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炳 张本山 张利华
稻曲病,俗称“灰包”,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常被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而称为“丰收果”,实际上这是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它不仅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也影响稻米品质,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所头疼。近年来,由于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阴雨,使得稻曲病持续偏重发生。
1. 发病病状 该病只表现在稻穗上,主要在水稻始花后至乳熟期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长大外张,露出淡黄色小型块状物,块状物起初很小,之后逐渐长大并撑开内外颖壳自合缝处外露,包裹整个花器,病粒较一般健谷粒大数倍,表面光滑,后渐龟裂并生出绿褐色丝绒状物,病粒边缘有时呈黑色并逐渐变硬,整个病粒形成一个菌核结构。病穗上所生的病粒数少则1~2粒,多时可达10余粒。
2. 发病特点 稻曲病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翌年春季插秧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进而形成子座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水稻抽穗开花时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飞散,吹落在颖壳内腔和颖壳合缝处的子囊孢子萌发后侵入幼嫩籽粒形成病粒(即菌核)。灌溉时谷粒也可受到侵害。
3. 影响发病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气候因素对发病的影响以降雨为主。如抽穗期(指主穗破口前7天至齐穗)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高温天数(日最高气温高于32℃)少,日照少,则病穗率高、发病重。据调查研究,稻曲病病菌侵入的敏感期是在水稻破口前的10~20天,因此防治适期应在水稻破口前10天。
②品种因素。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齐穗早、着粒密的品种病情较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
③栽培管理因素。栽培管理粗放,插秧晚,栽植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出穗时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的稻田病情较重。
4. 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实践证明,防治稻曲病最根本的措施是选用高产抗病良种,在陕西安康地区一般选用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米质较优的金优117、金优725等组合。
②消灭初侵染源。包括收获时清洁田园,烧毁病粒、病草,秋季深翻,重病田实行合理轮作,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
③合理密植。实行合理密植,创造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
④科学施肥和管水。提倡足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钾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水层管理上要干干湿湿,实行全程湿润灌溉,适时晒田,调控好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
⑤及时喷药防治。常见的有效药剂有:仙耙稻丰收、粉锈宁、禾果利等杀菌剂。据试验研究,16%井·三环·酮(即仙耙稻丰收)对稻曲病的防效较好,各地可广泛使用。使用方法是在水稻即将破口时(若防治时间偏迟,防效将越来越差),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每亩加入16%井·三环·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隔10天再喷1次,即可有效防治稻曲病为害。
(作者联系地址:王广炳 张利华 陕西省汉阴县植保植检站 邮编:725100;张本山 陕西省汉阴县农技中心 邮编:7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