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姆斯译学构想对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几点启示

2009-04-26 03:32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霍姆斯中国启示

林 琳

[摘要]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詹姆斯·霍姆斯早在1972年便在其划时代的文献《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对翻译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相当详细的构想,在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科的结构框架。该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的创建宣言”。本文将简要介绍霍姆斯的译学框架结构,并分析其对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与有志于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学者商榷探讨,共同致力于中同翻译学的发展。

[关键词]霍姆斯;译学构想;中国;翻译学科建设;启示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一派多元化的趋势,以探讨译文的产生与作用为主的“翻译研究学派”对翻译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开山始祖霍姆斯于1972年发表的划时代的文献《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着重探讨了翻译学科的名称、性质、宗旨、范围等内容,在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学科的结构框架,被西方译学界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的创建宣言”。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许多中国学者呼吁建立翻译学,这种呼声从没人理睬、到招到批评、再到引起共鸣,至今似乎已有共识。翻译学的建立依赖于翻译理论研究,许钧曾指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虽然近些年这个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但中国的翻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不及西方。那么我们如何迎头赶上呢:捷径当然是更多地了解、学习、研究、借鉴,以促进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发展。

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本文将概括介绍霍姆斯的译学框架结构,并探讨其对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与有志于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学者商榷探讨,共同致力于中同翻译学的发展。

二、霍姆斯的译学构想

1972年,霍姆斯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3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首次宣读了《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霍姆斯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翻译学科的命名

霍姆斯十分重视术语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认为不适当的学科命名是学科建设的一大障碍。他认为“翻译理论”这个名称的最大缺点在于对研究范围的限制; “翻译科学”也不可取, 因为翻译研究远远没有达到精确、定型的地步,尚未形成一个范式,不宜称之为科学;而学科名称式的新词Translatology又过于学究气。因此,霍姆斯建议把这门学科称为“翻译研究”。因为在汉语里“翻译研究”听起来不像是一门学科,所以我国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是“翻译学”这个词。

2、关于翻译学科的性质和目标

霍姆斯明确了翻译研究的性质是一门经验学科。Carl Hempel 在其经典论述《经验科学概念形成原理》一书中阐明,经验科学有两大目标:“描述实际中的特殊现象;建立解释并预测现象的普遍原则”。在此基础上,霍姆斯确定了翻译研究的两大目标:一是描写经验世界中表现为解释行为和翻译过程的种种现象;二是建立可以赖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普遍原则。

3、关于翻译学的学科框架

霍姆斯把翻译研究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类,根据上述两大目标又将纯翻译研究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理论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三类:(1)产品导向研究,即对翻译成品进行研究;(2)过程导向研究,关注的是翻译过程或行为本身;(3)功能导向研究,其兴趣在于翻译作品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描写,即对语境而非文本的研究。

理论翻译研究的目的是为描述和解释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而制定一系列原则,侧重理论研究,包括构建翻译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原则,或提供翻译描写研究的框架。霍姆斯将其分为普遍理论研究和局部理论研究两部分,局部理论研究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翻译手段、翻译范围、翻译等级、文本类型、不同时期的翻译和特殊问题。

另外一大分支应用翻译研究包括四个部分:译员培训、翻译辅助手段、翻译政策和翻译批评。霍姆斯认为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和应用三大分支是辩证、平等的关系。

三、霍姆斯的译学构想给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启示

1、译学研究要有独立的学科意识

霍姆斯在翻译研究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勾勒出了翻译学科的结构框架,为翻译研究派的创立树立了丰碑。尽管西方的翻译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一般人都觉得翻译是雕虫小技,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更谈不上是一门学术科目。它要么是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手段,要么就是附属于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要么就是附属于文学(比较文学或比较诗学)。基于上述问题,霍姆斯认为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具备了建立的条件和必要性,明确提出了将翻译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首次对翻译学科作了比较有说明力的勾画,在翻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照国内的情况,中国在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确实明显迟缓于西方。翻译学在我国除香港地区之外从来没有成为得到正式承认的本科专业,“翻译学系”的设立还在试验之中, 尤其是1992年11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竟把“翻译学”列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看来,翻译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方面还必须作很大努力。另外,专门杂志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理论与应用的适当分家,因此成熟的学科都有专门性的理论杂志。霍姆斯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谈论翻译学科发展的三个障碍时就曾谈到这一点。在国内,《中国翻译》是译界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还是一份雅俗共赏、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杂志,学术的分量显然不足,还有待于提高、升华。

译学研究要有独立的学科意识,只有建立了独立的翻译学,才能真正地研究、解决翻译活动特有的问题。我们要加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迎头赶上世界潮流,建立起中国气派的译学学科体系,为国际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2、翻译研究应该重视描写

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范式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而描述翻译研究阵营的正式形成与壮大则是在七八十年代,由霍姆斯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正式提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概念。他提出的描写翻译学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翻译研究更加注重描写性,为后来出现的描写翻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图里的著作《描写翻译学及其他》就是实践与发展霍姆斯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图里看来,描写研究分支是翻译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因为该分支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依据。西方学者都有较为重视对翻译客观现象的描写,这正是翻译研究得以在西方蓬勃开展的基础。

霍姆斯描写译学中的功能导向研究感兴趣的是翻译作品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描写,其中融入了文化概念,将翻译放在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的成品有一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做详细的论述,但能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当时可谓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就我国而言,规范性的翻译研究历来占据着统治地位,事实证明,这样的研究往往视野狭窄。霍姆斯提出的描写翻译研究确实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有望填补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视野,我们可以在文化的大环境下对翻译进行描写研究,摆脱传统研究的局限,促使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可以摆脱翻译研究的边缘化,使中国的翻译研究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

