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经济不好是否会让人性变好?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即使用了统计的方式,其实也难以测出究竟。我们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加以推测,这种推测虽然未必有更大的依据,但却依然饶有兴味。
我以为,经济不好对于人性的影响其实是两面的,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影响温饱和基本生活的情况下,经济不好其实对于人的道德提升有益。但如果一旦经济不好到影响了基本到生活,恐怕它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对于人性的影响也就相当负面。
前一种情况是我们可以遇到的。在经济虽然不好,收入减少,机会减少,对于上升的期望值下降,对于人来说当然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起码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自己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同时大家的状态都不太妙,过去看起来比我们风光万倍的华尔街大亨现在都老老实实,被大家痛骂贪婪和无耻。原来他们分我们可能需要挣好几辈子的巨额年终奖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因为当年经济好,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别人也由于经济好,不敢呛声。今天却只好偷偷摸摸地分,一旦曝光,被公众指责,政府呵斥,最后还得乖乖吐出来。我们发现到了这个时候,大家的道德水准都提高了。一面是对于有钱有势的人要求高了,你把事情搞糟了,你就没有什么骄傲的理由了。另一面是经济不好,我们好歹还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稳当的薪水,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保得住的。老婆孩子也会看看形势,不敢对你要求太高,旁边那家都丢了工作,你的情况也就值得他们骄傲了。
你对于自己没有提升,事业遇到瓶颈等等情况也就看开了,想透了,大家都困难,没有什么大不了。成功发财的欲望没有经济不好的时候那么强了,好胜心也少了,机会一少,也就不那么忙了,时间也多了。一下子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感受到浮生难得半日闲,觉得乐于助人,关注家庭和社区,热爱环保,关心碳排量的多少,当然也是外出度假的开支也就势省了,同时在家里体验诗歌和书法的韵致,琢磨琢磨“团长”的深意,都是可能的选择。人在经济不好,又可以满足温饱的条件下是内心平和的,由于没有了外界的强刺激,没有了那种让人难堪的比较,一切反而会美好起来,不折腾的心境下就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一句云淡风清,富贵于我如浮云等等至理名言都会对于我们发生作用。欲望会降低,消费的胆子也会变小,那一股难以抑制的豪气会减低,于是乎人就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更加平和自如,这其实对于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同时,人们也会去反思当年在经济好的时候的种种失误和毛病,吃一堑长一智,心情会通过反思变得理智,一旦经济再好起来的时候,头脑仍然会是冷静的。
但如果经济不好让生活水平下降得太快,甚至丢掉了工作和起码的保障,人的心情就会变坏,道德感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冲击。生活水平可以不上升,但不可以下降,这是一般人的世俗的价值观底线。这里其实一方面是自己的感觉,一方面是外人的看法,首先是家人开始抱怨,然后外人也看到了你的窘迫,无论是同情还是嘲笑都让你难堪得很。这个时候,你对于社会的看法和道德感其实也会有转变,你就会抱怨,就会不满,就会对于遵守道德感到怀疑。看看当年英若成演的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就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推销员,是“美国梦”的象征,从来自负得很。一旦失掉工作,生活的基石被抽调,就会打起危险的主意。弄得去铤而走险,骗取保险。这些其实都是人生的常态。人可以不往上升,但也不可以掉下去,那滋味就让人不会感到舒服,也会让他对于维系社会的道德伦理产生怀疑。许多不靠谱的事情都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发生也是这个道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的许多不道德的事情都来自于这种心理。这其实也是人性的常态。过去我们常常以为贫穷是美德,其实恩格斯早就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透视了贫穷会给人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富贵可能让人骄纵而失掉底线,但贫穷也可能让人目为窘境而失掉底线。其实贫富不是道德的标准,贫穷不是人的理想。幸而中国今天的情况还算好,大家生活还有着落,所以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太过于沉重。
经济不好对于人性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论如何,还是期望经济好起来为妙。经济不好,道德再高,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