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社会调查方法例谈

2009-04-28 07:48李碧涌
中小学德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邮递员邮政邮局

李碧涌

品德课程强调“学生通过探究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而,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走进工厂》《农产品的家园》《话说社区》等具有很强社会性的主题内容时,往往需要开展实地参观、调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动中快乐地学习,学有所获。下面,笔者试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漫话邮政》一课为例,谈谈品德教学中怎样高效地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一、编写采访提纲,预见调查过程

“凡事预则立”。如果把师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比作轮船出海航行,那么编写采访提纲就好比制定周密的航海计划,一份精心策划的提纲包括采访目的、时间、对象、方法、提问等。教学目标则好比航海中的一枚指南针,起着导向作用,帮助大家把问题提到点子上,让调查结果彰显份量。

请看《漫话邮政》一课中学生拟定的采访提纲:

(1)采访目的:走进邮局,了解邮局的社会功能,感受信息社会中邮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采访时间:星期六早上8:00。

(3)采访地点:Ⅹ镇邮政支局。

(4)采访方法:用数码相机抓拍如火如荼的邮政工作场景,索取邮政宣传图片,分组开展访谈。

(5)采访问题:

第1组:采访支局长

第2组:采访办事居民

第3组:采访邮递员

调查预约得讲点“艺术”。如果没有调查对象的配合,再完美的采访计划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拟好调查提纲后,师生要提前进行电话预约,说明采访内容,让对方有时间准备。适当的社交语言也是必要的,有礼貌的、艺术的沟通才能使对方欣然接受采访。例如:“早上好,支局长,我是某某学校的小学生,想向您了解一下邮局有哪些服务项目。您管理的邮局服务很周到,请您约个时间和我们谈谈好吗?”假如对方委婉地拒绝,学生就该耐心地解释这是自己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是学习邮政知识、培养社会能力的好时机,希望对方能尽力配合,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准备工作得具体、细致。学生要学会得心应手地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摄像、录音,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事先把采访提纲抄在本子上,边看边采访,免得临阵卡壳。教师甚至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在课堂上预设情景,指导学生事先模拟采访,熟悉采访的问题和流程。

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师生就可以乘着东风过把采访瘾了!

二、主体分工参与,广揽信息资源

学生是调查的主体,活动中,他们按采访提纲分工合作,广揽信息资源。教师则需为其穿针引线,随时审视方案与现实的出入,适时介入指导,给予恰当的提示。教师要真诚地赞赏每一个学生的采访机智及其付出的努力,及时提示调查的细节,指导调查的策略,让调查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下面是《漫话邮政》一课现场采访节录:

和邮政局支局长的访谈:

生:“您好!我是某校学生,请您介绍一下邮政服务项目好吗?”

支局长:“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普及后,对邮政工作冲击很大,所以我们增加了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有邮政储蓄、特快专递、代办电信、代理保险与基金等。邮局办理邮政银联卡,人们可以在外地持卡购物。要是亲戚朋友生日,大家可以委托邮局代送蛋糕、礼品……”

生:“我们还想了解国际邮政的新视野。”

支局长:“有的国家开设电子寄信项目,用户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信,发到对方邮局,机器自动打印封装、输出信件,邮递员再将其送达目的地,减少了投递环节……”

(温馨提示:每次只提一个问题,有时可以追问,这样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

采风组抓拍了如火如荼的邮政工作场景:

邮政工作者:“下午两点邮政车来了再拍吧!宁波市邮件处理中心就在附近,每天传递2万多件邮件,1年800多万件,你们去那里看看吧。”

打工者:“我每个月都来给老家的父母、孩子寄生活费。”

做外贸的:“我来办理寄往广州的特快专递,是邮寄产品样本,越快越好。”

企业白领:“我寄函授作业挂号信,挂号信有记录,不会遗失。”

邮政储蓄柜前排起了长队,有人在办理邮政银联卡,有人在订杂志,墙壁上悬挂着“邮政储蓄银行可以贷款啦!”的横幅标语……

(温馨提示: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不同角度谈问题,多方位采访相关人员,能得到更全面、更生活化的素材。)

