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在20世纪末老龄化加速出现之际,国外也曾制定过“异地养老”方略,即在国土辽阔的巴西以及距离较近的泰国、新加坡建造日本社区,在那里配备适应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种设施,然后安排老年人迁徙到那些国家养老。但这一措施因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没有得到推广。在我国,大连、广州、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实践……
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让老人在生活成本较低、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老人在社区内拥有自己真正的“家”——如果有需求,只需一个电话,社工便会及时提供饭菜、维修服务等;社区内不仅环境优美,还设有商店、大学、医院、活动中心等,每项设施都是专为老人设置……
这样周到完善的“银发社区”想必是养老最为理想之选,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如此理想有望成为现实,不过相关扶持政策出台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和紧迫。
老龄人口将迅猛增长
老龄化这个发达国家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上海悄无声息的来了。
2008年底,在上海召开的“2008老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公布的数据预测,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
2011年至2030年是老龄化人口迅猛增长期,曾组织过《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其对策》课题组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戴律国在其论文中如此阐释:在这20年间,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至2030年将猛增到561.2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78万人,最迅猛的是2017年,当年就增加24.64万人。
这一时期,上海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将为世界之罕见,犹如原子弹爆炸时形成的蘑菇形,而这批老人都是20世纪5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对任何一届政府产生一个严峻考验。
如何在老龄化的考验下,让老人们能幸福的安度晚年?即便是当下的形势,不仅是养老金的缺口,仅养老院的建设就让上海市政府颇为头疼。
2005年,上海市政府把“建1万张养老床位”设为一年一度的实事项目,几年过去,问题接踵而来。如上海普陀区社会福利院地处近中心城区,目前已有220张床位,远不符合该区养老需求,许多老人依旧排队希望进入。与此相反,上海郊区松江区叶榭镇,有一个拥有300个床位的“银叶港湾敬老院”开业已近一年,迄今收住的老人不过58位,有80%的床位闲置。
这是上海人固有的观念,在市区住了那么久,谁也不喜欢到郊区养老。
“如将外来就业人员纳入上海的养老保险,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又怎么计算?他们是否将准备承受未来最高峰值740万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戴律国对此疑问。
而就在上海推出户籍新政之后,上述系列问题也在抓紧研究之中。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目前正在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初步估计,实施细则会在七、八月前出台。但面对老龄化的紧张趋势,新户籍制度,由于实际上的过高“转正”门槛,能够吸引多少持居住证外地人,这是一个问题。
历经上海社保案之后,随着此番老龄化的加剧,是否能够重新打开社保基金的收益性尝试大门,这是上海不能回避的问题。
湖州养老社区开拓新路
随着上海老龄化步伐的日愈加快,养老压力与日俱增,相同的情况在长三角各城市也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长三角统一规划,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环境相对优美的地区建立养老新社区,有望成为一种养老新模式。上海技术交易所于2005年牵头,做了上海(湖州)退休新生活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推进在湖州建立一个养老新社区,缓解上海养老压力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筹备待建的社区是一种专供老人集中居住,具有专门消费、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体系的生活小区,可全方位为老人提供养、医、乐、学等符合老人需求的多功能服务。与敬老院、福利院不同,银发社区是由社会投资建设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生活区,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等级和服务档次。
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鲁礼瑞告诉记者,选在湖州建立这样一个养老社区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湖州位于太湖之滨,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非常理想,最为重要的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建成,交通十分便利,从上海市区出发,开车1个多小时便可到达,使得小辈看望长辈也十分方便。
“另外,从地图上看,湖州位于传统意义上长三角范围的中心,因此辐射的面积可以很广;并且经过我们的调研,东南亚很多华侨也是从湖州走出来的,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湖州吸引国际养老也存在一定基础。”鲁礼瑞补充道。
而对湖州而言,由于地理位置所限,难以发展重工业、化工产业等,经济要得到长足发展,只能往现代服务业方面做出探索,这样的“银发产业”,以及其背后带动的旅游产业,无疑为湖州当地提供了一次不错的发展契机。
“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列入了湖州当地的‘十一五规划,它可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示范点。”鲁礼瑞对此显得信心满满。
亟需配套政策扶持
然而,让人颇为惋惜的是,似乎可以成为老年人养老理想之选的项目,自2005年立项之后,便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没有得到切实推进。
湖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自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间的缘由:“项目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目前存在制度性缺陷,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内没有形成有关配套政策,单靠我们湖州,很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鲁礼瑞也深有同感。
首先,如果要形成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养老社区,显然需要吸引社会投资,然而颇多房地产投资商却望而却步一一因为这个项目如果采用纯福利形式,那么土地不能抵押,资金无法得到流转,而如果采用纯商业模式的话,又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利润,这是投资商不能接受的。因此,这样一个项目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扶持政策,便很难真正落地。
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如何合二为一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更进一步,如果要真正实现养老的“无缝对接”,那么不同地区的医保、社保的贯通则势在必行。湖州建立的养老社区不仅仅是针对上海老人的,更应该是服务整个长三角范围内的,因此,医疗保险的合作也是重点。
另外,很多本土政策是否可以延伸到湖州也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因素。上海市民政局法规处处长胡增耆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浦东新区以前有个规定,在区内的养老机构每接受一个浦东本地人,政府会补贴一部分费用,“这导致那些机构只愿意接受本地老人,其他区的老人很难入住。”胡增耆说,“现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土政策,这些政策制约着上海本土的养老,更别提对于跨省市的养老情况了。”
在采访中,胡增耆透露,目前上海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形成巨大压力,但是现在应该是探索的时候了,否则到2025年以后,上海老龄化问题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压力。“湖州这个模式,在探索方向是正确和积极的,然而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