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暗示(上)经验篇:心意相通情相连

2009-04-26 03:32
师道 2009年4期
关键词:李老师王老师眼神

子 丞 剑 婷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暗示所具备的特性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与教育需要——在无痕中批评、在无声中指引、在无形中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故事走笔

秋波暗送传信息:张小芳——我一向胆小,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并不是不会作答,只是不习惯大家注视的目光。李老师经常鼓励我“勇敢战胜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面对李老师的鼓励,我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辜负他的期望。一次公开课,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我依旧端坐着当看客。李老师似乎有意跟我“作对”,那么多同学举手都不叫,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眼神充满了期待。想起他平时对我说的话,我读懂了那眼神里的弦外之音,“小芳,你不是要锻炼自己吗?勇敢一点,把手举起来”。我脸红红地,心里像有一只小鹿在乱撞。我看着四周坐着许多听课老师,心里更害怕了。当重新与李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感觉他的眼神里不但有鼓励,还有焦急,甚至有点失望,似乎在说“张小芳,快点,这可是公开课呀”。迫于压力,我终于举起了手。因为过度紧张,我竟然忘记原先想好的答案,当时脑海一片空白。焦急中,我再次遇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心情渐渐平复下来,开始清楚地把观点表达出来。当我回答完坐下后,老师眼神里流露出的满是欣喜与赞扬,仿佛在说“太棒了!祝贺你战胜了自己”。在那一节课后,我开始比较主动,也慢慢感受到主动回答问题的美妙感觉。陈强——有一次上课,我还沉醉在昨晚精彩电视片段的回忆当中,无法专心听讲。突然隐约感觉到王老师用眼睛“扫描”了我几眼,当时我并没洞察老师的意图,继续神游。当我的目光与王老师相遇时,只见王老师皱了一下眉毛,然后瞪大眼睛看着我。王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如一把利剑,让我惊醒。我终于读懂了他眼神里包含的内容,“我早已经发现你在开小差。现在给你警告,再这样的话我可要惩罚你了”。我清醒过来,急忙回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发现王老师的目光变得柔和了。真正领教过以后,我彻底相信之前同学们传闻的“王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其实我也知道,王老师是为了照顾我的面子,不让我在同学面前难堪,才通过眼神提醒我。后来,我还从老师的目光中阅读出更多的内容,有赞许、鼓励,也有很多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我真的非常喜欢王老师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黄新——一次上课,我发现桌子旁边有一张纸。便捡了起来。突然,我发现吴老师眯着眼睛,微笑着看了看我,像在说“你做得很好”。我心里很开心,感觉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我。

举手投足皆语言:李全——有一次上课,因为回答的内容太离谱而被同学讥笑。尽管老师帮我说话了,但心里还是觉得很难受。当我还在失落的时候,李老师已经不知不觉来到我身边,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打了几下我的肩膀。那一刻,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是在安慰我。那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天伏在爸爸身上一样,觉得好温暖。我马上把所有不快抛到了九霄云外。当老师再次提问时,我主动举手,这次答案完全正确。虽然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老师确实感动了我。要不是他的安慰,那节课我肯定没有再举手回答的勇气和信心了。章新科——我正在桌子下玩贴纸,“啪、啪、啪”,王老师站在我的身边轻敲了三下桌子,我急忙把贴纸收了起来。老师的动作让我想起《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师傅敲三下头暗示三更学艺。老师敲三下桌子的意思大概是“记住事不过三”。王全盛——上课了,欧老师一反常态,没有喊上课,也没有习惯性地扫视全班同学,只顾着收拾讲台。大家开始感觉很奇怪,不知道欧老师跟我们打什么哑谜。当看到值日生小齐红着脸跑去擦黑板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暗示黑板还没擦呢。值日生忘记擦黑板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了,欧老师曾经提醒过,这次他干脆啥也不说了,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当值日生擦好黑板,欧老师洪亮的声音马上响起,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同学们都说欧老师此招无声胜有声。古新风——一次,我上课违反纪律,马老师训了我几句。我也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心里还是感觉不舒服。马老师训完我后,在讲课时走到我旁边,摸了几下我的头。好象在跟我说“没事了,提起精神上课”。马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受责骂完后被父母抱在怀里哄一样,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诙谐幽默显智慧:康子宁——我非常喜欢上陈老师的课,因为他很幽默。下午第二节自习课上,因为天气沉闷,很多同学都精神不振。陈老师说:“考考大家。想想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功夫》结尾时赵本山给范伟的对联,打的横批是什么?”很多同学立刻来了精神,大声回答,“自学成才”。陈老师继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年头自学成才不容易,如果不抓紧时间,恐怕成才要梦中才能实现了”。大家听了,不由自主地笑了,马上精神起来。陈子才——上课时,小新在打瞌睡。伍老师说:“大家知道十二生肖里面为什么没有猫吗?”大家疑惑地摇头。老师接着说,“据说是因为当时猫睡过了头,错过了进入‘十二生肖的选拔时间。我建议大家以后可得注意时间呀!千万不要因为贪睡错过学习机会啊”。老师说完后,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笑了起来。小新马上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课。朱樊——一次上课,我偷偷地看课外书。陈老师突然降低讲课声音,轻声说“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我听懂了陈老师的“诗”外之音,马上收起了课外书,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小强——上课有一段时间了,我前桌的两位同学一直在玩耍。毛老师发现后,叫了其中一位同学回答问题。那位同学不知所云,毛老师说:“有点难度是吗?需要求助吗?”那位同学点头。毛老师接着说,“你可以用‘向同桌求助的锦囊”。同桌站起,同样无法回答。毛老师继续说,“可用最后一个‘向其他同学求助的锦囊”。问题解决后,老师说,“锦囊已全部用完,以后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大家都笑了。而那两位同学已经接收到老师的信息,变得认真起来。

