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熲 孙绍荣 顾娅娣
摘要:为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识,寻求学校的应对策略,对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状态较好,对于“另类行为”的理解更加多元,富有人文关怀,认为学校应该加以引导,但缺乏有效的应对。学校教育对“另类行为”的影响力不及家庭和媒体、心理等产生的效力。将“另类行为”的管理纳入学校校纪校规等明文规定相对有效,学生更喜欢“面对面”形式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另类行为;学校;对策
一、调查实施方案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项调查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读本科学生。我们将所有上海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总体分为综合性高校、理工科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三种类型。先选取一所高校进行预调查,修改调查问卷后,共抽取8所高校进行正式调查,覆盖所有类型高校。在每一所大学中再按专业学院最终共抽取1400个样本,回收1378份,有效问卷1276份,有效问卷率为91.14%。
2调查样本的主要特征
本次研究涉及的调查对象中各类人群的主要特征所占比例如下:大一学生40.24%,大二学生33.40%,大三学生21.41%,大四学生4.75%。男性50.35%,女性49.65%。来自大城市学生52.03%,中小城市学生32.71%,农村学生15.26%。独生子女占75.72%,非独生子女占24.28%。父母的管教方式,专制型9.42%,民主型73.24%,放任型14.07%,溺爱型3.27%。
3调查维度和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理解、态度、具体行为、影响因素)、对学校及自身的评价、现有对策评价和对策期待三个维度八个方面。问卷内容选取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遇到或关注的问题,如:衣着另类、关系另类、节日另类、语言另类等,涉及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大学生另类行为及学校对策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
1高校学生对“另类行为”的理解笔者通过文献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到大众将“另类行为”理解为“与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或传统文化习俗不相容的行为表现,具有一定个性化和创新性”。而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却不仅仅局限于此。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另类行为的理解各不相同。在最符合自己对“另类行为”的理解排序中,排序在第一位最多的是“举止奇怪”,占28%,第二位的是“不符合主流”,占16%,“性格有趣”和“个性夸张”并列第三各,占12%,其余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表现叛逆”、“不符合传统”、“自我中心”和“追求时尚”。排序为二、三的各选项所占比例接近,没有显著差异性,“追求时尚”是大学生对“另类行为”最不认可的理解。
2高校学生对“另类行为”的态度
对于“另类行为”的态度,呈典型的正态分布。7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11%的学生表示“接受”,而14%的学生表示“不接受”。
对于“不接受”另类行为的学生,他们选择的表达途径也因人而异,“背后议论”占大多数为31%,“通过BBS”以及“当场表达”的学生接近,各占18%和19%,而“向学校或者学院反映”属极个别现象仅占4%,还有28%左右的学生没有选择。
3大学生“另类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在预调查基础上,笔者修改了调查问卷,将另类行为具体按“生活另类”、“学习另类”、“活动另类”、“穿着另类”和“语言另类”5个方面进行分类,共计56题,以期根据学生对这些另类行为进行“绝对接受、可以接受、无所谓、不太接受和决不接受”5个梯度的评价结果,寻找当代大学生“另类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规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不能接受的行为中,“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首当其冲,其“决不接受”占48%,“不太接受”占36%。其次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极端事件,如群殴等”,其“决不接受”和“不太接受”倾向总比例为74%。然后分别为“天天打游戏,被迫退学”、“寝室或公共盥洗室的资源不用交费而随便浪费”等行为。学生“不太接受”的另类行为,最突出的选项分别是“借别人的钱永远不记得还,别人借自己的,哪怕再少,也催着还”、“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是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使用他人的东西”、“只要与人有过节,就一直放在心上,想办法整他”以及“谈恋爱就像找金钱袋”,比例均在45%左右。学生表达“无所谓”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热衷加入社团,却很难参加活动”、“喜欢占卜等来评论性格、爱情、事业前景”、“打扮中性化”等选项,分别占该选项的44%、44%、43%。“可以接受”的另类行为有“酷炫一族”、“偶尔没带手机,或整天无一条短信感到失落”、“有心事,都写进blog里”,其比例分别为29%、27%、23%、22%“绝对接受”的另类行为中比例最高的分别是“酷炫一族”、“打扮中性化”、“喜欢独立制作者剖析人性黑暗面的影片”、“在宿舍里养宠物”,其比例成分为9%、8%、7%、7%。
4“另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你认为大学生另类行为中,最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传媒”以及“心理因素”都占据了30%左右,而“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的管理”分别占8%和1%。
其中认为大学生另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排在第一位的是“追求个性”,占39%,“排解压力”和“表现叛逆”均占24%左右,认为是在“冲动情绪”和“从众”心理支配下产生该行为的学生分别占8%和5%;比例较小。
(二)大学生对高校及自身的评价,
1对所在大学的评价
(1)对自己学校的认同度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比较热爱”以及“一般热爱”的学生占了42%和36%,非常热爱的有13%,而“不太热爱”和“非常不喜欢”的很少,仅为7%和2%,且国家教育部重点高校与市属高校学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在对“学校的氛围”评价的问题调查中显示,分别有41%与4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高校是“开放”与“一般”。“很开放”也占了11%,而“严谨”甚至“非常严谨”仅占6%和2%。
2对“自己及周围学生精神面貌”的评价
