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当代大学生消费现象

2009-04-26 03:32覃东兰王海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现象消费大学生

覃东兰 王海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变,作为一支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们的消费个性化,多元化,前沿性,同时也存在各种盲目性、品牌性等不好的现象,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现象

大学生群体是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感知度比其他群体更敏锐,他们的消费结构和行为不仅折射所在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所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引导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一)非必需消费大

1、人情开支。目前,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已呈日益上升趋势,老乡、同学、朋友聚会,庆祝生日、节假日,评优、评奖学金、当选学生干部请客等等,穿梭饭局的学生已是学校周围餐馆的主顾,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饱腹,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交流的机会。礼尚往来,一来一往,人情开支开始了就只有继续,没有结束,一年下来,几百到几千是很正常的事。

2、通讯花费。当今资讯发达,移动、电信针对学生制造多样的消费套餐,以看似便宜的价格调动着大学生们的购买欲望,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大小灵通早已遍地开花,90%以上的学生都有手机,有的学生还平均一年换一台机子,在通讯话费上也缺少概念,有的因为IP或其他资费每分钟的低收费而不懂得节约,校园里涌现一群“电话煲粥”族。

3、电脑网络花费。电脑越来越普及,现在一个8人的学生宿舍,平均都有4台以上的电脑,网络也在90年代中就走进了学生宿舍,电脑的运用一方面是给学生日后的就业增加了筹码,扩大视野,方便生活;另一方面购买电脑和网络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消费压力,而更多的学生选择将这份压力转移到父母身上。

4、交通花费。大学校园一般都比较大,从起点到目的地都有一定距离,自行车、校园车在高校已很普遍,而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购买电车、摩托车代步,还有的开着小车去上课,有的学生一出校门即是挥手打的,这笔交通费平均一个月下来,也几十到百元不等。

5、形象消费。“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对大学生在建立自我形象上的消费流行语,虽然有点夸张,但在大学校园里,注重外型打扮,追求个人形象出众化的消费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年轻,活泼,爱美,比其他群体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打造,为了有更好的体现,他们有的时候会失去理性,不惜代价,高档护服品、化装品、美体减肥、时尚服装,品牌饰品等等早已习以为常了。

6、恋爱消费。当今校园里,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什么遮遮掩掩的事,恋爱的消费早也成了大学生很大的一部分开支。逛街购物、生日节日礼物、下馆子、喝咖啡、看电影等等,什么东西都要付双份钱,有的学生为讨恋人欢心,时不时还要为浪漫新奇的作法买单。

7、其他消费。节假日、周末,大学生进出娱乐场所K歌、泡吧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到寒暑假,大学校园就有同学开始“拼团”外出旅游,登山等,户外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是一项很推崇的活动,有资料显示:有57.8%的同学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过。

(二)攀比消费盛行

大学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对金钱有了更多的支配权,但其自制力还相对薄弱,他们主要是集体生活,彼此信息交流频繁,群体内相互比较模仿都在有意无形中进行。他们一些人青春、个性、新奇,受虚荣的驱使片面追求品牌、时尚、流行,很少在学习、文化等进步方面进行比较学习,只是比谁吃的高档、穿的名牌、用的专业,相互在物质花费上盲目攀比,今天你请我到什么地方吃饭,我回请一定比你高档,你穿耐克,我就要阿迪达斯,你买一个MP4,我就换一个新款手机,总之,在吃穿用行方面,有很多学生走入了误区,觉得不和同学一致就是“掉价”,会被同伴看不起,取笑“土气”,所以,在校园饭堂里,会看到一些同学在自己的饮食上很是苛刻,为的是把节余的钱换成能彰显“身份”个性的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手机的功能早已突破了通讯的范围;有的同学为了能让同伴对自己表示羡慕,满足不合理的虚荣要求,欺骗家里,向朋友借钱买超过自己能力的高档化装品、名牌衣服等,不惜以学习费用、基本生活为代价。可见,虚荣攀比之风是愈演愈烈,带来的附生现象就是浪费现象严重。

(三)负债消费超前

老一辈“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良好传统于大学生校园内,早在当今“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理念鼓吹下变得落后和不合适宜了,“我喜欢,我消费”的随心和超前消费充斥着曾经书墨飘香的大学校园里,当今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从小习惯了被优待,形成只考虑自己欲望不考虑家庭负担的高消费行为习惯,消费无计划,不理性,不懂得“看菜吃饭”,为了彰显个性,追求特别,要时尚,赚眼光,讲究与物品“第一眼感觉”,只要喜欢,透支能力也非拿到不可。曾做一项调查,问学生如何看待超前消费,有高达57%的同学接受,34%的同学表示理解,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不会采取。还未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已先学会负债生活,早早当起了“负翁”,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生活的期望指,一旦现实不如意,很可能就会产生更多如现在已有的“啃老族”。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原因

