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小说,并不在于它对于传统的继承和模仿,而是颠覆与创新前人的遗留。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小说的这一进步特征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小说异彩纷呈的局面。
一、撷新去陈 精心选材
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考虑,在创作小说时,我们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不像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像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如王蒙就曾说过,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就曾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小说的题材。”所以,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二、巧妙构思 结构精当
结构是否特别,在小说评价中并不占有绝对分量。关键是这个结构必须适合这个材料与构思。比如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使用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个明线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空间不同,但却隐隐约约纠纠缠缠,最后终于汇合,同时从未真正清楚介绍的暗线也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明线的根源。接着就看出两条明线间人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悬疑小说式的结构使人激动不已。此结构也成就了此书成为近年来罕见的经典作品。
小说的结构,如果从文字的角度去描述的话,就是时间、对象和事件三维坐标来着手,只有这么同时进行才是真正现场的和真实的,而描写难度就在于人物和事件庞杂,就在于这三条写作的线条互相重叠又干扰,没有人能同时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去写,所以史书的写法才有:按人物的纪传体、按年代的编年体和按事件的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作为历史书籍你可以选择上述的任一种来写,而作为小说的难度就是你不可能像史书一样这么分解去写。你得找一块题材后、封闭上要按时间的流程、按人物线索来展开、按事件的一环套一环来发展,所以这才是为什么《三国志》永远无法取代《三国演义》的原因。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有机结合。《三国演义》既有曹刘孙三国争霸的主线,三国演义的主线首先是人物主线,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和曹操煮酒论英雄为起笔;然后是事件为主线:从董卓进京、官渡之战、赤壁大战、火烧连营等历史重大事件的戏剧性为卖点,然后有千里走单骑等把人物与事件交叉起来,而使情节丰满。
其他主要的还有往复式结构,循环往复前后回应;有多米诺骨牌式结构,一点铺开到环环相扣如推倒多米诺;还有板块式结构,几块叙述平行,看似无关却又冥冥中相联系,最典型的就是电影“通天塔”:电影讲述了一起由枪击误伤所引起的发生在北非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三个不同国家的家庭故事。电影以蒙太奇手法平行展开几段看似互不相关的故事,但看到最后才明白世界上的事冥冥中自有关联,这一奇特的思维和手法,把一个根本不具有情节的电影上升到哲学、人生的高度。
三、彰显个性 语言优美
语言决定风格。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
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小说是以情节取胜的,虽然小说整个故事完全虚构,但是细节一定要真实。作者可以借故事演绎一个理念,一种思想,但是细节不真实的话,读者会中途放弃。细节的可信度则与对生活的观察密不可分。比如写一位妻子等待即将到来的久别丈夫,这时妻子应该做什么呢。我想她一定会拿出最能体现出两人爱恋的纪念物摆上,去做最能表达对丈夫爱和渴望的事情,使丈夫有一种回家的感动。辞汇华丽的文笔,在写小说上往往不如平实朴素的语言让人读来可亲,可信。但是故事太过平实就必须找到一条主线让故事升华,这样才能打动读者,使其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彻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璞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小说是有节奏感的,它就像一首钢琴曲,它的旋律有轻、重、急、缓,曲子在缓和、温顺的时候,或激情、高昂的时候,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才可以完成。一个旋律很优美的曲子,听起来会很舒服、感动。但如果曲子是杂乱无章、不和谐,听起来就显得格外刺耳、不舒服。只有把题材、结构和语言处理好了,小说才会给人愉悦的美感。
参考文献: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们的谈话》
任玖珊《现实主义话题再热评论界》
王蒙的《短篇小说写作技巧》
兰琳玲,女,教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