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围绕高考生物试题创新思考

2009-04-28 09:06左克怀
商情 2009年42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

左克怀

[摘要]笔者针对生物学教学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物试题 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讨论、思考,亲自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所学“双基”得以巩固和升华,这是中学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对高考生物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些试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如下。

(1)很多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过分强调综合题的“新”与“大”,忽视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例如,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题出现理解错误,丢分令人惋惜。

(2)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在解答没有见过的题目时,首先不能准确把握题目表达的情境和过程,而后有不能冷静的从学过的内容中准确地选取知识,把它迁移到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与平时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有的学生误认为做题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做题。忽视了读书、听讲、思考、探究。

(3)审题能力不强,分析、计算能力较差。对“综合考试”这种形式心理准备不足。答卷时,三科独立组合,相互干扰,缺乏统一性,导致考生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如有的考生为了提高总分,按出题的顺序采取了先答生物题,再答化学题,最后答物理题的策略。但在操作时,可能答生物和化学用时较多,留给物理题的时间太少,部分考生不得不采取放弃物理的错误作法。以至较容易的物理题也没有拿到应得的分,直接影响了考试的总分。

(4)实验设计能力欠佳。从试题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实验设计题上学生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考生普遍感觉有难度,不少考生缺少创意,思路混乱,不能按题意和给定条件设计实验,在此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考生解答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比较困难。一是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没有动手的时间。二是现在的中学生缺少动手做实验的意识。这里包括对实验的理解,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验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技能、处理实验数据手段等。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试题的难度不大,但灵活度在不断加大。教学中不要让偏、难、怪题代替了能力的培养,而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综合科目测试特点,各学科应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方法,大胆改革,积极探索,教学中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从培养能力出发,构建“3+X素质培养的教学新方略,力求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生物学教学在高三备考复习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我谈几点看法。

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在系统化和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有“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知识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要讲究知识的迁移。

注意把握三点:一是夯实基础知识,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前提。 二是解题规律的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关键。三是优化训练是形成迁移能力的保障。

事实上,不管高考题起点怎么高,怎么“新、异、活“,它都遵循教学大纲,落点一般都在教材中,或者说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高考命题工作本身也可以说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会回避时下流行的各种教辅材料。因此,那种整天让学生徜徉在题海中的做法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不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不做题,相反,在平常的训练中应选择一些立意新颖、质量高、有代表性且迁移性强的试题训练,在评讲中探究解题规律,熟悉命题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图、表、坐标曲线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坐标曲线、图表题实际上是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物学现象,从而揭示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这是生命科学日渐成熟的标志,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是一类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它要求学生不仅对曲线表达的含义能正确理解,而且能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通过分析曲线、图象,从中找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类题,由于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往往能得到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1.图、表分析题的解题策略

(1)仔细读题,抓住关键字或数据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理解表格中的数据是解数据图表题的前提条件。

(2)围绕问题,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归纳共同点和发掘不同点,选择所需信息进行作答是解数据图表题的最常用的方法。

2.坐标曲线题的解答策略

生物坐标曲线图像题类型很多,但无论多么复杂的曲线,其关键就是数和形两大要素。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的动态。抓住关键,同时遵循下面的一般解题思路:

(1)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分析这些特殊的点,各代表什么生物学意义。

总的来说,生物坐标曲线图像题解题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数和形这两大关键要素,不仅能将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基本生物学思想的建立。

三、加强实验设计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亲自动手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和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课本中有限的几个实验也成了学生死记硬背获取高分的素材,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形同虚设,“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成为中学实验教学的“特色”。而在这几年中,随着理科综合考试中实验设计等题型的出现,做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时代也便“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要多了解一些公共热点问题,博学强记。具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学生面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适应新的高考形势。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