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2009-04-29 14:54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实践

李 鹏

[摘要]对马克思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作资料清理和分析总结,有关马克思本体论的理解模式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二是马克思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三是如何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的问题。三个层面的依次研究启示我们:一是马克思的理论及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本体论思想;二是我们应当从实践本体论的视角考察马克思关于存在问题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6—0009—06

马克思的基础理论研究由于各自对本体论的内在含义的理解不同而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思维路向:马克思本体论的否定论和马克思本体论的肯定论。通过对这些理解路径的清理总结,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思想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有什么样本体论的问题和如何阐释马克思本体论的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并力图给出进一步研究的导向性思考。

一、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一)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现状

英国学者约翰一霍夫曼认为南斯拉夫的实践派为了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主张。这种回到马克思现象或者出于纯粹理论的角度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更能体现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或者出于自我的立场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理解,或者出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层面寻求合理的精神坐标,等等。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到90年代末以来,这种现象终于在我国蓬勃爆发。国家的改革、思想的解放,使得学界能够以一种全新和宽松的姿态重新面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其中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成为很多学者的考察对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破传统理解模式,或者结合西方哲学的一些成果,或者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者结合西方马克思学等某些理论资源,在批判、继承的同时,从文本学、文献学或社会现实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作出了新的诠释。

这些学者的理论努力,从如下一些语词可见一斑:“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神会马克思”、“重读马克思”、“整体的马克思”、“保卫马克思”、“理解马克思”、“永远的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和“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等。

随着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W.V.O.奎因的本体论承诺和P.F.斯特劳森的实用主义本体论等思想在中国学界的介入,本体论问题也成了诸多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提出很多关于马克思思想的观点,如“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实践一生成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生存本体论”等等。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维度考察马克思的遗产,目的是想通过本体论新的理解途径,重新挖掘马克思及其文本关于人的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存在问题的基本的哲学理念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本体论理解模式同样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是各自出发点不同,有的强调物质理解的重要性,有的注重人在马克思的遗产中的核心地位,有的则将意向倾向于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历史、生存、经济学等视角。这些理解模式之间既有不同的一面,也有相互交叉的情形,目的是想从某种新的叙事类型出发形成关于马克思思想的规范形态、衡量标准、根本原则。

二是对于本体论理解模式而言,本体论的肯定论理解模式认为马克思思想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资源,从马克思的本体论出发可以合理地解释马克思关于存在问题的基本思想,有助于我们阐发马克思的思想精髓。而本体论的否定论理解模式则认为本体论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唯心主义的代名词,不管是从形式上,抑或是从实质上讲,本体论都等同于思辨哲学,而这种观念却是马克思所要消解、废弃的东西,因为这种理解模式会导致马克思阐释的倒退和歪曲。

(二)马克思本体论研究现状中所包含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本体论理解模式的否定论的理解立场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把本体论等同于思辨哲学,否认马克思的思想“是”和“有”本体论,否认从本体论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据此,不同意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的肯定论理解模式,认为马克思本体论的肯定论理解模式不利于马克思思想的正确阐发,反而会遮蔽或歪曲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主张消解并摒弃“本体论”这一术语在马克思的理解中的诠释性地位。

马克思本体论理解模式的肯定论包含着一些共同的致思,如,都承认马克思本体论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包含着本体论,包含着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承认从本体论的视角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不再把本体论等同于思辨哲学的代名词,赋予本体论新的内涵。但是,肯定论与否定论一样,仍然没能对本体论的内涵做出令人信服、合理而翔实的分析。关于本体论的具体内涵的认识仍然处于晦蔽不明状态。有的学者适度地对本体论的含义作了解释,有的学者直接把本体论作为一个自明的概念拿来使用。这些对于本体论丰富内涵的理解来说都是不够的。这个工作的“跳过”同样会遮蔽马克思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区别和理解的力度。

马克思本体论理解模式的肯定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观点的复杂性局面,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观点各自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基本语词的理解出发就可以实现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基本解释或完整解释,有的认为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某个不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语词出发不能够使得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理解得到全面解读,主张从某个更具有整体性、涵盖性或周全性的概念出发去诠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他们的本体论解读模式的主旨都是为了实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整体把握,只是在解读的策略和突出的方面上存有分歧,而在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实质的理解上是一致的,无非是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主体的表层变换和研究深度的掘进而已。

