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云侠
大家一定看到过这样一种飞机的照片:背上有一个大“蘑菇”。这种飞机就是预警机。(当然,并不是所以预警机都背有一个大“蘑菇”。)那个大“蘑菇”是预警机雷达的天线罩。
预警机是把地面雷达站装在飞机上,移到空中,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并可指挥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人称“空中指挥所”、“空中指挥中心”。
地面雷达探测、跟踪高空目标得心应手,被誉为“千里眼”,但是“千里眼”有时候也是“近视眼”,其低空领域“盲区”很大。最早研制预警机的是美国海军,在1945年底,为能及时发现利用舰载雷达盲区接近舰队的敌机,将当时较先进的警戒雷达装在一架小型的TBM一3w舰载飞机上,这就是最早的预警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预警机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地空导弹的广泛使用,高空不再是飞机的安全区,低空突袭成为各种战机常用的手段,使地面雷达失去作用。据计算,当敌机从100米低空临近飞行,地面雷达(天线高度5米)在50公里处才能发现,如把雷达搬至1万米高空,500公里处即可发现。当时,把地面雷达搬上飞机的呼声十分高涨,因为一部飞在空中的活动雷达站的作用相当于几十部地面固定雷达。
1958年3月,美国海军试飞成功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舰载预警机,定名为E-IB,该机可探测海面舰船和空中目标,探测距离约200公里,并能引导已方歼击机对目标实施攻击。1964年1月,美国海军又装备E-2A预警机,探测距离增至300~400公里,其电子设备重达6吨。
上世纪70年代初,以E-2C为代表的第二代预警机诞生,该机配备性能先进的雷达,对低空飞机探测距离400公里,发现敌情后,能提出15种最佳攻击建议方案供指挥员选择,可自动和连续跟踪250个目标,并直接对其中30个目标进行攻击。
1977年,一直不甘心落后于海军的美国空军终于后来居上,研制成功E-3预警机,该机一般在9000米高空执勤,探测半径约370公里,能显示敌我双方陆海空三军在当地战场上的作战态势,可同时跟踪约600个目标,引导截击其中的100个。目前,E-3已有E-3A、E-3 B、E-3C、E-3D等多种型号。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曾经将正在研制中的E-8预警机调到前线。这种预警机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它能准确探测200公里以外车辆的运动方向,而且能区分是履带车还是轮式车,能使陆军指挥官看到正在进行作战的战场图像,及时得到战场上的各种信息。
相关链接:
有人说,预警机速度不快,目标很大,自身又不装载空对空导弹,还不断向外辐射雷达波,应该说极易被攻击。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至今还没有预警机被击落的记录。因为,预警机一般部署在距战线2000千米的已方上空“安全区”内,敌飞机在未突破我空中防线前难以对其进行攻击。预警机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威胁探测能力,来袭飞机和导弹很难“逃脱”它的眼睛,当得知敌飞机和导弹来袭时,预警机既可引导护航战斗机去拦截,也可利用机载电子对抗系统进行自卫,实在不行,则关闭雷达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