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亮
一个好的教学结尾,一方面能起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另一方面,能让课堂的影响延伸到课外,让课堂发挥出更大的效率。那么,怎样结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卒章显要法。卒章显要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用这种方法结尾,如果设计得生动、有趣,也能取得极佳的效果。如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高中第一册),我们就可以这样结尾:本文感情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为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未来而作结。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美好的梦想与不屈的精神。其实,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或瑰丽多姿,或平淡如水,但那都如春风吹开坚冰,蕴含无穷的希望。所以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去实现,去拼搏。
2、感情召唤法。一方面可以运用激情的语言对主题、人物,加以引申性的总结,创造一种带有诗意的意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一方面可以运用音乐、图片,给学生视听上的心灵撞击。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二课时,体会母爱部分,在引导学生体会完文章中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后,可以以这样的语言结尾:同学们,曾有古诗“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可她们却别无所求,也许简简单单的一句“母亲,您辛苦了”,会让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之流泪,所以我们更应去读懂母亲,理解母爱。这些语言会触动每个学子的心,我看到好多同学都默默的流泪。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打动人心,能叩击学生心灵的乐曲和图片也有此效果。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响起,一幅幅表现母爱的图片缓缓闪现,学生无言,只剩下满教室的啜泣。
3、对照比较法。在一篇或一个单元课堂教学结束时,从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律,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学完外国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可与舒婷诗《致橡树》作比较进行收尾。这两篇同是写爱情的诗歌,反映相同的主题。《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男人始终是时代的挑战者,而女性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致橡树》则塑造了两棵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双方应是平等的。这样的比较收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4、设疑想象法。在一堂课收尾时,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寻。教授郑愁予《错误》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思考:一个错误,引出了一首美丽凄婉的小诗,临窗而立躲在窗帷后的女子,骑马打江南走过的过客,思妇等待之漫长,过客之匆匆,那大家想想,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个美丽的错误?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也可以激起学生阅读这类诗词的兴趣。
5、仿写法。仿写句子是高考题型的一种,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习题讲解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根据文章类型的不同。以仿写形式收尾,这样不仅锻炼学生做题的能力,也可使课堂内容得以延伸。
如教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学完主题内容后,利用剩余时间让学生以《我愿意是》为题去仿写,可写出全诗,也可是几句,然后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读他的作品,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久坐而显得困乏,而是让课堂教学在结尾部分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6、续写法。有些课文的结局设置的很巧妙,不明确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到底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教完这类课文后,如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就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莫泊桑《项链》(高中第四册),小说结尾时,弗莱斯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那一挂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听了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寥寥数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进入了“愤”、“悱”的状态。这样不仅使这节课有了精彩的结尾,更延伸了课堂内容。
只有让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和一个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就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
唐亮,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