总的来说,上述所有有关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的理解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

二是,“马克思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

三是,“如何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把这三个方面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研究背景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归纳和比较,并结合马克思的文本资料的总体性思考,力图彰显出马克思确实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的,进而一定意义上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马克思本体论研究现状的清理总结和理路

(一)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

否定论的理解立场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从本体论的传统的经典理解出发,不考虑本体论的历史发生学

内涵,仅立足于本体论的原初内涵,尤其是那些权威性的经典定义,把本体论等同于思辨哲学,否认马克思的思想“是”和“有”本体论,否认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如,马克思本体论理解模式的否定论根据本体论的原初考释或《美国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的理解,把这种理解仅仅视为思辨的存在理解模式,不同意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的肯定论理解模式,认为肯定论的模式遮蔽或歪曲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主张消解“本体论”这一术语在马克思理解中的诠释性地位。

1,从对本体论的内在含义的分析看马克思的本体论

一是,如果从研究的涵盖范围来看,本体论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属于形而上学的核心,最纯粹,也离感性经验的东西最远,而形而上学则是一种普遍形态的形而上学,它包含着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

二是,若从研究的特定领域或特定对象来看,则是施太格缪勒对本体论的广义理解,本体论研究的是有关最一般对象、最纯粹的对象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倾向于对对象的形式化的考察,而形而上学的狭义理解则是对有别于、游离于经验对象的超验对象的把握或脱离理解性的视角而片面地专注于某种超越性的视角,以此来获得它的纯粹性。

三是,若从研究的性质或目的上看,虽说本体论也有实质的取向态度或目的——面向“绝对预设”问题的思考或绝对性的视角,但它的形式取向态度或目的——逻辑框架及其构建或理解性的视角——在明晰性上要大于“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本体论研究的最终质性或目的是基于某种“语言情结”,希望能够形成关于对象或存在问题的内容的某种形式化的思考,实现内容(超越性的视角)与形式(理解性的视角)的科学同一。

上述三个方面表明,本体论在其内在性和外在形式上是自身理论系统整体的运演及其范畴分类、概括和内在关联的阐释,而在其外在性和内在形式上,即实质上意指“有什么”、“是什么”或与此相关联的“是者”本身的“所是”和为什么如此是。本体论既具有语言、逻辑的形式上的能指意蕴,也具有实质上的所指意蕴。这两种意蕴共同内寓于本体论本身。

从文本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一是,马克思的理论及其思想确实将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作为其思考的对象;二是,这种思考确实既具有语言、逻辑的形式上的能指意蕴,也具有实质上的所指意蕴。因此,只要马克思本体论考察的是我们所可能知道的共同规定、共同规律;而且本体论的内在含义的考察并没有充分证明本体论就一定是一种完全纯粹地脱离现实思辨的存在理解模式,只是表明本体论与语言有密切的关联(当然在哲学的发展形态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思辨倾向性),这时,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本体论,包含着本体论,也可以从本体论的视角考察马克思的基础理论。

2,从对“恩格斯问题”的分析看马克思的本体论

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的哲学原理,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马克思没有专门进行系统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部分,马克思已经流露出来对自己思想的系统化整理的愿望,可现实的需要、理论本身的叙述和研究,使得马克思在所有需要具体阐释的工作完成之前不打算发展完善的体系,而是以多种不连续的格言体裁提供他的思想。另外,马克思还曾经表述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将对辩证法进行系统的一般性概述研究。虽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没有“体系的形式”,即没有把他的思想全部整理出来,却有“实质的内容”,且这些作为时代精神体现的理念以一种隐性的形式贯穿在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经济学等马克思自谓的“科学研究”的论证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认真、细致地品读马克思的文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中性的层面上根本就没有完全否定思辨哲学或哲学这种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只是反对思辨哲学或哲学缺乏足够论证的形式说话方式及其实质说话方式。因此,马克思主要是反对思辨哲学这种抽象的理解模式,并不泛泛、彻底地否认一切哲学。

