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

2009-04-29 00:44蔡陈聪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蔡陈聪

[摘要]消费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流行的诸如时尚消费、面子消费、情绪消费等病态消费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阿格尔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理论,为我们剖析当前中国病态消费模式的实质、根源和危害,探索克服病态消费现象的途径,选择和构建健康消费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迪。

[关键词]消费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健康消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IX(2009)06—0005—04

人类的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合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人们通常从经济学角度,把消费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消费,往往忽视从哲学、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消费行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生态学表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和调控者位置,既可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也可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消费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流行诸如时尚消费、面子消费、情绪消费等病态消费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为我们深刻剖析当前中国病态消费形式的实质、根源和危害,探索克服病态消费的途径,选择和构建健康消费的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围绕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摆脱消费异化的途径等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弗洛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产生,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的。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表述了“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描述了“宗教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消费异化理论”。他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人劳动状况有较大改善,但劳动却具有“破碎化”、“被动化”、“外在化”等特征,成为人们单调、乏味、无聊的苦役,于是追求自由的本性驱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这样满足人们需要的消费活动异化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通常所谓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物化状态;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人们过着“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被异化了的人的生活,表现为“人的需求遭到扭曲”、“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以促进生产、延缓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衰亡。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通过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实现“强迫性的消费”。所谓“虚假的消费需求”,就是“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资本主义社会动用一切宣传机器和各种广告,以促使人们相信他们需要这些商品以实现高生产、高消费的持续循环。马尔库塞认为,人们每天被商家推出各种广告刺激了消费欲望,把物质需求作为自己的基本需求,人同商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不是商品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生产,而是人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广告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使人们异化为彻头彻尾的“拜物主义者”、“消费主义者”。

与马尔库塞观点不同,弗洛姆提出的“人性异化理论”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劳动的抽象形式可以通过继承、剥削、欺骗、运气等不同方式获得,人们把消费本身当成了目的,因而消费就成了一种病态行为。人们消费某种商品并非出于真正需要,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经济地位和身份象征,因而人们的消费表现出一种对物品的过度索取和占有。弗洛姆列举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异化消费现象:“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画;即使我不懂音乐,我也可以买最好的留声机;我可以买下一座图书馆,尽管只是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买学问,尽管除了作为附加的社会资产之外这学问别无它用。我甚至可以毁掉买来的绘画或书籍,因为除了金钱损失之外,我一无所失。只要有了钱我就有了权,得到我所喜欢的任何东西并随意处置它们。”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消费与使用、享受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炫耀消费者地位和身份象征的病态行为,具有一种被各种广告和宣传所驱使或者被财富和荣耀所引诱的“强迫的和非理性的目的”,因而渴望买到最新的高档的名牌商品已成为每一个消费者的梦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认为,消费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延缓经济危机的手段,它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把追求消费作为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过度的消费和生产行为;消费和生产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难以忍受的生态环境负担,过度消费和生产一旦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的生态危机,反过来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对剖析中国病态消费模式的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为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病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实质、根源和危害,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迪。

我们先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病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第一,时尚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所谓时尚消费,通俗地讲就是消费生活赶时髦。随着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全面小康加速过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消费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象征“享受生活”的时髦消费品上,如高档时装、珠宝、化妆品等奢侈品。时尚消费的典型特征是消费品更新速度特快,基本上没有保存价值,因而浪费在这里最

明显、最典型、最直接地发生。不仅如此,时尚消费导致人和物的关系颠倒,人们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好像就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的商品而生活。人们把高档的时装、珠宝和化妆品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甚至拜倒在商品面前,此时人就异化了。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那样,此时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由于时尚在不停地改变,人们的欲壑难填,不断购买时髦消费品,因而时尚消费必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污染。

