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前程

2009-04-29 00:44
市场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盈余贸易世界

不是日本,也不是苏联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取得了的巨大经济成就,而现在,当经济萧条的景象——停工的厂房、闲置的货轮、四处蔓延的破产风潮、大规模的返乡民工——已经遍布中国的大小角落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神话”结束了么?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已发挥至极限,如果中国不能保持发展,它会陷入混乱么?

对于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问题,海外的观察家们很喜欢拿中国目前的状况跟80年代的日本做比较,但无论是日本还是俄罗斯,拿来跟中国做比较研究都很不恰当。拿苏联跟中国比有些高看苏联了,历史上它从未实现过中国这般的高速经济发展。实际上,长达几十年的经济衰退让苏维埃大厦轰然倒塌。而日本,尽管经历了“失落的十年”,它仍然是大多数国家羡慕的对象。日本的国民数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中国的十分之一,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众多的知名工业品牌,包括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另外,日本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曾扮演过现代化榜样的角色,令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而当代的中国则是一种势力、一个现实,不是一个别国可以简单复制的榜样或意识形态。从历史到未来,中国模式自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思索一下如何借鉴他国经验也并非毫无意义。但我可以大胆预测,中国既不会变成日本也不会变成苏联。尽管中国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飞速现代化后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他的发展可以突破极限,一往无前,让整个世界瞠目结舌。

似1920年代的美国

对于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问题,常驻北京的金融学教授麦克·佩迪斯(Michael Pettis)给出了最清晰的答案;“一句话,中国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美国20世纪初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近些年的中国有着惊人地相似。一直到一战开始时,美国还一直是个“净债务”国。它是依靠外国借贷和投资建造起来的工厂、铁路才将自身锻造成一个工业巨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工业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向欧洲提供战略物资,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抢走了不少本属于欧洲公司的市场,以至于到战争结束时,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净债权”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依靠它的工业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与绝大多数国家保持贸易盈余。这也意味着,当时的美国生产和消费已经失衡,它超比例地获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机会,而它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是供外国人使用而非本国消费。为支付贸易赤字,当时各个国家或者向美国大量输出黄金,或者就是向美国借债或引进美国投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当年就曾刻薄地说过,美国已经把全世界的金子都拉他们自己家去藏起来了。

这一切和今天的中国何其相像。然而,作为全球产品挣出口国的美国在30年代的经济萧条中吃尽了苦头。当全球总需求下降时,美国当初超比例的工作份额换来的是30年代超高的失业率。

这就说到今日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很多美国人错误地认为,中国多年来的贸易盈余将是其在经济衰退中的支柱。长远来讲,这两万亿外汇储备确实有防身之效,但短期来看,中国对外国消费的依赖将变成它非常严重的弱点。

通过统计对比“过度生产指标”(根据仅为外国消费而进行生产的工厂和工人数算出),佩迪斯最近写文章称,中国目前的世界贸易盈余至少与1929年时的美国一样大,占世界当时经济总产值的0.5%。但如果计算两国各自的国内经济总产值,中国的相对盈余则要大得多,从比例上来讲,中国目前对外国消费制造就业的依赖5倍于1929年的美国。除非中国能想办法消化这部分因外国消费需求减少而带来的生产过剩,它必将面临严重的失业打击。

根据当年大萧条的经验,佩迪斯说,中国很有可能会继续努力向世界输出产品。

美国当年也是想这么做。当年美国股市崩盘、经济崩溃、贸易盈余陡然消失,美国企业界为保住市场和工作在绝望中病急乱投医,游说国会通过了那臭名昭著的《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向多达2万种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很快,各国纷纷报复,世界贸易迅速缩水,大萧条自此正式开始。今天,人们已普遍将《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看作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任何干预贸易的行为,尤其是美国干预贸易的行为,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佩迪斯还特别指出,《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带来的政治伤害比它的经济意义更大。但因为有这个教训,如果萧条再次来袭,不管媒体上“保护主义”的口号叫得多凶,美国都不太可能重新走上保护主义的不归路。

