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饮食风俗与传统民居文化浅析

2009-04-23 10:03黄有曦
新媒体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侗族

[摘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贵卅全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历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俗习惯。在这种生活习惯的影响下,侗族民居出现一些独特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形式。探讨饮食风俗对传统民居的深刻影响,对于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侗族 稻作文化 饮食风俗 侗族民居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89-01

一、饮食风俗

(一)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贵州省,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境内沟壑纵横,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湿润温暖,雨季明显,降水量充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典型的写照。

当地湿润的气候容易使食物霉变、腐烂,保存食物需要对事物进行特殊的处理。侗族采用历史悠久腌制酸品的方法保存食品,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艺。当地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形容走路无力)的说法,可见吃酸已经是独特的侗族人的饮食独特的饮食习惯。

(二)稻作文化的影响。水稻种植是古代白越族的经济基础的基础。侗族作为白越的后裔,更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在悠久的定居历史和稳定的稻作劳动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以稻作为基础的文化现象。

侗族的食品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分主食和副食两大类。主粮主要是日常生活的粳米和糯米,杂粮则有小米、玉米以及各种豆类等,以稻谷类为主;副食包括有肉类、鱼类、蔬菜、酒、茶等,肉类、鱼类、蔬菜经常腌制成酸品。据《侗族通览》介绍;历史上侗族地区的水稻生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糯稻。现在的侗族以大米作为主食。除了以稻米为主食外,在各种重要的节日里都有和稻米有关的活动。例如:二月二,这天是菩萨的生日,吃用孺米做的陀碗把;四月八.这天是牛的生日,吃乌米饭,乌米饭即黑糯米饭;五月初五端午节,吃棕把;六月初六尝新竹,尝新米;七月十五是鬼节,吃糯米圆子;重阳节吃新福米核耙。由此可见,稻作文化在侗族饮食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饮食文化与居住空间

一个民族的居住形态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侗居中,也有相应的空间来适应他们的特殊饮食风俗。传统的侗居是典型的干阑建筑,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以杂物、饲养副业为主;第二层主要以居住为主;第三层则以贮、晾谷物为主要功能。侗居的空间功能显示了侗家的生活方式。

(一)稻类食物的贮藏空间。黔东南侗族的生活地区,是被描述为“天无三日晴”的潮湿环境。如何保存粮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谷物的打收起来,先晾晒。一种是露天的禾架:在平坝、屋前找一个向阳的位置,架上一个竹排架,上面搭上谷物晒干,为存入谷仓做准备。用禾架的晾晒方式大都是屋前的小坝子或者水稻田上,由于山地的限制,大多数禾架都是依山优势,形成独特的秩序,或者是在平整的水稻田上就近晾晒。成为侗寨居住群的一个特点。还有一种晾晒的方式就是每户二楼和三楼的屋檐下。二楼主要是利用宽廊的屋檐,每户在家的屋檐下挂起竹竿晾晒谷物,量虽小,但是便于住家随时摘取使用。三楼则是侗居内部主要的禾晾空间。屋檐下晾晒是利用侗居坡屋顶自身形成檐下空间的特点,也形成了一定的农家特色和民族特色。

谷物晾晒完成,就要进入谷仓收藏。一种是自家保存,就是在侗居的三楼贮藏,就是在每家居住空间的楼上利用坡屋顶形成的阁楼空间作为粮仓贮藏谷物。这样的做法,使得侗居的三楼外观看起来十分通透,坡屋顶显得轻巧飘然。有的侗寨为了增强贮晾稻谷的效果,而将屋顶做成重檐。摆高的谷仓的容积,又增强了谷仓的透风性,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侗居第三层作为贮晾稻谷的空间可以防温防潮地气,同时也可以减少鼠害,是侗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适合地域特色的空间布置方式,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

另一种是集体保存,就是专门盖一座或一群组小型干阑建筑作为谷仓,对稻谷进行集中的贮藏。从远处观看如一座小型村寨。集中贮藏谷物的干阑建筑是村寨中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集体贮藏粮食是侗族集体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原始氏族集体意识的对后代的影响。认真的分析谷仓的位置和布局方式,对保持村寨的原真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腌制食物的贮藏空间。侗家嗜酸,由来已久。对于为何喜好酸食有很多的说法,大概可以总结为一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侗族喜欢吃糯米,而糯米并不易消化,需要增加胃酸来帮助消化。而侗族祖先发明的腌菜正是促进消化的良品。另一方面,由于侗族都居住在山中,过去交通不便,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在保存荤菜时也需要腌制,使得保存的时间更长久。

每家每户都有用于保存腌制食品的是一些坛子,坛子中的酸坛子“妈庵”酸菌发酵要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才可以迅速生长。坛子的保存需置于干燥、阴凉、通风、便于取用的位置保存。侗居温度较高的地方是中间的火塘间。在腌制食品初期,火塘中周围经常摆置有坛子,在温度的作用下让“妈庵”与菜品充分接触,迅速发酵,以达到腌制的目的。侗居中间的火塘间,是侗家制作腌制食品重要空间。火塘间的布置比较简单,中间放置火塘,周围围放凳子,在往外就是一些坛子或其他的日常用品。火塘间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一个火塘就代表有一个家庭的存在。火塘则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宽廊是二楼的半开放空间,比较干燥,通风充分。同时,宽廊同火塘间紧密相连,便于取用。坛子经常摆放在宽廊的栏杆下,它不仅是侗居的交通空间,同时也是另一个贮藏食品的空间。

三、结语

侗族饮食风俗是我国民族习俗中的一个瑰宝。在悠久的定居历史中,侗族对侗居空间的布置和使用,都渗透着侗族的饮食风俗对空间的影响。也显示了侗族民居所特有的空间内涵。认真研究侗族饮食风俗对于侗族民居的影响,对于保护和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侗族干阑建筑》,罗德启、金珏、谭鸿宾、彭礼福、黄才贵,贵州人民出版社.

[2]《侗族饮食习俗与稻作文化的关系》,李颖,《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安志敏,《文物》,1999年第2期.

[4]《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李子贤、胡立耘,《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1月.

[5]《黔东南州民族民居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陆景川,《当代贵州》,2003年4月.

作者简介:

黄有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06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

猜你喜欢
侗族
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风雨桥:处处桥亭避风雨
跑起来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