马克思反对思辨哲学,原因有三。

一是,思辨哲学没有体现时代精神,对时代精神作了错误、歪曲的解释,没有正确地“解释世界”,如实地反映存在;

二是,这种思辨哲学没有革命的激情和行为,并不与真正的现实相结合,成了维护不合理的、虚假现实的保守主义工具,只想安于已经低于历史发展的存在形态,不想努力去改造世界;

三是,这种思辨哲学的论证方式、方法只是理论来理论去、概念来概念去的一种抽象的说教,这样就把整个的论证策略建立在某种不切实际的虚假基础上,变成一种马克思所批判的神秘主义。

马克思思想没有完全否认非思辨哲学的一般原则,没有否定本体论及其承诺问题,可是这种哲学的一般原则或本体论及其承诺的证明或解释,不能够基于哲学自身的理解和解释,更不要说思辨哲学的理解和解释了。哲学,尤其思辨哲学,由于其远离经验、现实,过于抽象,不能真切、完整、具体地解释世界,也就谈不上科学地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或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需得最接近现实的学科——政治经济学等,才能完成解释世界的任务、完成哲学基本原则的论证任务。

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z03364正是这样的话语给哲学界造成了一种关于马克思有无哲学的“恩格斯问题”。

对于这个“恩格斯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如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抛弃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向度,企图用康德主义、杜林主义、狄慈根主义、马赫主义等哲学来补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来,就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主要看作是一种纯粹实证性的学说。而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实证的解读模式往往泯灭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主张把哲学召回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来,不同意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完全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如,捷克哲学家卡莱尔一柯西克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显然是一种存在哲学,它只把经济范畴看作某一隐蔽本质的信号或符号,看作人的生存状况的信号或符号。”卡尔一科尔施认为,“仅仅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具有不只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和革命的目的,就说它不再是哲学,这是不正确的。相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哲学,就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11条中和在其他出版过和没出版过的那个时期的著作中系统地阐述的那样。它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的任

务是以一个特殊的领域——哲学——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的一切领域里进行的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最后,它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因此,卡尔一科尔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哲学不是意味着简单地抛弃哲学。况且,马克思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基础和灵魂。亨利希·库诺在《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里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观点散见于各种著作、论文、书评和报刊文章中,大都采取简短的格言体和一种论战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对付论敌,所以不是把所处理的问题全面地阐发清楚,而是让对方所犯的错误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得及对他们的社会哲学思想从逻辑联系上作有系统的阐发”。柯西克认为在马克思的整体动力系统中,哲学的向度与实践的向度,同样非常重要,那种拒斥哲学、扬弃哲学的论断,只不过是一种“末世学虚构”,那些“认为哲学仅仅是异化环境的异化表述,认为这种描述就是哲学的全部性质和使命,这首先是不真实的。只有哲学的某种特殊历史特例才是绝对意义上的错误意识,但这些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它们只是对时代的偏见和意见的系统化和教条式理解,即仅仅是意识形态。”

马克思本体论的否定论理解模式割裂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本体论和哲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局面会致使两个结果:

一是否定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有本体论,有它一般性的哲学理念;

二是否定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理解模式,即否定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不利于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阐发。

(二)马克思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

肯定论理解立场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都承认马克思本体论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包含着本体论,包含着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承认从本体论的视角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可能性,不再把本体论等同于思辨哲学的代名词,赋予本体论新的内涵。但是,在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样的本体论方面,学者们相互间的观点不尽一致,这涉及诸多学者所谓的关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的问题。

这些诸多解释观点间的分歧是因为各自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基本语词的理解出发就可以实现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基本解释或完整解释,有的认为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某个不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语词出发不能够使得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理解得到全面的理解,主张从某个更具有整体性、涵盖性或周全性的概念出发去诠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总之,他们的本体论理解模式的主旨都是为了实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整体把握,只是在理解的策略和突出的方面存有分歧。

