品贸易逆差减少,但国际贸易由于保护主义的盛行使英国服务贸易盈余出现大幅下滑,对外投资收益盈余也下降,致使这两项盈余不足以弥补商品贸易逆差,英国沦为一个债务国。马克思、依附论学者和一些霸权稳定论学者,例如阿锐基(2001)等都意识到英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使非霸权国家的产品依赖于英国市场,形成了依附和效忠于英国的世界市场体系,这种依赖关系成为英国要挟其他主权国家让渡一部分主导权的无形工具英国的统治者实际上也意识到,自由贸易(特别是单方面向全世界的产品开放)使英国具有相当的优势。随着这些优势的增强,英国统治集团领导和管理这个国际体系的能力也增强了,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财富、权力以及威望。
由于1931年是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的关键年份,同时也是英国霸权转移的标志性年份,所以对英国的霸权来说,维持债权国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单边自由贸易和金本位的体系下,维持债权国地位的条件是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英国是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最早建立了现代化的纺织业、采煤业、机器制造业等现代工业,在1876—1885年这10年里,英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数的38%,即使到1899年有所下降,仍占世界工业国家总出口的33%,是当时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而且英国在18世纪就确立了海上的霸权地位,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187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超过美国、德国、荷兰、法国和俄国商船吨位的总和。一直到1900年左右,英国的商品和服务在世界上都占据领先地位,有力地支持了其霸权地位。
(三)债权国是英国霸主地位的挑战者
但是,一国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和竞争力并不能永久地保持,特别是在坚持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和金本位的情况下,霸权国家的开放市场更容易让后起的国家积累财富,一旦霸权国家沦为债务国,霸权就会转移到债权国。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遵循了以上的逻辑。
在英国市场无条件开放的情况下,美国在1870年以前货物贸易就出现了顺差,但是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收益在1971年以前基本都是逆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很早就确立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的优势,但是第三产业仍然比英国落后。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刺激下,美国建立了许多新兴产业,再结合其农产品和肉类产品的传统优势,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成为英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在一战前20年美国已经成为净资本输出国,也就是债权国。但是,当时英国并没有出现要沦为债务国的迹象。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年代的萧条和1929—1933年大危机加快了英国的衰落。在1915、1918、1919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英国货物贸易逆差增加的幅度大大高于服务贸易顺差增加的幅度,改变了它的债权国地位。战争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英国资本流出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经济萧条又增加了英国货物贸易逆差的幅度,并最终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1931年达到顶点,迫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和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由于远离战场,其货物贸易顺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增加了美国的外汇储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人。1900到1905年,美国海外的间接投资主要是贷款给英国政府,随着布尔战争爆发,为与俄国对抗,又贷款给日本。美国政府出于外交政策的考虑,支持英国和日本发行公债。战争期间,欧洲不得不清偿美国债券换取美元以购买战争物资,这使美国的国际资产地位发生了改变。同时,出于现金的压力,欧洲交战国都在纽约市场发行了不同的公债。在1915年末和1917年初,美国投资商购买了9亿美元的英国债券、7亿美元的法国债券、2亿美元的其他国家债券。美国参战后,第一个《自由贷款法》在1917年4月24日采用,允许财政部购买同盟国家的债券。这使美国政府所有的贷款总和超过了1917年开始的外国政府向美国投资人发行的债券总和的3倍。美国海外负债从1914年夏季的50亿美元下降到1919年末的20亿美元,而美国海外投资组合则超过了70亿美元。尽管英国在1931年霸权衰落的时候,美国没有立刻履行霸主权利,但是美国却是接替英国成为霸主的最佳国家。
二、美国霸权体系中的债权
(一)美国霸权不体现为债权
从英国霸权体系中成长为霸主的美国,同样认为维护自由贸易和稳定汇率能造福所有国家,同时彰显美国的霸权。但是,美国与英国的自由贸易不同,美国推动建立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政府间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机制,而不是英国自19世纪40年代一直到1931年所奉行的那种单边自由贸易政策,美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诺向世界无条件地开放本国市场。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以后20年的世界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尽管固定汇率制在1965年遭到了挑战,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解体,但随后建立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样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依然扮演着维
持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角色。
我们同样选取美国霸权期间1950年到2007年的数据0分析债权和霸权之间的关系。1950—2007年美国是债务国的年份为1971、1972、1974、1976
2007年,共35年。美国开始出现净债务的年份是美国努力维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年份,稳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8年遭到严峻挑战,黄金总库为此被迫解散。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