当今的中国不会大大方方直接推出个类似的关税法来提高关税,但它还有很多其它选择:比如提高出口补贴,比如人为压低刚刚开始放松控制的人民币币值,比如鼓励中国企业降低员工工资,再比如为外国进口设置人为障碍(最近刚取消的波音和空客的大订单就是个好例子)。实际上,自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上所有的措施,它的贸易盈余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竟然不降反升,而且是大幅攀升。出口的确是下降了,但进口下降地更厉害:一月,中国出口总额下降17个百分点,而进口总额下降了43个百分点,是出口降幅的两倍。很明显,中国试图转嫁它的失业问题给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这对其它国家来说与其说是个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挑衅。照此事态发展下去,一旦触发各国的贸易报复措施,中国将经历比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更糟糕的失业问题。中国挑起一场最终将自身也吞噬掉的贸易大战,这是任何人也不愿意看到的最糟糕的结果。

中国逐渐成为美国的债权国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对美谈判时的筹码。但是,两个国家似乎都没有完全预料到,至少在本轮经济衰退中,他们成了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今年初,像高西庆这样了解中国对美投资的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明确表示:如果美国人想继续向中国借钱,它的经济应该走上正轨才行。简单来说,它应该多生产、多投资,少借债、少消费。在一月的达沃斯经济年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毫不客气的指责是美国的挥霍浪费把世界经济拖进了衰退。

如果美国接受这些建议的话,中国经济马上会变得更糟糕,因为恰恰是美国的过度消费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繁荣。

在对别国政策指手画脚的水平上,美国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既希望中国减少贸易盈余,又希望中国继续用贸易中得到的美元来投资美国国债和股票。什么便宜都被我们美国人占了,这怎么可能?中国人要么借给我们些钱,要么匀给我们一些工作机会,不可能两样都给。

中国人的信心

当下,美国经济危机正在一路探底,中国的企业和工人正在经受沉重的打击。那为什么我还认为中国有理由保持信心呢?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受惠于大手笔的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计划,部分丧失的外部需求将在中国国内市场消化。这个刺激经济计划从比例上来说要远高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刺激经济方案,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远小于美国。当然,对于这4万亿的投资,业界还有许多疑问。有些计划中的项目是早已批准甚至已经开工的,似乎难以算作新的投资;有些项目需要中央和地方合资,而地方政府在经济衰退中财源吃紧,很难拿出这笔配套资金。资金的分配也是问题,尽管有部分投资是用于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但大部分的资金投向还是在工程方面:建高速,修铁路,盖机场等等,这些工程对那些因工厂倒闭而被迫返乡的农民工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多谋生的机会。

中国房地产价格像美国一样出现了全面下滑的情况,但中国的房贷问题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可同日而语。美国的银行是真没钱了,而中国的银行却还有很多钱,之所以他们收紧信贷是因为此前中国政府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的危险。在其他一些行业上,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也许将遭受最严重的打击,但相较于其它国家,它拥有更多的手段和资源来应对危机。

抛开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不谈,我经常琢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不论其是何职业背景)都显得如此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这是因为今日的中国就像二十世纪50年代的欧洲,几乎每家每户都经历过巨大痛苦和极度动乱的洗礼,历经劫难的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远超美国人的想象。去年我采访过一个山西的官员,他当时正跟我讲他的地方发展规划。每隔10到15分钟,他就要停下来,通过翻译问我,“你能理解吗?如果不是邓小平,我现在还在牛屁股后面犁地呢!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西服革履地跟你这样的老外谈话。”或者说,“你能体会这变化有多大吗?我妈妈她们那会儿还裹小脚呢!”

当我和妻子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这里的大多数人还都在众多庞大、原始且低效的国有企业里工作。在杭州一家占地一英亩且没有暖气的大厂房里,我见过超过5千名妇女在那里用原始的织布机生产着无人问津的帘子和挂毯。90年代邓小平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后,这些浪费巨大的国有企业很多都被关闭了,短短几年之内造成了数千万人的失业。国企改制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矛盾,但中国人民经受住了那次危机的考验,中国政府也一样。中国民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在逐步提高,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对于当前的金融危机,他们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恰恰相反,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机遇和希望。

猜你喜欢
盈余贸易世界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