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箱”里养蚂蝗

2009-04-26 03:32常文东
华人时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蚂蟥水蛭网箱

常文东

提起蚂蟥,许多人会不寒而栗,软塌塌的身子扭来扭去,一旦叮上人,不吸完血绝不松口,一般人惟恐避之不及。可是来自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的张国英偏偏和蚂蟥较上了劲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国英从网上了解到一则信息:蚂蟥(学名水蛭)是一种天然名贵药材,尤其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病症疗效极佳。近年来,随着需求量的猛增,蚂蟥的身价不断提高,可是由于环境恶化和人为过度捕捉,现在野生的蚂蟥越来越少,在市场上成了奇货可居的紧俏货。

这条信息让张国英不由得眼前一亮,蚂蟥的市场缺口高达300吨,不正蕴藏蚂蝗养殖业的商机?就是凭借这灵机一动,张国英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

借债也要养蚂蟥

一则普普通通的科普信息,让张国英一下子意识到了人工养殖蚂蟥的市场空间。经过查找资料,他对于蚂蟥有了更多的了解,据资料介绍,蚂蝗的涎液中有一种抗血凝物质,称为水蛭素,此外,还含有肝素、抗血栓素等,可治疗中风、心绞痛、无名肿痛、肿瘤等多种疾病。

可是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之人类的掠夺性捕杀,蚂蝗野生资源日益减少,远远不能满足用药需求。另外,近年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也从中国大量进口水蛭,造成国内对水蛭的需求量成倍增长。种种主客观因素造成了蚂蟥的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即便如此,有时候依旧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

张国英由此断定,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心脑血管病人增多,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于是,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人工养殖蚂蟥。可是这个创业点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张国英所在的杨巷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产养殖户相对集中。不过,周围的农家只从事鱼虾或螃蟹等特种养殖,相比之下,张国英这步迈得实在太大了。甚至有人断言,张国英的结局就是赔钱了事。

张国英是个倔脾气的人,别人越是觉得不可能,他越是下决心要干出个名堂来。他东拼西借凑了几万元,承包了17亩地开始养殖蚂蟥。在养殖以前,张国英觉得蚂蟥没什么难侍候的,因为他养殖的蚂蟥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而且不择食,水中的小昆虫、田螺、河蚌,动物血块、蚯蚓、泥土上的腐殖等物质都能成为蚂蟥的饲料,每周投喂一次即可。

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张国英才发现事情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开始的两年,他没有经验,管理手段也十分原始粗放,就是将蚂蟥放在塘里,自己只是负责投喂饲料,至于蚂蟥长势如何完全是听天由命。结果蚂蟥的成长发育、产卵孵化都很难有序控制,到了收获的时候就更加让张国英愁眉不展,开春放养的蚂蟥,到后来竟然没剩多少,它们为何凭空消失了呢?

查找了很多资料,张国英才明白,原来自己养殖的蚂蟥都成了活食饲料,喜欢吃蚂蟥的动物还真不少,蛇、蛙、水蜈蚣……它们都是蚂蟥的天敌。剩下来的好不容易熬到了秋后,眼看着要收获了,蚂蟥却和人们捉起了迷藏,明明知道就在这片池塘,想找到它们却着实不易。气得张国英一个劲儿地抱怨,养蚂蟥还不如种地,只见春天播种不见秋后收成。

蚂蝗关进“保险箱”

用老式方法养殖蚂蟥,亩产只有100斤左右,这点产量别说赚钱,就连保本都不够,眼看着几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张国英急得彻夜难眠。他意识到必须依靠科学养殖才能成功,为此,他自费到南京水产养殖所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摸索攻克了蚂蝗的生长发育、交配产卵、培育幼体蚂蟥等养殖技术难关。

此时,张国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蚂蟥天敌的问题,如果这一技术掌握好,养殖也就成功了一半。否则自己日忙夜忙,都是在给别人打工。

虽然专家向张国英传授了在池塘周围张网或者使用水泥塘养殖等关键技术,但是在实践中,老张发现,这样的简单策略并不能很好避免蚂蟥逃跑或被天敌吃掉。

到底怎么办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国英发现有人在用网箱养殖黄鳝,他豁然开朗,将蚂蟥也放在网箱中养殖,不是同样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么?网箱不仅有效防止了天敌的入侵,而且带小孔的的箱壁也让蚂蟥的吸盘没了用武之地,无力出逃。

但是滑溜溜的蚂蝗并不会那么老实地呆在网箱里,尤其是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小蚂蟥,长不过1厘米,身段像线那么细,网眼微大一点,它非溜了不可。看来使用养鱼的网箱肯定不成了。张国英将网箱的材质目数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尼龙布一定要聚乙烯网,网箱的目数,一定要是50目以上。