(一)生活大环境熏陶

1、社会影响。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的消费习惯,人情往来,送礼请客被酷爱面子的中国人演变成了一股风气,生日祝寿,百日谢师等等大吃大喝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其次,商家为了拓展生意,开发市场,利用大众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冲击与诱导,采取广告对视觉听觉的反复轰炸,对学生群体实行潜移默化的消费引导,广告词很快从学生的流行话语变成左右消费实际行动的结果;再次,一些西方的“享乐主义” 也渗透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最后,信用卡的透支办理手续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校园环境。大学生的群居生活状态使得同一圈子里其他人的行为就成了自己的镜子,成为自己效仿的示范,相互影响,彼此学习。这个年龄段从众心理比较强烈,以拥有相同的东西和行为视为成为该群体的某项标志,不然会感觉自己被集体排外,格格不入,所以,很多的时候,大学生的一些消费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与群体一致的而不被视为异类。

(二)家庭氛围和教育

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有的家长自身就没有一本很好的消费帐本,平时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惯了,从小在父母这样的榜样熏陶下长大,孩子很难不复制一样的消费行为。过分溺爱,缺乏监管。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吃苦受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障孩子的要求,不能让孩子在物质上受半点委屈,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优越感,造成消费错觉;加上孩子很多在外地读书,家长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就少了及时必要的监督管理。忽视理财意识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理财是长大就会了的事,忽视从小对其自立、开源节流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只是一味的给予,等到发现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必要性时,早已成了习惯难以改变。

(三)自身要求不严格

缺乏经验,自理性差。很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自己掌握生活开支,没有计划消费的经验和好习惯,不知任何进行经济管理,不会区别自己需要与否的东西,冲动、从众,很容易就买了一堆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出现“月初大财主,月末借钱花”的盲目消费情况。

追求物质享受。吃穿用行,都讲究品牌,追求享受,从小没受过苦,没有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不知道赚钱的不容易,没钱就向家里伸手,一直都很很容易满足物质的要求,把追求新奇高档看成了理所当然。

盲目自信未来的收入。不当家不知油米贵,过于乐观的心态,对市场需求的不了解,还沉浸在多年前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认为自己一毕业就是白领,有高工资好条件等着,现在的消费是合理的,是符合自己为了身份的。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思考

(一)培养正确消费观念

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列入到学校的思想教育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保持健康的心态,学会区别正常开支与奢侈消费,养成优良的消费习惯,做到消费有计划有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服务;反对高消耗、奢侈浪费,不盲目、不超前、不攀比,量入为出,有理、有节、有度,做符合自己身份和能力的事,把钱用到刀刃上,花到实处。大学生要在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下进行合理科学消费,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自立、自信、自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

(二)开设理财教育课程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消费经济学》等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解除消费中的困惑,提供消费心理和经历的交流平台,掌握科学的理财办法,合理支配自己的钱财,不仅仅做到真正“节流”,心中有本消费帐,不奢侈浪费,懂得什么该花,什么可花可不花,什么可以不花;还要学会“开源”,利用手中有限的钱财进行智力性投资、发展性利用,比如对自己日后发展进行必要的前期培训投资,使钱财逐步显露持续作用。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积极营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校园氛围。倡导节约消费,发动全体教职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身作则,实行精简办公,杜绝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开展节约践行主题活动,利用学校广播和橱窗宣传节俭的优良传统,表扬并树立典型,同时动员人人参与节约践行活动,号召大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营造一个勤俭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强化勤工助学活动

高校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自主能力时还要扩大勤工助学渠道,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给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付于实际,比如成立勤工助学中心,提供兼职信息,给予上岗知识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创业给予支持和智慧指导,让他们早日体会父母的艰辛,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增加自己的责任感,为顺利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方鸿志,赵光昱.大学生消费理性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1).

[2]邢亚林,刘秋生.透视大学生消费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8,(2).

[3]李晔南,程刚.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作者简介:覃东兰(1973—),男,广西都安人,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教育理论研究。王海云(1980—),女,海南人,实习研究员,广西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现象消费大学生
国内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消费ABC
猜谜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