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学生不会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反之,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
例如学生们之所打篮球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扔到玩出些门道”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就是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锻炼,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结合他人监督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