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通货膨胀”与词典适时修订

2009-04-26 05:29薄守生赖慧玲
辞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量级词义

薄守生 赖慧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刺激,词汇的“通货膨胀”现象日益严重,这也要求现代汉语词典适时修订。

一、两种语言现象

1.原本不表程度的词用作程度副词。如:这个家伙奇呆/这本书我看过,巨无聊/今天的数学卷狂难无比/他的话暴搞笑。年轻人为了追求语言的新奇刺激,摒弃了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很”、“非常”,更倾向于使用“奇”、“狂”以追求夸张、时尚的语言效果。“奇”和“狂”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下简称《现汉》)中均未标出“副词”词性,在《新华多功能字典》(商务印书馆,2006)中却明确标出了这两个词的“副词”词性。笔者主张在词典中标出它们的副词词性。

2.“副+形+名”线性结构的紧缩形式。“副+形+名”压缩形式可以有“副+名”、“形+名”、“副+形”三种变化,比较突出的是“副+名”在近几年大量出现,如:很中国/非常绅士。“副十名”中名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具体的指称义而显现出深层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如果把名词看作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副+名”结构即类似于“副+形”结构。就目前来看,词典对于这种结构形式的处理比较棘手,只能观察、等待。等“副+名”形式普及之后,可以给这些名词加标形容词词性。

二、三个语用问题

1.大词、极限词。大词,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大约是指给人感觉很大的词,包括概括性强的词、笼统的词、文学性强的词、词义朦胧的词,如:命运/文明/拯救/痛苦/使命/悲壮/牺牲/黑暗/所有/一生/世界/爱恨/伤感。极限词一般可以指表示程度达到极限的词,如;最/非常/特别/极其。“大词”用得好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用得不恰当则会影响表达效果甚至不合逻辑。大词的泛滥容易造成说话没有边际,给人“无病呻吟之感”。大词的范畴问题在词典释义中可以加以适当限定,或者未来的词典在词条的标注上增加(大词>这一修辞标记。极限词的使用也有泛滥的倾向,如“非常”一词就经常出现:非常男女/非常在线/非常空间/非常美食。

2.历史词汇重返舞台。此处的历史词汇指历史上使用过、现在很少作为具有构词能力的语素使用的词汇。“苑”封建社会之后一度很少再用,可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居民区又纷纷称“苑”,半尺大小的商店也称“苑”,无非是取其豪华、面积广大、内容丰富等意义。“霸”、“王”本为封建社会里拥有特权的少数人,可现在“~王”、“~霸”大量出现。如:浴霸/洁霸/面霸/天王/歌王/拳王。“霸”、“王”也是词汇的一种“通货膨胀”现象。有些现代汉语词典虽有<方><书><古>等修辞标记,但对许多历史词汇并没有标出<古>来,仅仅是在释义时采用类似“古代指……”“旧时多指……”“封建社会的……”的表达形式。作为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少收历史词汇;对于这种重返舞台的历史词汇,可以在释义时采用类似“指古代的……今通常泛指……”的表达形式。

3.词域膨胀。词域扩展指词汇使用域的延伸或扩大,是词义引申的主要手段之一。部分原来只用在某些专门领域的词语,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使用频率增高、使用范围扩大而导致了词义外延扩大。如,“绿色”本来用于指颜色,近年来“绿色通道/绿色家电/绿色消费/绿色汇率/绿色营销/绿色食品”等大量出现,产生了诸如“通畅/节能/环保/健康”等新的义项。“经典”原指“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而现在也用来形容建筑、服饰等,指“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如“经典户型/经典动作”等。“大使”本用于严肃庄重的政治外交场合,使用范围很窄;而如今增加了“代表、代言人”的新义,出现了“形象大使/文化大使/娱乐大使”等说法。词域膨胀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历史性的。对于历史性变化,词典应在词的义项上加以反映,如《现汉》在“绿色”一词下新增了“象征天然、环保和健康”这个义项。对于临时性的变化,词典可以暂时不予标注和收录。

三、两类修辞手段

1.副词、形容词的重现形式。词的重现不同于词的重叠,虽然它们在语言形式上可能同形,但词的重现不产生语法意义,形式上并不要求结合得很紧密。词的重叠是一种语法现象,产生了语法意义,结合得很紧密,具有整体性,如形容词重叠:红红(的)/长长(的)/明明白白/整整齐齐。词的重现是一种修辞手段,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词的重现中重复的递加性是无限的,重复次数越多,强化作用越明显。词的重现形式在文革时代大行其道,如“最最最”、“核心的核心”等。现在主要在一些时髦口语中或者娱乐性电视节目中使用,如“你好好好笨哟”、“特别特别大”等。副词、形容词的重现形式目前虽有升温趋势,但它们是说话者为了达到某种夸张的表达效果而使用的异乎寻常的言语,和交际环境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这种现象自由、灵活,尚处于运动状态,是一种言语现象,不宜进入词典。

2.表示量级的名词的比喻、拟物用法。名词可以展示两个侧面,一是名词实体本身,即“体”;二是名词实体具有的性质、特征,即“相”,如“水”具有“透明、流动、冷、湿”等相。名词引起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存在差别,如:牛/大象/恐龙/骆驼/冰山/蚂蚁/芝麻,它们常常通过比喻产生新的具有明显的量级的义项。“蚂蚁”因为“体小”、“成群”而“牛”因为“身体大力气大”产生种种表示量级的用法。这种可以表示量级的名词,在语用中通常是为了表达某种极端意义,即最大或最小限度意义。随着词汇的“通货膨胀”,这类本身具有量级含义的名词使用频度一再增加。词典在处理这类词语的时候,可以利用例句来说明其量级意义。

总之,言语奢化、词汇“通货膨胀”是当代语言使用的真实表现之一,存在一些弊端,存在“语言个体”对“公共语言”的“恶意消费”的问题,应该倡导人们有合理消费的平和心态,要注意“节约”和避免“高能耗”的发生。当代词汇“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是“积极膨胀”多于“消极膨胀”,如“多少”的无标记是“多”(“多”通常被看作是积极方面),“长短”的无标记是“长”。膨胀导致贬值。词汇的这种“积极膨胀”是适应商业时代的“王婆卖瓜”行为(广告法往往限制“自卖他差”的“消极膨胀”,认为那是不正当竞争),语言大战也是商战的延续,只要能够称得上是“~之最”,就会产生不同凡响的经济效益。极限词在广告中容易误导消费者,也会导致商家的恶性竞争,广告法一般都禁止在广告中使用极限词。词义可分为“静态”义和“动态”义,理想的大型词典在兼顾“静态”义的同时,应尽量全面地提供词语所涉及的各种“动态”信息,包括词汇发生“通货膨胀”的信息,从而不断完善词典与言语实践的衔接。

责任编辑孙毕

猜你喜欢
通货膨胀量级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21连胜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