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一体化下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2009-04-29 00:44:03李红梅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风险

李红梅 于 洋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两年了,其对美国金融业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至今仍未见底。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各国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在不同市场闯的扩散与蔓延。次贷危机的爆发从另一个侧面给中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中国金融业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关键词]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风险;金融安全

[作者简介]李红梅,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数学系教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辽宁沈阳,110036;于洋,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辽宁大连,116025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9-0001-0003、

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

2007年4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险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转移,进而演化为全球信贷紧缩,流动性不足。到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与标准普尔500出现大幅度下挫,并以惊人的速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世界各地央行火速注入资金进场救市,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截至目前,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滑坡仍在继续,各国大手笔的刺激经济计划还在陆续出台。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的经济,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金融的负影响也以乘数效应被放大,金融风险或危机的联动互动、传导传染也在迅速蔓延。

通过对目前各家银行披露的状况进行分析,有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为什么与美国相比,欧元区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到的打击更大?

本来这是一场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风波,如果风波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的话,会引起美国经济的一次衰退。然而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深陷危机不能自拔。2009年2月美国成屋销售环比增长5.1%,出现近6年来最大幅度增长,为陷入衰退已经长达15个月的美国经济带来一线希望。除了房地产销售额之外,美国的CPI、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还都可以。但是欧洲银行业的损失显著大于美国本土的银行业,欧元区的金融状况如今正处于危险地带,反映欧元区和欧盟总体经济活动情况的经济敏感指数继续恶化。欧元区的经济敏感指数继去年12月份大幅下滑后,今年1月份继续下降1.5点,降至68.9点,为1985年1月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全球金融危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欧洲。

这反映了:第一,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对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衡量与定价控制能力方面的巨大的差异,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很多不明真相的欧洲国家银行所购买;第二,欧元区国家底子较薄、反应较慢、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性较差;第三,美国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的多样化,使得美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极大的吸收能力,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大部分风险被分散了;第四,部分原因在于欧洲公司财务更加依赖银行体系,而且商品价格下跌将减少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进口需求,而该地区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2009年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可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危险的一环。

(二)为什么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落后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许多发达国家所受的打击要小?

出口导向性经济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外向性特征明显,且美国和欧盟又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也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制造业发展、金融市场稳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速仍然会继续下调,但是与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家所受到的打击是有限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亮点,尤其是“金砖四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不是金融体系越发达越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呢?笔者个人认为,金融体系发达的地区的确更容易累积系统性风险,但并不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太完善就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从目前“金砖四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强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国内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等原因,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所受到的影响比某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要小。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国的次贷危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于美国金融的多样化使美国次按风波对经济的冲击被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金融机构分散吸收了,从而避免了陷入严重的衰退。但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各国更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二、全球金融一体化下中国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全球化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高级阶段。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风险。我国加入WTO其中有一条是逐渐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金融的对外开放是顺应金融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08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货币战争》一书提到,货币已经成为霸权主义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一种常规武器,通过操控金融资源在全球的配置,加大别国的金融风险,威胁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进而政治安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无声息地打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就意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早就提到过金融安全问题。在经济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主流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与传统意义上以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保障金融安全不单纯是保障经济金融稳定,而且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之一的金融主权问题。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将加剧美元的贬值,而我国主要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就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资产而言,美元贬值将使得中国大量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面临明显的汇兑损失,从而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若为

了规避美联储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这一举动对市场的不利影响而减持美国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则减持带来的连锁反应将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但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则意味着这些美元资产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加剧。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下,美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分摊其金融风险。

三、对中国金融业提出的对策

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内外兼施的应对策略。

(一)内部策略

1、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分散金融风险

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是由全球上亿投资者分担的,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美国金融机构来承担,这完全归功于美国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这也正是值得中国金融机构借鉴的,不能惧怕创新,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富有弹性和韧性,当冲击发生时,各个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可以分散风险,这才能使中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

2、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不能滥用

虽然中国现在应该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分散风险,但金融创新产品在设计时,所使用的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不能滥用,以免风险过度积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会导致信用膨胀与风险放大。市场的确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前提是参与者能为风险准确定价。如果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几何式增长。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此次仅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衍生产品,这并不是因为国内的金融机构深知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定价标准,相反却是因为不太了解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方法,也不了解产品源头的风险,才使得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提高我们自身识别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才能够从源头上避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直接损失。

4、逐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考虑信用风险,较少考虑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基本没有考虑操作风险,事实上这两类风险表现在我国银行业也相当突出。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施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整体管理水平,加速我国银行体系与国际银行体系相融合的进程。

(二)外部策略

1、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时代,发达国家引发的危机,也同样让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因此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世界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所在。应逐步强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际责任,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鼓励区域金融合作,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的设想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汇率激烈波动所带来的负增强机制明显,从而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因此,创造一种有效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目前提出:“通过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当然这种储备货币的创造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超主权货币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市场发展与全面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1)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1 ],金融发展研究,2008,(2)

[3]白钦先,金融全球化—一把双刃剑,求是,20D1

[4]庞辉,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J],商场现代化,2008(2)

[5]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金融安全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辽宁经济(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调查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中国经贸(2016年17期)2016-11-17 14:39:36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8期)2016-06-12 13:14:33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31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