心声共鸣

此时无声胜有声:李老师——暗示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懂得运用暗示来传递信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达成教育目的。因为年龄等各方面因素,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状况,如思想开小差、随便说话、搞小动作等。面对个别学生在课堂出现的小问题,教师是采取狂风骤雨的批评,还是进行委婉的暗示,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技巧。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狂风骤雨的批评固然立竿见影,但容易造成师生隔阂,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教学的效果。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一般是采用暗示的方式来提醒学生,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既避免对该学生的课堂情绪造成影响,造成师生情感上的冲突,又避免打乱正常的教学程序。换个角度来说,教师运用暗示艺术,其实是对学生,对教学的尊重。因为课堂上的小问题毕竟是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如果教师处理课堂小问题时不讲究技巧,将直接引起课堂“短路”,损害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在接收到教师的暗示后,及时地调整过来。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时比有声的斥责效果更好。王老师——发现个别学生上课开小差,老师只要稍微停顿讲课,沉默不语或突然提高音量,违纪的学生会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被发现,感受到老师的不满情绪而改正过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踏破铁鞋无觅处:张老师——由于成长环境、心理认知与自制力的差异,学生素质存在高低之分。可能有个别学生总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而且是屡教不改。如果一味地指责会让这类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有很多人认为,当学生喜欢某一个教师时,他会对该教师任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过来说,如果一名学生对某教师产生敌意,有了对抗情绪时,是难以对该教师任教的科目产生兴趣的。学生很多时候用兴趣支配学习,而学习兴趣可能是在瞬间形成的,转变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教四年级时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课堂纪律观念不强,我多次批评、惩罚,都没有将他转变过来。一次上课,他老毛病又犯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通过点名、批评来制止,而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对全班同学讲了一个故事《高山的回音》,告诉他们“尊人者人尊之”的道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用眼神关注他。故事讲完后,他的行为有所改变。每当他的眼神与我对视时,我都给他一个笑容。还有两次走到他的身边,一次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的头,另一次给他竖了一个大拇指。他对我的暗示似乎很受用,我们终于形成了有效交流。后来,在我的指引下,他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也逐步好转。那一次经历让我感受到,面对个别“老问题”学生,巧妙地运用暗示比斥责更有效。因为它不但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加深师生的情感交流的良好载体,让许多教育难点迎刃而解。

欲擒故纵真学问:貌老师——其实,对学生的一些小问题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批评,只需要巧妙地给予暗示便能收到提醒的效果,既不干扰其他同学或影响课堂正常的秩序,又不会对那位学生造成伤害。一次上课,小旋精神不集中。在下面搞小动作。我没有直接提醒,而是随机选了一个答案很明显的问题提问小旋。当小旋回答正确以后,我说,“回答得非常准确!下一环节的学习当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非常期待你的精彩解答”。我的目的不在于让小旋回答什么,只是在暗示他“你的行为已经被我发现,如果不马上投入学习,后面的问题将难以解答”。之后,小旋对我的提问积极主动地回答。当发现小旋的问题后,我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机会表现,看似简单,效果却明显。我认为,教师需要掌握暗示的技巧。

直言暗示

暗示,是一种高超的行为艺术,表现方式包括表情、行为、语言等。暗示,虽没有一举定乾坤之能,亦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暗示,是温情而浪漫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生动的幽默、一个关爱的手势,“弹指一挥间”便“心有灵犀一点通”,换来一个笑脸,缔造一份温情,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批评。暗示,代表师者的智慧与宽容,它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师者的智慧,用委婉的方式代替了直接而赤裸的斥责,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学生心灵。然而,是否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握好暗示的时机与技巧,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与教师达成默契呢?究竟教师的暗示还会使学生产生哪些心理?教师在使用暗示手法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哪些技巧呢?敬清关注《遭遇暗示(下)·反思篇》。

(作者单位:广东阳山县教育局、阳山县阳城镇湟婆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李老师王老师眼神
奇妙的旅行
生命的顽强
该得奖的李老师
有趣的动物
宠物难伺候
空洞的眼神
我敢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借你一双慧眼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