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实施“融我”课程

2009-04-23 08:12王小未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备课课程教师

王小未

摘要: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关键词:教师;备课;教学;课程

一、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现状

备课作为课程教学预期的计划,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学习不是课本中的知识,而是教师建构的知识。因此,教师的备课是一项富有个性色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都会与他的人生价值、个性心理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学校不同层级的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专业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我们把一名校120位教师分成三组:初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54人)和高级教师(32人)。从理论学习(每学年学习著作4本以上)、备课情况(对备课资源的整合)、听课情况、教科研成果(每学年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或参与编写著作一本以上,或参与课题研究一项以上,或在校级以上讲座一次以上)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

分析结果发现,从理论学习和听课情况看,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高级教师;从备课资源的整合和教育科研成果看,高级教师与初级教师差不多,且明显低于中级教师。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具体到课程层面上,是目前教师课堂教学中三种课程的差异。

1“无我”的备课——“拿来”即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82.4%的新教师每学年学习4本以上的理论著作,每学年平均听课达147节,44.2%的新教师能对备课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38.3%的新教师有教育科研成果。从常理上讲,教师的备课应是基于对文本课程的理解、感悟和思考。但在具体的备课中,教师的“无我”现象非常明显,尤其是新教师更为突出。教师虽然注意理论学习和参考资料的应用,积极参与听课、备课等活动,但具体到课程教学时,“我”往往是不存在的,教师的备课是为“教书”而存在。表现之一,教师积极参与备课、听课,听了优秀教师的课后,完全照搬前者的教学设计;表现之二,教师大量查阅教辅资料,教学时将所准备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学生自然成了工具;表现之三,教师对下载的课件未经修改直接使用。

这种“无我”的“拿来”课程,在教学中丧失了主体性,这时“我”对课程没有理解,“我”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只是课程的“传声筒”。课程教学根本上是一种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互动行为,如果一方没有融入自我,所谓的对话也就不能实现。显然,这种备课已经放弃了“我”对文本、学生、课程的独特理解。

2“唯我”的备课——“我”即课程

理论上讲,高级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承担着学校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教师能自觉进行理论学习的只有21.9%。每学年听课数平均20节,对备课资源进行“融他”整合的仅为37.5%,能自觉从事教育研究的也只有46.9%。显然,“成熟”期的优秀教师过早地进入了“高原”期现象已毋庸置疑。教师往往表现为:很少坚持理论学习、很少参与集体备课、很少与年轻教师交流探讨、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反思精神、不再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凭着教学经验上课。

课程是负载着价值的课程。由于这些教师是带有“前有、前见、前设”的人,他对课程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当课程所代表的价值观或知识与教师的经验发生冲突时,这些教师便产生了自我的课程。往往会否定课程的价值预设与指向,完全构建自己的解读方式,得出自己的解读结果,这便是“我”即课程。这时,“我”就代替了课程,“我”与既定的课程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冲突关系。这种“我”即课程曲解了课程的涵义。没有将“我”与学生、文本、环境等融为一体。

3“融我”的备课——活化课程

课程的内涵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教师根据经验一对自己、学生、文本、环境等的独特理解,试图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实施课程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课程的缺陷,并对课程进行一种积极的创生。这表现在教学中就是一种“融我”的课程。

调查表明,优秀教师之所以表现得优秀,重要的是他们对教师的专业尊严有不懈的追求,从而自觉地学习专业理论,以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积极听课、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以吸收他人之精华助专业成长;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及时反思、总结,提升自己教育科研和实践能力。他们学习理论是为指导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备课、利用备课资源时,不仅有破坏,更有自己的建构;他们积极向同伴学习,为了减少课程实施的失误,优化课程教学的效益。

显然,这样的课程是“融我”的活化课程。“我”已经不完全是自己,“我”中融入了专家、同伴、学生、教材、环境等,“我”只是诸多课程资源之一而已。“我”不再是控制学生的因素,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生命色彩、有文化内涵的材料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既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又调动了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实施和创生课程,实现积极的课程价值。

无论是从课程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还是从全人教育的角度看,“融我”的课程无疑是值得倡导的课程。

二、“融我”课程的建构策略

1引导教师进行对话,完善专业理解

之所以会出现“拿来”即课程,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经历的支撑,不能完整地理解学生、课程的涵义。对此,我们可以引导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主动进行三个对话:“与理论对话——专业引领”、“与同伴对话——互助成长”、“与自己对话——反思提高”。

引导教师与理论对话。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能自觉地读专著、读论文,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认真读教材,读学生,即系统地钻研教材,认真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专业知识。

引导教师与同伴对话。重视同伴互助对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悟性较高的人才有同样的表现。这告诉我们,同事间互助指导的作用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可以通过让新教师与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结对,在师徒互助对话中吸收教育教学的经验;以开设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比武课等研讨活动启发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以头脑风暴、教育教学座谈、读书报告、教育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提高。

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激励教师自觉进行案例讨

论和反思,“同样的教案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教学效果”,说明以案例研讨为主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有积极的行为跟进。学校应有相应激励措施,激励教师撰写教后记、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故事、教学反思、教学日志等,能及时对教育教学经验或反思部分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

2倡导三级备课,实现课程活化

要高度重视备课的作用,尤其是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集思广益,避免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知识结构单一等不利因素给课程开发带来的弊端。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必须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三定六统一”:“三定”即定时间、内容、主备教师;“六统一”即统一进度要求、重难点、典型例题、分层作业、测试、教学资料。过程中做到一节课分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完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集思广益,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经反思整改后再教学,再总结,这样才能使教师有“融我”课程,实现课程的活化。

3实施课堂观察,改进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目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培训仍然以听课评课为主,而多数的听评课活动,由于没有科学的设计和明确的专业分工,教师进行观察时,越想面面俱到越是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评课时自然是泛而不精,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对教师今后教学行为的改进并无大益。因而,有效的听评课活动应该是基于专业的课堂观察。在听课之前。需要对听课教师的观察内容进行专业分工。要求每位教师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只观察上课教师的以下某一个维度:手段、语言、结构、活动设计、课程意识、教学意识、预设与生成、教师机智、学生反应、提问、引导、理答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在评课会上进行专业点评。教师根据同伴的专业会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再实施课程教学,再进行课堂观察,反复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得到持续、有效的观察,能及时地反思、改进教学行为,那么他的课程是“融我”的,他的课程教学是有价值的。

4做好制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规划

为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同时避免“成熟”教师过早进入“高原”期,学校当务之急的工作是进行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的关键是明确规定优秀教师工作的专业标准,所谓标准实际上是描述什么是“理想的教师形象”,如何去造就具备“理想的教师素质”的教师团队。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知识、技能的发展,不是依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灌输而“被塑造”的,而是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即通过“反思性实践”变革自我、自主发展的过程。

学校一方面要对教师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规范,在制度上要有全程和多层的设计。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教师培养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条例》、《教师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激活教师发展的自身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引导,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明白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暂时困难,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激励教师有积极的行动跟进。教师尤其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规划和发展自己,那么,他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必定是“融我”的课程。

当然,让每位教师真正理解课程,科学实施课程,实现课程价值是很困难的,教师要持续建构“融我”课程,不仅需要各层面的制度设计和落实,更需要教师自觉的行动跟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教师人人会有“融我”课程,从而实现课程赋予的价值和理想。

(责任编辑:符洁)

猜你喜欢
备课课程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美育教师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