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尝试

2009-04-23 02:31袁宝鑫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名句韩愈诗意

诗歌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和乏味的分析,则会使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在诗歌教学中大胆尝试创新,使诗歌教学生动化,才能让诗歌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一、诵读

诗歌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诵要水到渠成。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二、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理解诗意义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风景再造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那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 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有些诗歌没有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3、旁征博引妙开拓。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 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 韩愈还没死,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

三、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在这里有两方面含义: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三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读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

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如曹操的《观沧海》,其中的四言写景句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类,每句均由一个名词加上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若引导学生用这个方法描绘月夜之景,则可以积累以下一系列短语:月光如泻,月华如水、月色迷离……

近年来的考试,仿写成了常见的题型,其例句往往诗意浓郁,这也表明了仿写诗句练习的必要性。仿写,犹如飞机的滑翔,它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经过程,有用有效,何乐而不为?

袁宝鑫,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喜欢
名句韩愈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永恒
冬日浪漫
《中庸》名句节选
中华名句
高考英语名句展播及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