调查还显示,对于“周边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比较有精神”和“一般”的占了绝大多数,分别为42%和36%,“神采奕奕”的比例骤减,占12%,而“多数情况下精神不好”以及“几乎每天都没精打采”的学生仅占7%和5%。对于“自己精神面貌评价”的结果,与对他人的评价结果近似。
3对高校文化氛围的期待
对于“你认为学校应该具有的氛围”的期待调查表明,51%的学生认为应该“开放”,20%认为学校应
该“很开放”,17%的学生认为“一般”即可。10%和2%的学生认为应该“严谨”和“非常严谨”。
(三)对学校现有应对“另类行为”状况的调查
1管理态度
对“大学是否应该对另类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的调查表示,大学生据此有立场分明的两派,分别认为“应该”的占53%,“不应该”的占47%,持“应该”态度的学生略占优势。
2现有管理手段
在对“据你所知,你所在的学校对另类行为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吗?”的调查中,回答“没有”的学生占93%,“有”的学生占7%,高校管理中对大学生另类行为的应对几乎为“空白”。
3对策期待
在如何有效引导“另类行为”的建议中,有31%的学生寄希望于“社团活动、自发宣传”,同时“紧跟时代的公选课”也占23%,“利用学校BBS进行大讨论”和“校方组织大型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18%和17%,传统的“在校内张贴标语、海报等”形式遭到冷遇,仅占4%。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理解并非我们预先估计的那样,与传统的理解差距很大,而是在“举止奇怪”、“不符合传统”这样较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元素,即“性格有趣”和“个性夸张”这些中性甚至正性的认识。体现了大学生的多元化观,在少数对“另类行为”的批判色彩中,蕴含人文关怀。
其次,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接受态度,由于“无所谓”的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向“接受”或者“不接受”游离的可能性都极高。这既表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也反映出“玩世不恭”心理产生存在着较大比例的潜在诱因,同时说明我们研究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第三,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应该对另类行为进行引导,但他们表达对“另类行为”不满的手段单一,途径缺乏。显然高校对学校中的“另类行为”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有效的引导。
第四,大学生眼中的“另类行为”虽然涉及到学习、宿舍生活、交友、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但还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挑战权威,如违反国法校规,关乎道德底线的行为,更多地被视为“另类”。投射出管理规则的制定,对另类行为的引导有相当大的作用。
第五,当代大学生整体心态良好,态度积极。对自己所在学校认同感越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
第六,上海市高校文化氛围呈现多元化,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开放式教育。对学校“开放”氛围形成的期待越大,希望自主管理的愿望越强烈。
第七,多数高校对“另类行为”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学校原有的针对“另类行为”的应对方式陈旧、落后,不被学生接受,效果不明显,正因如此目前学校对“另类行为”的管理功能弱化。在对其引导效果方面,家庭和传媒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青年人在当下追求新异的活动中获得满足或从众的需要是心理特征。
第八,大学生比较接受面对面的交流,以此了解并解决另类行为问题。而相比之下标语及海报形式比较死板,不适合沟通。大学生期待学校通过更多现代化的辅助手段,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学校的精神家园。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第一,高校应该在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定内在心理特征和合理的外在行为的基础上,将另类行为的引导纳入学校管理的系统工程里。高校需明确管理规则,尤其在《学生守则》里有履行告知的义务,让学生及老师有所了解和认识,便于在契约精神下,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如应对的目的。
第二,高校要以开放的姿态,提供多元化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园广播、手机短信等,用丰富详实生动的实例,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杰出人物等有影响力的事件公布于众,让在校的师生都有心灵的归属感,让爱校荣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第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尤其应加强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做到宿区、校区和家庭三方融动。调查反映多数另类行为发生在宿舍,由校方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宿舍的寝室长,上下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宿合文化。高校在对学生另类行为的引导方面,还可以更多地规范管理学生社团,在他们中间有意识地塑造典范,以便模仿。同时,加强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定期、及时地与学生家庭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致,从而达到三方融动的最大合力。
第四,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有计划地开设富有时代气息、深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引导学生在课堂这样的公众场合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包容不同的观点,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达成基本一致。课堂发言的形式,有助与学生“口头承诺”的心理暗示形成,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其言行的一致。
第五,培养一批熟悉高校相关的校纪法规、思维活跃的青年骨干辅导员。他们既要有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战经验,又要有良好的课程教学知识。既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管理学生,具备对学生另类行为教育中的法律解释能力,又能做到在生活中走进学生、贴近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领路人。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成果(56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