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林
【摘要】博客正以其对个人话语权的高度尊重受到广泛关注,它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各个阶层思想的沟通和交流。然而,博客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并存着各种道德伦理问题,诸如社会责任感低下,利用博客互相攻击、谩骂,侵犯他人隐私、著作权等合法权利。本文通过对博客传播特点的分析,总结博客空间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发展博客的正面影响,正确引导和防范其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博客传播博客伦理秩序建构
博客(Blog)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它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的诞生,标志着个人媒体的到来,个人由大众传媒的受众转变为“自媒体”的信息发布者。
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直到2004年木予美事件,中国民众才了解并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也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方兴未艾的个人博客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络的转载、链接,其影响迅速扩大,成为网络世界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
一、博客空间的传播学分析
伴随博客近几年的长足发展,它的传播特点不断显现。
1、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博客的出现使点到点、点到面、面到面、网到网的散布型双向传播模式得以实现。在博客的自主空间里,博主按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评价尺度,选择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推荐给他人。
2、传受合一的传播形态
在信息传播链条中,受众的第一轮反馈相当于第二轮的原始传播。博客传播模式中,媒介成为一个纯技术因素,新闻不再由少数人编辑加工后传播出去:这使整个传播流程更为迅捷。“传受合一”是博客传播中最根本的特征。
3、“使用与满足”的共赢传播方式
国内在门户网站上开博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演艺界明星,二是文化界名人,三是走红网络的“草根”。名人写博客,不仅名人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和认可,其他人也在阅读、浏览、参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4、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
网络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电子邮件、BBS和ICQ是传统的互联网沟通方式。博客则是公共领域的个人化传播,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综合工具。对博客而言,分享、交流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
5、延伸信息空间的多维度传播
博客作为普通人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相互借鉴和合作的“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媒文化和民主气氛,延伸了传媒信息空间的文化张力。
二、博客传播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博客是一种将个人价值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博客提供给广大网民强大的信息发布权,这是在公民社会中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证。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人们在借助网络博客发布信息、交流思想时,由于缺乏理性约束和监管,由发布博客而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日益显现。
1、博客传播中的信息污染
使得博客在国内真正走人大众的是2004年木子美事件,她大胆出位的性爱日记本身就凸显了博客传播中色情信息泛滥的问题。除了以“性”为卖点外,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博客书写者可以不受现实中的经济、地位、身份、性别、种族、文化、风俗的限制。可以自由地书写信息、发布观点、进行评论和判断,这种缺乏理性和规则约束下的个人信息和观点,容易脱离现实,偏离事实,甚至出现虚假的信息,从而误导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2、博客传播与侵权
博客侵权就是在“博客”这一网络空间采用写博客日志的方式。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的行为。博客侵权主要分为三类:
1、侵害名誉权
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特点的具体体现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自由。一些博主在进行写作时。个人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快、矛盾甚至冲突,很可能借助博客这种媒介加以表露、宣泄而公开发布,类似的谩骂、人身攻击的话语时常出现。
2、侵犯隐私权
博客所发表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当它被发表出来时就成了公众化了的。正是这种半开放特点。在虚拟空间的掩护下,发布言论表达情感似乎有着很强的“安全感”。因而很容易引发网民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销意识,为了出位和引起注意而发生擅自编造情节、暴露隐私等现象和行为。博客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被侵权人的隐私被无限广播,给他人带来名誉、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损害。
3、侵害知识产权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
博客的出现,使很多原创性作品的作者不用再担心发表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写博者自身的博客内容被他人复制、转载、粘贴而被侵权;另一方面更多的写博者本身为了装点自己的博客空间而对其它博客或网民的知识、视频、音频进行粘贴。网络博客的这种共享特点,也在客观上加大了网络文化的知识产权的维护难度。
三、博客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1、心理因素
博客伦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引发伦理问题的博客的典型心理特征是:①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②愤世嫉俗的社会对抗心理;一些名人博客以愤世嫉俗著称,通过对现实社会一些不公正现象的批判,企图唤醒社会群体对这些问题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③贪财图利的投机取巧心理;博客的浏览量和点击率高,有了名气就可以替别人发广告,收广告费;同时,博客托管运营商的一些规定更是加剧了一些人贪财图利的心理。④寻找发泄的报复怨恨心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当这种郁结的情绪无法排解的时候,一些人就会选择博客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报复对方。一些网民会通过回帖的方式在他人博客上植入病毒,这则是报复心理在行动上的体现。
2、网络的匿名性
在我国,大部分的博客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的,开博并不需要实名登记。然而这种高度的自由性的对立面就是强大的隐蔽性。匿名的权利被滥用,使得博客中的不良信息无限放大和垃圾信息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3、传播主体道德的缺失
博客的受关注程度是通过访问量和留言数量体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访问量和留言数量的多少体现了一个博客的价值大小。因此,一些自曝隐私、标新立异以吸引眼球的博客层出不穷。
4、“把关人”的缺失
博客传播中,信息的发布纯属于个人活动,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全是由一个人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把关趋于弱化,可以说网络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固定传播者,而所属托管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
能,加之一些网站经营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事实上宣告了“无把关人”时代的到来。
5、现实社会矛盾在虚拟世界的折射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2007年4月,在超女快男红遍中国的时候,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以犀利恶俗的言语攻击评委郑均,郑均同时在博客上加以反驳。从这起名人博客对骂的事件不难看出。社会上人们对层出不穷、泛滥不堪的选秀类节目的抵制情绪,这种现实社会的矛盾,名人借助博客这一手段加以强化。从而也带来了网络言语伦理的震荡。
6、媒体自身的放纵
博客中的负面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博客自身造成的,可是某些网站和媒体推波助澜、误导舆论的责任也不容逃避。闵大洪认为:“有的博客影响力大,并不是博客本身造就的,而是大的、有影响力的网站甚至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将其推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上。”
四、博客空间伦理秩序的建构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接触使用博客空间。如何规避博客传播带来的伦理甚至法律问题,引导博客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受众,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博客空间伦理秩序的建构已刻不容缓。
1、博客主体理性的回归
所谓博客主体理性。指的是博客参与者作为主体的领悟性和批判性,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分析、认识和质疑,唤醒和转变大众的自主意识,汇集网络的声音,引起现实公众、国家职能部门的注意,参与公共领域问题的解决。这就必须摒弃博客是个人情感宣泄工具的狭隘观点。将个人情绪置于社会大局之下,恪守人为之人的社会理性属性。抑制个人自然属性中的非理性冲动。
2、博客议程的设置
各家博客服务接入者要化被动为主动,率先抓住博客传播的方向,为博客主体们设置议题,积极引导,以期整个博客群体围绕议题,进言献策,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良性互动。
3、网络法制建设的完善
网络传播不但需要一套完善的道德规范系统,同时也需要一套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许多网络不轨行为。需要用强制性的手段加以管理和惩罚。在我国,自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起,到目前,已经颁布网络法律30多部。同时也要加大网络知识产权维护力度,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对于公开的网络原创性作品进行收录、编号、储存、登记和收藏,并组织专家学者定期对网络文化资源进行认定和评估。只有这样,面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时,才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4、博客社区反馈渠道的理性疏通
博客社区的个人化、开放性的特征,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公共领域的各群体之间制衡机制,保障着交往理性,确保每个个体都能陈述自己的观点,制约每个个体必须倾听他人的质疑。反省自己的观点并趋向他人的意见。
5、社会舆论的道德干预
博客有其网络传播的广泛性、迅捷性,是成为连接网络虚拟现实和当前社会现实的桥梁。因此针对博客存在的伦理问题,社会舆论也有进行干预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