第二,面子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所谓面子消费,是指为了维系面子和人际关系而购买价格昂贵和过度包装的礼品的消费行为。中国人追求“脸面”的观念根深蒂固,将维系面子和人际关系等视为基本需要,将争面子和给面子的礼尚往来列入基本行为规范,因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面子消费行为。“面子消费”反映了购买者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送礼,而不是追求礼品的使用价值,其核心在于商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面子,能否达到特定的目的。“面子消费”最典型的特征是消费品的过度包装,诸如“天价月饼”、“天价蛋糕”和“极品香烟”等天价商品、极品商品已屡见不鲜,是那些穷人在过年过节时购买用以赠送有权势的富贵之人。这种过度包装的面子消费是一种“病态”的消费行为,不仅过度包装的商品价格昂贵使大多数人难以承受,而且过度包装使用的那些难溶的毒性材料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三,情绪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所谓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心情不好或者受一些商场促销手段(打折、抽奖、赠送礼品等)和蛊惑人心的广告影响,疯狂选购商品后发现根本用不上或很少使用,因而后悔浪费了钱财和资源的消费行为。情绪消费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以女性为主角的非理性消费。这种情绪消费必然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

我们再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剖析病态消费模式的实质、根源和危害。

第一,病态消费的实质。无论何种形式的病态消费,实质都是异化消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消费定义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是出现了追求满足非理性欲望的倾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身,不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向他人显示自身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和身份以获得虚荣心和自我满足的一种手段,出现了一系列病态消费行为。可见,病态消费具有与异化消费相同的特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某种消费品时,不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目的。

第二,病态消费的根源。病态消费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以及媒体广告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又有共同特点,各种病态消费行为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此决定多种消费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不仅如此,现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以及“高科技与深厚感情”的二律背反,追求自由的本性必然使现代企业劳动者备受压抑,驱使他们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把本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手段异化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最后“避难所”。此外,许多大众媒体每天都在为厂商进行广告宣传,试图制造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驱使人们为炫耀财富、地位和身份而进行“非理性目的”的病态消费。

第三,病态消费的危害。病态消费行为普遍存在,不仅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满足人的“虚假需求”的病态消费所引发的“高生产”、“高消费”势必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加速自然资源枯竭,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污染,陷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资源和环境不仅是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所有国家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条件。病态消费行为使无限的消费生产能力与有限的生态承受能力之间发生矛盾,影响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粗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耗量大,使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瓶颈”,因而彻底改变病态的异化消费行为,乃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对选择和构建健康消费模式的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理论”,为我们探索克服病态消费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推行合理的生产方式,才能选择和构建健康的消费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消费观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关于消费生活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判断,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基础和消费行为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如上所述,那些面子消费、情绪消费和时尚消费等病态消费实质上都是非理性的异化消费行为,就消费者的思想根源而言,无非都是其固守错误的消费观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消费观发人深省,马尔库塞强调,“虚假的消费需求”的日益膨胀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之间发生冲突,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本·阿格尔则强调,过度的消费和生产欲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矛盾,必然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发生发展,其直接原因在于过度扩张的超前消费,因而扩大消费决不是消解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反而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给全球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过度的刺激经济的超前消费,显然有悖于“中庸”或“中道”原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遗著《超越和平》呼吁,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四分之三,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就要求中国人民批判地审视现代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借鉴孔子的“中庸观”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作为消费德性的评判准则,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采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明智的消费之举。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即选择避免攀比的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的理性消费,避免污染的绿色消费,让人们意识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推行合理的生产方式,构建健康的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消费模式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驱使厂商(生产者)生产越来越多的时尚商品,千方百计催生居民户(消费者)的“时尚消费”观念,以过度包装的不合理生产方式迎合人们的“面子消费”需要。现代高科技企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从事紧张而单调乏味的生产劳动,这种“高科技与深厚感情”的矛盾极容易引起人们畸形的“情绪消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因此,物质生产和消费紧密相连,生产决定消费的目的、对象和方式,只有健康的有序运行的生产方式,才能引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就要求企业倡导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生产方式,建立与生态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把节约、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处理、再利用的全过程。循环生产方式要求以“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促进健康消费模式的形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