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清
新年伊始,领导让我将去年的爱心捐助活动作一总结,同时了解一下,受助的学生是否在春节前给捐助人写信汇报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以及是否表达了对捐助人的感激之情。领导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应该教育这些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做个知恩图报的人。”是的,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一项工作:了解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督促他们将自己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以书信的形式向捐助人汇报,以慰捐助人的一片爱心。
然而今年,因为一个叫刘宇飞的孩子,让我对这种所谓的感恩教育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心中的不安与歉疚也与日俱增。
休年假期间,我偶然拜读了丁立海先生《灵魂的枷锁》一文,文中男孩刘宇飞的影子如同一块烙铁,把我的心烙得很痛很痛。刘宇飞本来是个幸福的孩子,从小懂事,能吃苦,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鲜花盛开,获奖无数。然而一次车祸,导致其母亡父残,家里再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他只好收起书本回家。幸运的是,来自远方的捐款让他重返校园,同时,班主任和父亲对他的感恩教育与叮咛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头。只因为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这沉甸甸的“恩情”让飞翔的翅膀日渐沉重。当他拼命用功却事与愿违,当老师的眼神充满了失望,当父亲的神情变得让他心痛的时候,那远方的爱心就成为一块压在他心上的巨石。于是,当校园里的夹竹桃开得正热烈之时,宇飞不堪重负的18岁的生命义无反顾地从高高的教学楼上跃出,重重地落在了水泥地上,溅起一滩“艳红”。而飞往天堂的灵魂仍然没有卸下那沉重的枷锁——这个满怀感恩的孩子留下的遗书上满纸都是“对不起”:对不起捐助他的恩人,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亲。
丁先生说:“他的死,让知道他的人扼腕叹息,都说这孩子脆弱。却没有谁去想,杀死这孩子的不是他的脆弱,而是援助的枷锁。当援助成为了施舍与恩典,它就不再是渡人于困厄之中的方舟,而是锁住人灵魂的枷锁。”这几句话振聋发聩,让我如醍醐灌顶。心,于是就因此而痛起来。我心里的痛不仅仅是为这条18岁的生命扼腕叹息,同时也为我自己无意中竟成为“心灵杀手”的帮凶而痛心。
我记起在去年被助孩子与救助人见面会上的一幕:见面会当天,那个叫王华(化名)的上初中的女孩子,本不愿意参加捐款仪式,在学校老师与领导三番五次的催促下,她才匆匆来到会场。当捐献仪式主持人要求她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学业情况并向捐款的叔叔阿姨表示感谢时,她涨红了脸,沉默好久才尴尬地说了一句:感谢好心的叔叔阿姨,我今后也会尽可能帮助别人的。至此,再也不肯多言的她眼含着泪花坐下。大家为她的发言鼓掌,可没有人注意到,那一刻,女孩深嵌着强烈自尊与过度敏感的心灵脆弱得像玻璃,于不经意之间被这“逼迫的感恩”猛地撞碎,瞬间就驱散了心中存留的那一丝温暖。
是的,当某些人的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当我们的老师以感恩的名义制造出一副副锁住孩子灵魂的枷锁,把“感恩教育”变成“还债教育”,让孩子一生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时,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呢?而更让我们痛心的是,那感恩的绳索不知还将套牢多少稚嫩的灵魂!例如,×年×月×日在某省举行的 “圆梦行动”资助金发放仪式上,100名受助学生除每人收到5000元资助金外,还同时收到了一份《受助通知单》。×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强调,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确实发给了贫困学生,受助生必须给捐款人回信,并定期向捐款人汇报学习情况。如果不回信、不寄回执单,将取消该学生的受助资格。又如,前段时间被媒体热炒的湖北襄樊市5名大学生,因为不肯向资助其上学者表示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一事:沸沸扬扬的舆论对5名学生“一片正义谴责之声”,甚至毫不客气地给他们戴上“白眼狼”的帽子,使这5名学生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无数次看到电视媒体宣传的所谓爱心助学活动,无不是对捐款者极尽美化宣扬之能事,而每一个高大的爱心形象后面,都有若干卑微的贫困生作衬托,贫困孩子被置于灯光镜头之下去接受别人的施舍,还被迫在大庭广众之下向施恩者表达无限的感激。而今想来,那似曾相识的情景、那灯光下的泪花有多少是出于感动?又有多少是自尊被掠夺后屈辱的泪光?由此看来,我们真该为襄樊“感恩门”事件中那几个学生的坚强而庆幸了。倘若他们也像刘宇飞一样不堪重负,那么谁又该为逝去的年轻生命负责?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小故事:纽约的冬天十分寒冷,几尺厚的积雪使很多机构和商家不得不暂时歇业。可是,公立小学却依旧照常开课。陈太太像许多家长一样对校方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她打电话给学校提出停课的建议。校方的答复令陈太太感动良久:“正如您所知,纽约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不少穷人家庭冬天甚至用不起暖气,接送那些小孩到学校上学,他们不仅能享受一整天的温暖,还能在学校里享受到免费的营养午餐。”感动之余,陈太太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她又打了一个电话问:“为什么不在有暴风雪时,让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待在温暖的家里,只接送那些贫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呢?”这一次,校方的回答不仅令陈太太热泪盈眶,而且终生难忘——“施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保持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贫穷孩子的同时,却践踏了他们的自尊。”
是的,孩子的心是一颗透明而又脆弱的玻璃心,需要人们精心地呵护,任何有意无意的磕碰,都可能会造成终生难以弥补的裂痕。所以,对贫困孩子施以救助,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而如何让贫困孩子“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当然,我绝不是说,受助学生不应该感恩。我只是觉得感恩应当是自然地从心底迸发出的真情,而不是应付式、虚伪式的,更不应是强迫性的感恩。那些借献爱心以宣扬自己,为自己罩上荣誉光环的做法,只能是一种出于某种庸俗动机的作秀。用市恩的心态叫别人去感恩,把弱者的疼痛当作自己荣耀的展示,这不仅违背了爱心的初衷,更是一种变相的伤害,甚至成为一种背离道德的行为。
在此,特借此文向领导说明我的心声:当孩子们拿到一点微薄的受助款之后,我们没有必要以感恩的名义让孩子背负起沉重的、一辈子也难以偿还清的精神债务。而我更想对大家说的则是:让我们一起记住施恩的最高境界吧!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