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不幸的,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突然残废了双腿,工作无着;然而他又是幸运的,经过痛苦的碰撞与思索之后,他选择了写作并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使他没有颓废反而走向成功?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有这样的言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简而言之“生是一个事实,死必然降临。”也即人们常常提到的“生死有命”,生死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不由自己决定。仿佛很颓废,但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一种生命的从容,从容接受自然法则对生命的安排;一种佛家的意味:人活着就是受苦的,只有经受得住这种苦难的考验,“不急于求成”地寻找死亡,从从容容地走完这一生,才能幸福地、坦然地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向极乐世界——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种不怨天不怨地的“大智若愚”的豁达态度;一种走出痛苦,跳出世外,俯瞰人生的大师风范。坦然、平和地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事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史铁生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苦难——双腿残疾,工作无着,母亲去世以及疾病缠身。
当然,这种接受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等待。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有这样地描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突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落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园子曾经辉煌热闹,如今荒芜寂寞,但生存其间的这些小生命却无意于外界的变化,依然各自顺应自己的天性,自得其乐地享受着生活,安详愉快地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上轻歌曼舞,翩翩滑行,世界依然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史铁生以上的描述中感知到他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所有的生命都有自身的价值和规律,无论生命把我们放到何处,无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应该活出自己一贯的风采,选择自己应有的生活方式生活。
史铁生是一位智者,他遇到问题善于观察,也善于思考。在双腿残疾的日子里,他观察过小生命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他也时时领略到园中景象:如寂寞的落日光辉却把坎坷照得灿烂;落寞的时刻,雨燕却来高歌;无情的冬雪掩盖了一切却掩盖不住孩子的脚印——生命的活力;苍黑的古柏,如生活的洪流不因你的喜忧、不因你的存在与否而改变;满园中的味道也是既熨帖又微苦的。这是史铁生欣赏到的景象,同时也是他观察园中的自然景物思索后而得来的结果。生活不可能总是阳光灿烂,苍凉、落寞、无情、苦涩也时时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接受,并且是以一贯的生命活力去主动接受。这样,生活的洪流才会一如既往地滚滚而去。
史铁生眼中、笔下的园中景象是如此,人类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与地坛》中记述了这样一位姑娘:她美若天仙,然而她却是个弱智。还有一位长跑家,他长年累月地练习长跑,风雨无阻,然而现实生活却时时与他作对,第一年他跑了第十五名,前十名的照片挂在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橱窗里却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史铁生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痛苦的思索后认清了这一事实。活着就要面对这诸多的不如意,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活着,就应该主动的接受这些,主动的顺从它们。
对于人生命运,史铁生认为,命运是无法抗拒也无须抗拒,身处其间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除了领受和享受之外,“休论公道”。在生死问题上如此,在生与死之间我们可以选择的人生路上依然如此。如果说得更为明白一点,即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看似颓废,实则平和。在这种平和的认知中,史铁生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磨难,从而走向了成功。
刘巧芳,女,河北沧州师专泊头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