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课文分析上,把生动的课文支解得支离破碎,成了各知识点的拼盘,使本应给人以美感和灵气的语文教学成了机械僵化的训练。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应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有效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以为应以阅读教学为主要阵地,走好“整体感知——精读创新——拓展阅读”这三步。
整体感知内容,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的通读、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了解背景,明确用意。文章总是针对某种现象、某个事情、某种目的而写的。可以从背景入手去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告诉我们: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蒋家王朝即将灭亡,新中国即将诞生。(2)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疏通全文,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就会印在我们的脑海中。(3)理清思路,掌握线索,线索是串起整体思路的纲。如杨朔的《荔枝蜜》,浏览之后,就可以感知文章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全文的。
精读,是学生学习从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材读“精”读“透”了,也就具备了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从而创新,实现举一反三。正如叶圣陶所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并有所创见。”如何精读?旨在:(1)咬文嚼字。碰到某些字词要推敲,抓住特定的语境对比辨析。(2)品味重点语句。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开头用概括的语句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把“喝酒而穿长衫”并列,反映孔乙己的身份特殊,又以“唯一”来限制,表明在这里仅此一人,一下就把孔乙己的形象凸现了出来,接下来的内容是详写他的外貌、说话特点、名字来历以及众人对他的取笑等,步步加深,不仅揭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展现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蒙受的遭遇以及这种情况产生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品味就能让学生的语感敏锐起来。
精读中注重创新,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用创新的目光去分析,不追求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火花,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如《孔乙己》的主题,大多数学生认为其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鞭挞了丁举人之流的冷酷和暴虐,这自然是别无他议的,但有学生却补充认为其揭示了孔乙己缺乏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学习后得到的启示。还有的认为孔乙己被周围的人嘲笑,这种现象不正常,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让世界充满爱。这些创新的表现,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创新性。
语文教学中通过拓展阅读来培养语文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及时推荐给学生。在指导时,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意、选材和语言运用上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阅读时能潜心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长期坚持,学生不仅能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再也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要搞好拓展阅读,务必注意文章的选择:(1)要选择贴近生活的文章,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其语文学习的热情。(2)要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偏于亲情的文章,易使学生产生共鸣。(3)要选择规范性的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人格的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以方法,注意和课内的接轨。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适时推荐了一篇《认识父亲》的文章,学生读后感受颇多,其中不乏有:父亲是最伟大的、最坚强的人;父亲的世界一半是生活,一半是子女;父亲是一部大书,够子女一辈子用心拜读等一些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美好的情感中得到陶冶。到那时,我们不再是“杀手”,而是架在浩瀚知识海洋上的耀眼的彩虹。
曹华丽,教师,现居河南上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