1973年间解体了。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放弃美元直接兑换黄金的承诺,12月18日美元对黄金贬值7.89%。1973年2月再度爆发美元危机,美元对黄金比价由38美元/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盎司,美国正式宣布美元和黄金间固定比价关系解体,从而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和沦为债务国并不意味着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一个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有成员国的组织一直在准备制订计划以恢复世界货币体系,试图建立一个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对称的新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到1976年国际汇率制度处于调整时期。1976年“二十国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使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但仍然以美元为主,形成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制度,抛弃了自金本位以来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标志着美国霸权又重新得到维持。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在霸权重新得到维持的时候出现了连续的净债务,而且净债务的规模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债务国的地位并没有像英国所经历的那样成为霸权终结的标志,而是在成为债务国的将近40年时间里美国都维持着霸权地位,这也成为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债务是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
从国际收支表看,美国在1971年以前,服务贸易都是逆差,债权国地位基本依靠商品贸易盈余和对外投资收益盈余维持。1976年以后商品贸易出现大量逆差,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收益盈余并没有能够弥补商品贸易的大量逆差,致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现代经济学延续了传统自由贸易的弥补理论,认为经常项目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目弥补,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所以经常项目逆差的另一面就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通常被看作是霸权国家融通世界贸易的一种必要手段,对美国的出口贸易盈余使其他国家提升了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形成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市场几乎成为外汇积累的主要来源。这样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谈判中,这些国家很容易处在劣势地位而任由美国左右。同时,世界需要霸权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输出美元,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或者清偿能力。这种国际货币的职能使霸权国家获得铸币税,霸权国家依靠自己的货币行使对国际体系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在特定的时间里对国际体系进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对美国都有巨额的商品贸易顺差,对美国的这种债权成为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施压的借口。美国一方面通过直接的市场准入形式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即“华盛顿共识”政策,将这些国家纳入美国所倡导的价值体系范畴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促使债权国的贸易盈余转化为对美国的投资,尤其是迫使债权国家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帮助美国巩固霸权和应对经济危机。如果美国的债权国不愿意购买美国债券,在大量贸易盈余和美国经济崩溃的情况下就面临本币升值而美元贬值的压力。这会损害本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使已经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缩水,这种无法承担的损失逼迫债权国只能购买美国债券。日本在冷战时期对美国的大量借款和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中国作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增持美国国债的举动都直接和间接地支持了美国霸权。
(三)美国霸权体系下霸权更迭猜想以及债权国策略
由于债务成为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资金净流入对美国至关重要。流入美国的资金中私人资本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大部分都是从与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流入的。在流入美国的私人资本中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各种借款占了绝大多数。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解释为在美国建企业获得的收益比较高,从而吸引了很多的资金。但是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投资于各种证券却无法从收益率的差别上来解释,Klingen,Weder and Zettlem—eyer(2005)发现新兴市场国家证券长期收益率平均高于美国1%,Gourinchas and Rey(2006)也发现在1952—2004年美国短期流动资产的收益率要低于新兴市场1.56%,在1973—2004年这个利率差上升为1.89%。Barro(2005)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资金除了逐利的特性外,还有寻求保险和稳定的特性,Hausmann and Sturzengger(2006)通过他们的模型说明了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有安全保障的资产。这些理论解释了流向美国的证券投资资金和给予美国的大量借款。美国的霸权地位所造就的安全感和世界霸主给予的隐形承诺为国际资金提供了避难所。如果世界上崛起另一个资金流人大国,能够在投资收益和投资安全上都提供保障,那么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现行的体系下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旦投资者丧失了对美国市场的信心。而美国措施不能及时有效重振信心,或者美国不能改变霸权体系的话,霸权就会出现更替。
鉴于英国和美国不同霸权下,债权国家的不同收益,对于崛起的债权国——中国来说,有两方面的策略意见:一是从工具结构看,政府债券是相对安全的,而美国政府债券目前仍然被视为风险最小、质量最高的投资工具。美国金融市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和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市场,没有迹象表明国际投资者全面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并将其兑现。此时,增持美国国债可以保障中国剩余资金的安全,日本2009年1月份也选择增持88亿美元国债。但是,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中国应注意美国国债期限的选择。二是鼓励资本流入。直接投资的流入反映一国资本回报率,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款则更多地依赖于本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潜力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开放度。尽管世界霸主能够提供潜在的资金安全承诺,美国在资金安全保障上有明显优势,但是一旦霸权受到冲击,国际资本会自动选择逃离,对于崛起国家来说,在短期内无力改变国际霸权体系的前提条件下,最优的策略选择依然是鼓励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吸引直接投资。同时,改善国内金融环境,提高稳定和安全的系数,在合适的时机开放国内证券市场,为世界资金提供另一个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