3、学科内的分支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陇曾说,霍姆斯提议把翻译研究分为描述、理论、应用三个分支,当然可以说规模浩大,任务艰巨,但实在没有玄妙之处。其实,几乎每一门学科都必须包括描述、理论两个分支,缺一不可,而且可以包括应用的分支。霍姆斯译学构想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翻译学科中各分支的合理划分,这种合理划分可以显示不同的研究活动在整个学科机构中的位置及其之间的关系。

霍姆斯译学构想中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以翻译为中心,而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描写、理论、应用三大分支的这一顺序表明了三者的重要程度。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一方都在为另两方提供资料,也都在吸收和利用另两方的研究成果。例如,应用分支为描写分支提供研究素材,理论分支离不开描写分支和应用分支中所获得的全面而具体的数据资料,反过来,如果没有任何直接的理论写作前提,描写和应用分支的研究也就无从开始。因此,描写、理论和应用三大分支的关系是辩证、平等的。在翻译研究领域中,每一分支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都是相互作用的。

继霍姆斯之后,中国学者在提出各自翻译学的范围和分野时也大致注意到译学分支间合理划分、辩证的关系。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的内容结构”与霍姆斯的译学构想就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借鉴语言学的学科划分方法,把翻译学分为“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应用翻译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分支。特殊译学与应用译学两个分支为普通译学提供研究的基础,而普通译学又为它们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特殊和应用两个分支在实际运用中验证普通译学的理论,使后者从反馈信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截然分开。

4、译学架构的中心是翻译,不把其他学科包括在内

翻译学是个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凡是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都可纳入研究。然而,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尽管会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能把众多学科囊括在内。从世界范围的研究趋势来看,翻译研究受制于人文思潮的传播与嫁接。国内的一些学者以跨学科建构译学框架为目的,把其它学科装入他们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多元的表现,然而未免牵强。这些理论分支缺少联系,难以沟通,给人以“其它学科从属于翻译学”之嫌。

霍姆斯并没有像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刘宓庆、金隄、范守义等,把其他学科(如哲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符号学、文体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摆进他的译学架构中,这是非常明智的。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从属于语言学、文学、符号学或是其他学科;同样,其他学科也不从属于翻译学。翻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虽然翻译研究工作也像其他很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一样,会借用到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学能把众多学科囊括在内。

5、注重翻译学史和元理论的研究

霍姆斯的译学架构是开放性的,尚未完善的。正如他自己在其文章《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最后所说,有两个关于翻译研究本身的重要方面在他的译学架构中还没有适当的位置。一个是翻译学史研究即对翻译学本身的研究,如翻译理论史、译人培养史等;另一个是学科方法论或叫元理论研究,即何种方式或模式最适合学科中的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是霍姆斯认为非常重要但在自已的译学架构中没有涉及到的,这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点有益的启示,有待于热心译学建设的各位同仁去补充、去发展、去完善。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在提出自己的译学架构时,都注意将翻译学史研究包含在内,如谭载喜的普通翻译学分支的研究范围就包括从历史和共时的角度研究翻译史(翻译的国别史、地域史和世界史);刘宓庆划分的翻译学科架构的内部系统就是由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发展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信息工程三大部分组成的。中国是个重史的国度,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我国译学学者共同去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霍姆斯翻译理论的特点之一就是侧重方法论(元理论)研究,这在学科初创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最后,他曾呼吁开展方法论研究。元理论研究体现了整个学术领域“自我意识”的萌动。当某一学科在尝试建立元理论时,它就是在对整个学科理论进行反省和思索。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如吕俊、侯向群等提出了元翻译学的概念,认为翻译学独立学科意识的觉醒,首先应体现在对元翻译学的思考上。元翻译学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理论思考,是对其内在关系的科学分析,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6、重视术语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霍姆斯十分重视术语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敢于质疑当时学术界流行的术语,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术语体系,许多术语都是第一次被引入翻译研究。单就翻译学的名称来说,他对当前各种翻译学科的命名做了深入探讨和比较,最后建议以翻译研究来呼唤该领域,摒除了命名上的纷争和误解。

术语体系是一门成熟学科的重要参数。一门学问要成为独立的学科,必须有一整套术语来描述其研究对象、目的、方法、规律、定理等基本概念。在我国,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少数学者抢占山头,各自为政,造成研究术语混乱。六十年代以来,各种思潮、文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我国学者在引进这些术语时,根据各自的见解,纷纷译出各种名称,使得翻译研究术语杂、乱、玄。这种局面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待于学术的规范。

四、结语

虽然霍姆斯的译学架构还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但其引导作用是不可置疑的。霍姆斯的译学构想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译学要有开拓精神。霍姆斯敢于摆脱传统研究的局限,进行探索、求创新,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分析途径,使翻译学科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在努力创新、建设翻译学的同时,注意向国外同行学习, 借鉴他们的成果, 不断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 探索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翻译学学科建设, 使之早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1]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李红满.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J].外语与翻译,2002,(2).

[3]许均.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与R·阿埃瑟朗教授谈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1996,(1).

[4]张美芳.中西方译学构想比较[J].中国翻译,2001,(1).

作者简介:林琳(1981—),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山东万杰医学院外语系讲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霍姆斯中国启示
无意的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