可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蚂蟥一直在野外生存,这逃生的路数多着呢!借助吸盘,蚂蝗可以像电影《蜘蛛侠》里面的蜘蛛侠一样往高处爬,本事高的甚至还能翻墙而过。如果仅仅靠增加网箱的高度来防逃显然不是好办法,张国英早就想好了应对措施。他发明了一种倒网,倒网的四个角扎好后,蚂蟥再想逃跑和登天一样难了。

如此苦心经营,本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谁曾想2004年夏天的一场暴雨,让张国英一时间欲哭无泪。此前为了便于管理,养殖蚂蟥的网箱里没放多少泥,重量太轻导致狂风将网箱刮得东倒西歪甚至底朝天,蚂蟥趁势来了个胜利大逃亡。吃一堑长一智的张国英只好又重新布置网箱,网箱里面的泥土四个角最厚10厘米,然后压实。

这样处理过的网箱,虽然不会再出现蚂蝗逃跑的问题,但是过冬的时候却有点麻烦,尽管蚂蟥的耐寒能力较强,但是要想顺利过冬,网箱里面的这点泥土显然不够,而且蚂蟥要想产卵,必须经过一个月至三个月的冬眠才行。结果过了一个冬天,张国英发现,原本留作种苗的蚂蟥死了不少。

再次损失惨重没有使他气馁,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张国英给蚂蟥准备了越冬池,里面放上20厘米左右厚的泥土,气温低于10℃,蚂蟥便钻入潮湿疏松的泥土中越冬。网箱里的土加厚了,再加上其它保温措施,蚂蟥终于可以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季。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养殖实践,张国英的蚂蟥养殖终于摆脱了低产低效的尴尬境地,亩产量很快提高到400公斤左右。

技术攻关铺平养殖路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沉寂,蚂蟥在来年春季迎来了繁殖季节。一条种蚂蟥一年可产卵2次,每次产卵茧1-4个,每个卵茧内藏着幼蚂蟥30条左右,卵茧可是个娇贵的东西,必须轻拿轻放,否则就有可能扼杀好几十条小生命。

可是过了几天,张国英发现刚出生的小蚂蟥竟然纷纷死在水里了。难道是水质出了问题?水源可是关系到蚂蟥生存质量的主要条件,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而此时的水质完全符合条件,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经过查找资料,张国英才发现,原来刚孵化出的小蚂蟥体质虚弱,卵茧直接放在水里会导致小蚂蟥被淹死,有的甚至都孵化不出来。张国英于是找来泡沫板做了个临时的产床。把蚂蟥的卵茧放在泡沫板上面,小蚂蟥出世以后,一定要待三四天,才能把它弄下去。经过几天的适应后,小蚂蟥变得壮实多了,试探着下水后,开始生龙活虎地游了起来,从此开始了新生活。

攻克了繁殖关,意味着来年的蚂蟥种群将以几何级数增长,为了守住成果,种苗期管理好至关重要。为了培育种苗,张国英几乎天天吃住在养殖场上。他和妻子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来给蚂蟥喂食,一直忙活到11点多,下午还要下塘捞水草,两个人几乎天天要浸泡在水中。七、八月水温较高,太阳直晒的时候,还要及时给蚂蟥架设防晒网遮阴。

就这样日夜忙碌,一个夏天下来,张国英和妻子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身上甚至晒脱了几层皮。好在一份付出一份回报,2006年秋后,张国英的蚂蟥喜获丰收,每亩产量达到了1000多斤。

由于独创性地发明了网箱内养殖蚂蟥的新方法,张国英的养殖效益直线上升,到2007年,他办的蚂蟥养殖场已拥有水面106亩,亩产蚂蟥600公斤至1000公斤,年利润达80多万元。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全国各地都有农民赶来向他取经,他家的电话更是成了致富热线。

目前,张国英又有了新想法。准备发动同村乡亲和他一起开办“专业合作社”,计划在未来3年在杨巷水乡形成2000亩水面的蚂蝗养殖规模。把原来单一的蚂蝗养殖模式升级为养殖、深加工、外贸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出自己的品牌,带领全村农民共同致富。看来,张国英“保险箱”内赚钱的道路还长着呢。

猜你喜欢
蚂蟥水蛭网箱
水产养殖网箱清污专利技术概述
蚂蟥养殖路上不彷徨
小“吸血鬼”水蛭
好恐怖,被蚂蟥咬了
一个“蚂蟥”养殖户的创业之路
网箱养殖瓯江彩鲤鲪鱼技术浅析
影响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产量的三大因素
“水蛭大王”的传奇“蛭”富经
蚂蟥逃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