物质、人、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关系、实践一社会生产关系、生活实践、实践生存、实践生成、人类实践、自然、自我意识、情欲、社会劳动、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等,以这些概念的理解为基础的马克思本体论的理解模式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凸现了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对发展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许多富有意义的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物质、自然虽说是马克思的思想的本原性的基始概念,可物质和自然的本体论的理解视角强调了马克思的“源”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忽视了作为“流”的马克思、即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这样就不能有效地突出马克思的不完全同于物质性、自然性的社会历史特征,极易遮蔽马克思的源和流的有机结合,变成机械唯物主义或直观唯物主义,即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证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物质或自然不能成为马克思理论论证和现实关注的逻辑起点——前提与方法,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反对这种论证策略。

二是,人、自我意识、情欲、社会劳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立场只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理论认同,不具备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诠释的意义。况且,马克思并没有在其论述中直接用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存在标示自己整体性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仅是论证他的总体思想的一种具体方面和手段,因此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不具备作为马克思研究的涵盖性和范导性的概念,也没有成为马克思标示自己立场的基础性的哲学概念。人,确实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概念,研究的主要课题。但这种理解模式仍然缺乏对马克思本体论理解的理论统摄力。我们不能把人作为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基点而从这一概念来引入、理解、论证出其他的概念,不能从人这一概念出发来理解自然历史过程、市场资本主义世界。这种缺乏论证的哲学式的理论态度是马克思极力反对的。

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强调看到了马克思思想片面理解的不合理性,可也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谓他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读过全部手稿)阐述的也正是这个世界观。”“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都没有使用过这个术语。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是普列汉诺夫1894年杜撰出来的,他认为这个术语能最‘正确说明马克思的哲学,并以此和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及黑格尔的‘辩证的唯心主义对立起来。”其次,按照俞吾金先生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不属于马克思的“原始资料”,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普列汉诺夫等的理解模式,属于马克思思想的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难免已经在理解马克思过程中带入了某种前见,会形成多元或复数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仅注目于第二手资料不利于马克思的原始资料的探讨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最后,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研究马克思思想或马克思主义,同样面对着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的研究路径,极易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自然主义、宗教主义或神秘主义的存在理解模式。这样,它们的一个共同结果是使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关系成了一个被遮蔽的问题,不能凸显出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意识和如何走出这种状态的路径意识。

四是,至于实践一社会生产关系、生活实践、实践生存、实践生成、感性实践生成、人类实践这些复合概念,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这些较为复杂的复合名词来指谓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征呢?实践本来就含有生活、生存、生成的意思,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表述方式。只要我们深入地挖掘出马克思的实践解释,实践本体论可以体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通过长期的现实活动和理论思考,终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使得实践概念成为一个具有非常强的理论统摄力的概念,用实践这一概念来凝聚他的理论思想,同时又把实践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理论的范畴,把实

践视为对于存在问题的理论回答。因此,本文认为,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基点,用实践本体论来标识马克思思想比较恰当。

(三)如何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的问题

实践在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理解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但是:一是,本体论理解视角的不同,确实深化和发展了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实质的认识,但是理解视角的多样性极有可能削弱实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性和理解的力度。二是,有的学者赞成实践本体论的提法,有的反对这种理解模式,这样争论的多样性说明实践本体论的提法及其关于存在问题的理解模式可能还没有完全被学界所接受。其实,马克思在他的文本中本身就对实践问题做了大量的阐释。因此,本文主张我们更应当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这一“最终基础和最高根据”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即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模式的文本研究,考察马克思关于存在问题的实践思考——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主要特征,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实质。

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本体论——不同的哲学形态——可以说是对其时所面临的存在问题的不同应答。也就是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思辨本体论也是存在或世界考察的一种手段。思辨本体论往往从某种单纯的思辨语言出发,脱离现实的存在基础而把这种语言情结仅仅建立在了空泛的前提设定和虚假的推理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做出了某种错误、歪曲的理解。

这种错误和歪曲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是,把存在归结为某种我们无法进行感性、知性和理性,甚至直观来把握的东西,仅仅把存在归结为彻底的虚无或非存在;

二是,把存在归结为某种超越现象世界的超验的东西;

三是,把存在既归结为某种超越现象世界的超验的东西,又无奈地把存在归结为思辨的现象世界之内的某种思辨的意识或思辨的理性等;

