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男文化”谈媒介中的女性主义

2009-04-29 13:16
新闻世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媒介消费

王 慧

【摘要】以F4这四个花样美男为先行的男色时代的来临,使长久被遗忘的男性审美正在复活,这是男权制度深处的一场起义。本文主要论述在这场起义的背后,媒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媒介中的女性主义如何发展?一直以来的两性主客体关系是否能够就此改变?

【关键词】美男文化媒介女性主义主客体关系

2002年一部改编自神尾叶子漫画的《流星花园》在亚洲席卷狂潮,一时间F4这四位花样美男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一改硬汉形象,开始留长发穿花衬衫佩戴首饰,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在这之后,06年东方卫视的“莱卡加油!好男儿”、07年湖南卫视的“快乐男生”等一系列男性选秀活动又一次把这种男色消费推向极致。09年的今天,我们环顾亚洲,从韩国的偶像组合东方神起、ST、SS501到天娱公司最新推出的新人组合至上励合,甚至最推崇大男子主义的日本也有了泷泽秀明这样阴柔的男星。我们不禁惊呼:“美男时代”到来了!

一、“美男时代”的背后

男性审美,古已有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云:“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快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红楼梦》中说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而秦钟更是“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但当时男人对容止的在乎,只是为了获得同性以及社会的肯定。而现今“美男时代”的开启,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呢?

1、女性的消费时代的来临

我们处于一个消费社会。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就曾经这样预测:21世纪,女性将是世界的“第一性”。以女性作为消费诉求的主要对象。一个女性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蓬勃成长着的女性文化日益强悍、女性在经济上的日趋独立已经使得女性从家庭消费走向日益扩大的现代消费的中心,她们成为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消费群体。

2、“美男”的消费者

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各种产品、电影、明星的FANS的比例、各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的调查,发现消费“美男”的主力军是女性。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是女性创造了这场“美男文化”。几千年来,女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那么多的权利和自由。虽然,两性的主客体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媒体对于女性报道所表现出的刻板成见和符号贬抑也依旧没有彻底改变。但纵向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开始注重两性平等关系的建立,甚至越来越多的女性媒介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媒介工作中去,而女性受众也不再单单满足于肥皂剧与软新闻。女性的“被看”与“我要看”、“被表达”与“我要表达”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男文化”应运而生。

3、男权制度深处的起义

在西方,基督教认为女人是没有灵魂的,而女人的身体对男人总是最大的诱惑,于是便把整个俗世肉化成女色。再一脚踢开。然而,“美男时代”的到来,无疑是男权制度深处的一场起义。男人或者说“男色”,也成为了一种物,一种被消费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满足了广大女性的“精神乐趣”。

二、大众传媒的角色

在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中,也谈到了性别与大众传媒,尽管传播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似乎大部分属于“无性”,但文化女权主义媒介研究确实意义深广。过去我们总是纠结于女性在传播主体中的缺席、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女性被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女性被媒体赋予的社会性别、女性话语权被剥夺等等问题。但如今,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众传媒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救赎”。媒介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1、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举足轻重的作用

消费时代的特征是“广告、电视和媒体以空前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渗透”,可见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男时代”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女性消费群体力量的庞大,开始有意识地夸大和延伸女性对男性身体的欲望,并生产大量刺激欲望的商品:各种“男性”的电影、明星写真、明星新闻。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刺激和暗示下,女性开始自觉地、理所应当的接受了媒介的暗示,消费额开始上扬。而这又进一步地刺激了媒体的扩大再生产。循环往复,一个“美男时代”就这样被大众传媒制造出来了!而制造“美男时代”的目的只有一个:利润!以韩国SM公司为例,该公司曾成功打造多例偶像组合如:HOT、神话、东方神起、ST等。仅东方神起BBQ的形象代言,就创下了四亿韩元的新高,SM公司从中抽取绝大部分利润,数字相当可观。

