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摘要]专业师资缺乏是困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区域性培养课程师资的过程中,通过潜心研究,苏州市勾勒出全能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像”,立足区域基础,又理性提炼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即主题设计网络化、课堂指导综合化、教学评价理性化,为课程师资的区域性培养明确了基础性目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养提炼
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与教师品质,教育内涵与教师的理解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新课程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更是决定着该课程的生死存亡。伴生于课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背景领悟、精神转化、特质把握、框架提炼、内容创生、活动指导和管理评价,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规范性的操作。课程的发展需要优质师资的支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智慧决定着该课程的未来前景和行走姿态。
一、着眼发展,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全面素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轮课改的亮点课程。集中体现了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综合、实践、生成、开放、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等。在课程发展仍然举步维艰的当前,这样的高难度、理想化课程似乎只有“通才+专家”、“教育家+实践者”才能胜任。历经多年的研究,苏州市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理论上应该具备的四类素养,勾勒出了一个全能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像”,教师们也就有了相对清晰的发展目标。
1情意素养:乐于挑战,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交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前景美好但路途艰辛。无课标,教师无米做炊;无模式,学校无章可循;无教师,课程亮色空幻。要肩挑课程执著前行,其艰难程度不亚于走蜀道。因此,教师的情意素养当列首位。优秀的课程教师必须对课程实践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其形象与“探路者”大致相当。而在具体的师生教学交往中,良好的情意素养还能帮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群体,成为学生欢迎的“知心姐姐”与“合作伙伴”。
2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动态关注课程发展信息,敏锐把握课程导向视点。综合实践活动尚处于摸索阶段,一切都是灵动的、不断变化着的。如何准确把握课程特质。如何结合区域基础和校本实际走出一条课程发展之路,如何协调整个课程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太多的困难摆在面前。“只见树木不见林”是没有出路的,教师必须站在新课程的全局性高度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承担课程组织与教学职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科研者”转型。同时,教师研究式的教学实践也成为专家、领导对课程有效把脉的可贵资料。
3知识素养:知识丰富,爱好广泛,且有特殊专长。三级化的课程管理模式将基层学校推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前沿。缺乏统一教材,教师要自行开发活动资源;兼顾学生个性,活动菜单要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过程指导灵动化,教师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要无限拓展。显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努力成为“智慧老人”。拥有一技之长,有助于找到一个视点并成功开发多个主题,较好地兼顾学生兴趣、教师能力和课程价值。
4能力素养:包括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与指导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能力等,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课程执行力的素养指标。要求教师具备或不断发展多项综合能力,成为素质教育意义上的“教学能手”。
二、着眼现实,提炼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
全能型的教师显然是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学与指导工作的。现实是,这样的优秀教师资源极其稀缺,假如一味坚持理想标准,只会使基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望而生畏。因此,要切实解决课程师资的培养问题,必须在全面素养的理想目标之下,进一步分析区域师资基础,提炼出适合本区域课程推进的更为现实的教师发展目标。
为切实掌握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现实状况和潜在资源,为课程师资的发展提供方向,2006年,苏州市设计并实施了全市范围的抽样问卷调查,掌握了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素养方面的基本情况,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部分学校设有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承担研究、管理、教学等多项职能,为兼职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兼职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或兼任信息、劳技等学科。教师们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普遍不长,对课程的全面理解尚待提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也真实呈现了课程师资发展的区域基础,即有理想,有活力,有特长,充满激情,乐于合作,涉猎广泛,信息能力较强。以此为基础,通过多年的研究式课程实践,苏州市理性提炼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三项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素养。即主题设计网络化、课堂指导综合化、教学评价理性化。
(一)主题设计网络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学生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多方面准备活动素材以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需求。实践活动要系统设计和有序推进,兼顾自然、社会、人文三大课程内容维度,且考察、研究、操作和反思贯穿其中,教师应有效组织、合理指导。为此。“主题设计网络化”成为基本技能之一,具体有以下“设计三化”的要求。
1主题拓展宽泛化。这是一项考验教师思维广度的能力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不可测性要求教师能在宽泛的主题范围之内,凭借其丰富的知识积累、敏锐的社会关注和多样的操作技能带领学生经历一段段精彩的探究之旅。
2活动结构逻辑化。主题的拓展必然导致视点繁多,怎样做到杂而不乱、合理架构?如何推进系列活动,循序渐进?教师必须思考、筛选、分层、排序,其结果,就是获得一个点、线、面立体交错的“系列活动逻辑结构”。主线、辅线可以随着教学指导的深入而灵活转换。“纲举目张”就是它的设计效果。
3系列设计电子化。苏州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使用基础普遍较好。而且电子化表达系列活动的设计,便于保存,更利于教学交流和再度开发。所以,我们推出概念图(思维导图),提倡教师运用inspiration和mind man,ager软件来表达活动设计。那一张张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开放式电子结构图,是教师教学指导的好帮手,也成为校本教研的好材料。
(二)课堂指导综合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职能远远高于普通意义上的“教学”。在有限课时中。如何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活动组织、主题拓展、方案调整、资源共享、难点攻关、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系列活动在“课内+课外”的时空展开,如何通过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实现系列活动的收放自如?这考验着教师的高效教学和规范指导能力。为此,我们提出“评课八条”,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在主题落实、活动组织、方法指导、材料积累等方面的综合化要求。
1主题拓展科学合理。围绕活动主题,科学设计并
合理引导多重内容的活动,并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学生实践自主有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围绕主题“聚焦动”。活动过程“探究动”,相互配合“协作动”,共同学习“师生动”,做到“思”、“动”结合。
3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学生小组,结合学生特点指导小组内部合理分工。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参与状况,激励个体努力,引导集体合作。
4方法指导适时恰当。授人以渔,在活动进程中主要渗透三类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操作方法,如种植、养殖、设计、制作等;专项技术,如资料搜索、合作分工、方案设计、交流论证、数据处理、成果提炼、论文(报告)撰写、成果表达等。
5资料积累细致翔实。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活动资料,如开题报告、论证资料、调查材料、有效数据、实物模型、照片图表、研究报告、个人体会、展示材料等。活动资料可以采用统一样表,也鼓励自己进行科学设计。
6指定领域整合渗透。以研究性学习指导为载体,整合渗透其他指定领域的教学,如义务教育段的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高中学段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7师生关系自然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态教育环境中共同建构,逐步生成。
8教学风格特色鲜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丰富性和灵动性,为教师的自由创造开辟了广阔空间,教师的自身素养也将赋予教学与指导以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教学评价理性化
充满理性的教学评价能够反映教师对现实活动的整体把握,也是自我反思和集体研讨的一条基本途径。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评价三析”,以实现其理性的教学思考与真诚的朋辈协助。
1结构分析。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指导进行结构性分析。整体把握特定系列活动的“点”和“线”。对于某一次具体的师生活动,既要准确判断活动任务是否落实,又要全面衡量其在主题延展、探究深入、过程推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是否成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节点功能。
2视点评析。能够选择有价值的视点展开评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综合评析。视点评析是否独到,教学反思是否深刻,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这都与教师的理论涵养和实践水平相关。
3状态剖析。能够关注课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反思,理性判别自己的教学状态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或中心组活动,在真诚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坚守和变通。凭借不懈努力和友伴互助,逐步形成体现自身风格、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智慧,实现专业成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上述三项基本素养称为“技能”,是因为它明确了课程教师的基本操作要求,也体现了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执行能力。同时,也称其为“素养”,是因为它更多地蕴含着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涵养和基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