四是,把存在视为某种思辨的精神、意识、意欲、身体等现象世界之内的某种思辨的精神、思辨的意识、思辨的意欲、思辨的隐喻、思辨的逻辑框架或思辨的理性等。这样,就把存在或者看作某种很难给人以某种清晰意向的必然的普泛存在,或者看作某种不具普泛性的界限性的存在;

五是,最终的结果是,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理论理解与现实扬弃,从马克思的理解角度而言,可以说,基本上从来就没有正确地说明现实的存在问题,或根本就对此不予解答,或者没有扬弃现实问题,仅仅把现实的存在看作做偶然、混乱、意见、世俗等有待悬置的对象,或者看做是某种神秘、虚幻或抽象性的东西。这样一来,其时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就被推到了某种神圣而虚无缥缈的境地,或者以承认存在问题的实存的合法性而安于黑格尔式的“逻辑本身的事物”,陷入二元论和双重性的矛盾境地。因此,思辨的本体论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击碎”存在问题,更不要说在现实意义上的革命性扬弃了。

在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模式的发展中,文本解读表明,马克思存在着一个具有连续性、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的“视角转换”。马克思一开始就既不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者,这两种因素在青年马克思思想体内的混杂说明马克思的思想既不具备康德和费希特的思维品质,也不具备黑格尔和黑格尔派的思维品质,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极力想摆脱他所批判的这些思辨的因素的纠缠,摆脱这些思辨哲学关于存在理解的抽象语言,从而确立自己的科学的普通语言。所以,马克思关于存在的思路历程包含着的不是什么质的飞跃,而是在自己最初确立的现实的朦胧基调基础上,逐步达及自己的理想。由是,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模式的发展轨迹必然要从多重性到单一性、从模糊性到明确性、从不完备到完备进行不断的视角转换。这表明马克思逐渐地放弃了思辨哲学的存在理解模式,而转向了实践的存在理解模式,并将后者作为存在理解的基本尺度,同时,实践的内涵或其诸形态也逐渐地在一般且具体的展开中得到科学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真实践”。

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模式是马克思文本的一个核心概念或核心主张。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实践及其诸多“实践形态”(人及其社会的活动形态)的条分缕析的叙述或研究,揭开了事物本身和人本身的神秘面纱,给予自己关于存在问题的基础理论,实现了存在问题在理论层面上的科学理解问题,以及在现实或物化现象的层面上的异化现象的扬弃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实现了对存在的理解问题,得出存在与实践是共属一体的关系。

正是通过这种共属一体的论证策略,马克思一是批判了思辨哲学的虚幻的思辨指称问题,即思辨哲学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某种想象的存在、超越的存在,而非马克思自谓的现实的存在;二是批判了思辨哲学的思辨语言,希望经由某种群众的语言或普通的语言取代思辨哲学的幽灵式的话语;三是希望在对这两方面的批判基础上,确立自己科学的语言及其现实的指称对象,回到真正的事物本身,即真正地实现存在思考。

因此,马克思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本体论思想,我们不能把本体论与思辨哲学等同起来,不能泛泛地认为马克思反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就是反对本体论。在自然唯心主义时期、法权唯物主义时期和哲学唯物主义时期的文本中,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时期的文本中,马克思批判思辨哲学,却非常期望建立一种科学的哲学以取代思辨哲学的困境。但是,马克思意识到不光是思辨哲学,就是他希望建立的某种科学的哲学,都不能作为存在考察的评价尺度,即存在的最终基础或最终根据,在所有具体的现实工作完成之前,它们仅是有待建立的对象。因此,现实的需要使得马克思不想确立什么系统的哲学形式,只想在具体的分析和批判中以某种隐性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哲学理念、哲学精神。马克思的实践理解模式及其共产主义的理念等,都说明马克思并不完全主张什么哲学的终结。马克思终结的是思辨哲学,终结的是哲学的论证策略,但并不否弃科学的哲学的一般原则,而这是马克思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本文认为马克思及其文本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或本体论思想。

三、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出路的考察,认为马克思关于存在问题的实践理解模式深刻地表明马克思有他的本体论,有他的本体论承诺,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本体论思想。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而扬弃了存在问题;另外,我们应当从从实践本体论的视角考察马克思的基础理论,明了马克思如何切入并走出存在问题的。

猜你喜欢
本体论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