2、媒介中的女性主义的作用

除了大众传媒为了逐利而制造了“美男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了解了女性的形象可以不单单是脆弱、温柔与性感。以05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为例,这个中性化的女孩却意外受到了大批女粉丝的追捧。由男性中心主义社会衍生出的典型女性外在形象(长发美腿细腰翘臀)不复存在。我们不能否认,是延绵的女权运动带来了这些改变。它颠覆了长期以来女性的社会性别(gender),这种后天被社会文化赋予并培养的性别意识。李宇春的中性形象正是符合了当代女性的审美要求:既没有抹杀女性的所有特性,在保留女性特性的基础上,加入了“男性”的元素,将“男”“女”两性混合在一个女性时身体里,塑造出一个新女性形象。

新女性们甚至开始塑造她们所钟意的男性形象,让男性向女性靠拢。温柔体贴、智慧幽默、面容娇美、姿态柔美、微笑迷人,这些原本属于女人的特质开始向男性倾斜。以韩国男星李俊基为例,这位跆拳道黑带三段、剑道泰拳合气道的爱好者04年出道,05年因《王的男人》中的孔吉——一个被燕山君宠幸的一个伶官一角暴红全亚洲。有人曾这样评价李俊基在《王的男人》中的扮相,“眼如西湖之水,色若春晓之花,娉婷袅娜,千娇百媚”,这与过去的硬汉、英雄形象已然相去甚远。这种女性对于男性审美观的改变,其实同女性对于自身审美的改变传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女性不再简单的要求“被看”,而是要与男人争夺话语权,不愿再以“第二性”的姿态出现。

三、媒介中的女性主义走向

目前,女性主义任重而道远,毕竟,她们所批判的仍旧是主流的意识。我们必须强调建立一种女性主义的科学,我们呼唤进步的男性运动而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我们呼唤媒体尽快塑造新型的“男性形象”:他们能够敏感脆弱、温柔多情、富于同情心。他们不必有大块的肌肉,他们可以承认他们害怕,他们可以哭泣——可他们仍旧是男人。

女权运动早期有人提出了“女人优越”的观点。这种观点立足于拒绝客体、拒绝作为他者存在,而是作为和男性对

立的主体的基础上的。这种思想肇始于法国女作家波伏瓦。但这种思想并不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所接受,如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露丝·伊里格瑞(Luce Iriga-ray)就认为,女性的主体化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对男性的认同,女性应该保留客体性;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者欧内斯玎·露丝说:“我们不是跟男人作战,而仅仅是跟坏的准则作战。”

而在中国,由于观点的分歧。则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两个概念。中国的女性主义者们相较于西方,她们更加重视两性的对立与和谐,所以用“女性主义”这个明显柔和得多的字眼替代“女权主义”。1996年台湾学者顾燕瓴将feminism理解为“女性主义”,这个称谓得到了内地学者的认同,邱宗仁在主编的《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思想》一书中对“女性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肯定,2004年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发出宣言:“中国女性主义是犀利的。但并不是咄咄逼人。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怀两性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关注入这一永恒命题。”这无异于一则中国女性主义目标、性质与行为方式的宣言,也使“女性主义”这个词的概念更加清晰化。也就是说,女性主义这个词与女权主义相比更加中性,更加温和,因此能在有着中庸文化理念的中国更受欢迎与肯定。

随着中国都市生活方式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中国都市知识妇女是发展较快的一个社会阶层。她们在理论思维、文化修养、专业水平、目标追求等多方面都较接近西方知识妇女。她们发展型的生活方式,超前型思维,使其不再囿于男女平等的具体目标。由于拥有成功女性的心理体验和发展渴望,因此有着这个阶段女性发展的视野和困惑,她们进行着在文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多元女性主义思考。尤其是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众文化系统,成为了非意识形态化女性意识生长的重要土壤。大众文化包括各种通俗电视剧、通俗刊物、小报、流行音乐、广告、服装时尚等,是非意识形态化女性观念、女性主义的传播渠道,它侧重于对女性的生活、心理、审美形象及两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和塑造,它制造、表达女性生活中的都市时尚。在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力量在教女性如何做女人,如何包装。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男性中心社会为女性所界定的标准必然会被打破,女性将重获本该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必然。要实现改变两性的主客体关系,向着互主体状态推进。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和谐,互溶这个理想,女性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媒介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40年消费流变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消费ABC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