身穿草绿色工作服、骑着摩托车的陈师傅正要出门投递,学生拦住了这位皮肤黝黑的邮递员,打开了话匣子:

学生:“您在投递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邮递员:“晴天还好,遇上雨季,人常被淋得就像落汤鸡;冬天西北风呼呼响,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三伏高温天,衣服都可以拧出汗水来。虽然辛苦,但不管怎样都要做好工作,人家可能正急切地等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耽搁不得……”

(温馨提示:用心记住感人的事迹,用笔记要点、记数字、记个性化语言,既一目了然,又便于回去整理。)

三、多元描述交流,分享调查成果

1.选择话题,达成认知。调查材料新鲜出炉,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急于表达,但需要梳理出一条主线,“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应当选择一个牵一发动全身、关系到知识目标能否实现的话题,作为积极学习的诱因,把生生对话引向深入,让他们在互相倾听中补充,彼此吸纳中整合。“老师小时侯,最快的通讯方式是发电报,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所以电报销声匿迹了。那么邮政局是否也该退出生活舞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行,邮政大厅不仅仅有通讯服务,还有集邮、订报、汇兑、储蓄等各种服务项目。”“邮局能办理国际快递。”“还可以寄包裹和钱。”“邮递员每天把报纸送到我家。”“通过邮局可查阅全国各地的邮政编码、区域电话。”……只抛下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邮政的社会功能就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描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助媒体,再现情境。随着学习、讨论的深入,师生回味社会调查中一些真实的画面、影视资料,这些生动活泼、与生活最贴近的东西,非假手教师的二手货,是学生生活智慧的自然发现,探究体验的精彩展示,语言表达的情境提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领悟、再共鸣。课堂上,我们重温支局长和邮递员的采访录音,居民办事的照片和井然有序的邮政工作场景,学生的眼睛熠熠生辉。然后,教师拿起信封说:“尽管现代通讯方式发达,但人们还是离不开写信这一传统方式。猜一猜这薄薄的信要经过多少人才能送达?”学生畅想取信、盖戳、运输和投递等过程后,教师适时让学生观看漫画《一封信的旅行》。这时,学生不禁感叹:真是众人托起一封信啊!

3.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课堂习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要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极尽条件创设真实情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强化练习,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智慧。课堂上,老师在教室四周摆上4个绿色的邮筒模型,启发道:“送达一封信要经过很多人的辛勤劳动,那么我们寄信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一要字迹公正;二要用标准信封;三要写邮政编码;四要贴足邮票。接着,按此原则,学生取出明信片来写给亲朋好友,然后交换检查格式是否准确,能否准确送达,最后把信件投入模拟邮筒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最终学以致用,提高了生活能力。

4.模拟体验,升华道德。教学最终要实现求知和做人的统一,实现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的统一。教师全域设计模拟体验活动,能让情感目标得到最佳诠释。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自然就会将课堂习得的道德知识落实到行动上。课堂进入尾声,小组模拟表演“一封拜年家书的旅行”。教师亮出邮包、仿制邮箱、道具邮戳,学生配以深情旁白:“满载亲情的书信出发了,分拣中心信件如山,信件随火车呼啸行驶千里,邮政车翻山越岭,邮递员风雪奔波……”同时,学生接力表演,集体互评。最后,学生现场采访:“见信如见人,千里迢迢收到家人朋友的亲笔信,有何感受?”体验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活动,学生悄然形成了尊重邮政劳动、敬重邮政工作者的社会道德观。

社会调查好比一湾水渠,引得生活这股源头活水,潺潺地淌过学生心田,丰富着学生的社会认知,激荡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它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获得课堂的自信和活力,是对传统钢筋水泥式教育的挑战,有待广大教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茅山小学)

责任编辑 李红霞

猜你喜欢
邮递员邮政邮局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订的杂志有时不能按时拿到,该如何解决?
邮递员考试
冬天的邮递员
邮政进化史
超重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
人也可以邮寄
两个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