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它,包括人。当你目中无它时,它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提醒你它的存在。”(东方笑 《不可忽略的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鲁迅。众所周知,鲁迅生前身后,对其攻讦、谩骂、侮辱、亵渎、曲解、批判的人从来就不绝于途;而尊崇、敬重、挚爱鲁迅,为之路见不平,执笔相护者也生生不息。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鲁迅研究史,就是一部污蔑、攻击与辩护、反击的交锋史。正是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论谈,时刻提醒着我们“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客观历史存在,也是一个说不尽的文化存在。”
关于鲁迅其文其人的当代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世界总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心情和遭遇不一样而已;历史中的鲁迅也总是一样的,只是时代和各人的解读不同罢了。何况,生命本身的意义不仅包括我们得到的所有的答案,而且还有包括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
妙语连珠的钱钟书曾作了一个比喻,非常具有浓郁的现代阐释学意味和后现代色彩。他笑言:“吃鸡蛋何必见母鸡呢?”然而,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而言,真正的经典之作往往不仅仅依仗文本本身,还依仗时代风云,也依仗作者的生命风度。比如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很难做“作者已死”的设想,虽然他确实已入土化尘。
因此,我个人认为“读懂鲁迅”不仅意味着读懂其文,更重要的是读懂其人。只有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阅历、学识修养、个人气质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毕竟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与思考习惯总是特殊的。那么,“如何读懂鲁迅呢?”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对“读懂鲁迅”这学习方向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用精力去做。所以,我想,首先应该“培养兴趣”。如果喜欢鲁迅其人或文或两者都喜欢甚好。只需增强兴趣就可;如果对鲁迅淡然漠视或敬而畏之以远,那就试着从点滴开始。学习是一个长远的、细致的过程;读懂鲁迅却是一个可以从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以我这段时间以来对鲁迅的学习来看,年轻如我们,读懂鲁迅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鲁迅文本主题的深邃曲折,语言的含蓄晦涩,是我们理解鲁迅的有形障碍(这一点学术界、教育界都有提过);其二是时间的阻隔,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文化水平的阅读理解显然会出现各种分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让我们很难理解同时代某些人的行为举止和信仰追求,更何况像鲁迅这样一些与我们不同时代不同阅历生活不同个性修养不同学识水平的历史人物。
大二以前,我并不是很喜欢鲁迅,更没有打算读懂鲁迅。或许“鲁迅本人也不希望我们读懂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之所以为人,其高级恰体现于‘神秘的特质,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解释清楚的,有很多东西是不必百思然后得其解的。”让我下定决心读懂鲁迅,是因为张晋业老师对鲁迅的讲解及身边的朋友们各抒己见的激烈。所以培养对鲁迅的喜爱之情对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喜欢上研读鲁迅源于两本书《“狗”眼看鲁迅》(旁向东 著)和《鲁迅怎样读书写作》(王湘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喜欢的原因并不是这两本书写得多么好。相反,这两本书出版是相对有点粗糙、拙色的,尤其是后者浅显如幼儿读物,语言颇近日常话语风格,绝不难于童话读物。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用“人话”鲁迅的观点来思考,辨证式的追问‘鲁迅其人其文果真如此,莫非圣贤?这样的反复与质疑不断,使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或许,读书最大的乐趣不在于理解书上的文句的表层意思,而是经过自己思想所得到的体会,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正如叔本华说的“我们读着的时候,别人却替我们想”,借着我们的脑袋,驰骋着别人曾思考过的东西或质疑的之乎所以然。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己思考、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兴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并最终被淡忘。实际上,我们读鲁迅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文本资料,因而思考对于“还原鲁迅的本来历史”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提倡读史,重视对野史、杂说所提供的史料研究的阅读,特别包括批判性的书刊及文史资料。
其次,制定读书目录表,确定求知方向。关于鲁迅其文的研究很多,有从散文集,有从小说集,有从诗集,还有从杂文集的。有从哲学角度,有从生命意识角度,有从历史角度,有从艺术手法角度,有从文本角度,有从儒家思想角度,还有从《周易》角度的。有研读其思想的,也有研读其意象的,还有研究其词句的,更有研读其价值的。总而言之,鲁迅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医学到文学再到人学,从创作个性到文学风格再到时代意义,浩瀚书海,纭纭众品,想要择其一而读担心片面,不能全面了解,而要全面阅读,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精品极少垃圾甚多,新颖独特切合真实的就更少了。更何况关于鲁迅其人的研究也很多,正反面、推崇批评的比比皆是。所以,制定计划明确书目及求知方向,从某一侧面或角度展开,发散性思考及研读精品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所谓的经典是历经岁月筛选并沉淀下来的,但精品则不然,近期内发表的见解看法很多,有精辟也有一般的。选择阅读的过程很艰涩。最快捷的方式,是读老师和他人介绍的推荐的,还可上中国期刊网查核心期刊中较被认可及有一定学术地位被引为参考文献频繁年代较近的一些文籍。从这些入手,再看其他的。
第三点是了解鲁迅,由浅入深。根据自己的阅读,总结出一个步骤:先读鲁迅的生平背景,为人处世之类书,再读其作品集,特别是代表作,再就是评论集,最后是研究集。这些作品,文字资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也包括批判性的、质疑的,鲁迅本人自写的、他人评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阅读步骤可以是灵活的,关键是要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然而,作为学生,我们毕竟不是研究者各种客观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比如时间的限制、空间的距离,学识水平的浅薄、现有资料的缺乏……因此读懂鲁迅对我们来说,过程是艰巨的,甚至有点不现实。有时,我也在反思,我们不是研究者,这么广泛这么全面这么有难度的学习是否有必要。何况张老师只是让我们交一篇读鲁迅作品的阅读心得而已。关于这一点,我也没有思考彻底,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收获”。
学习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你曾阅读过一本书,当你置身于人群和事物的混乱之中,有时会莫名其妙的想起那本书的内容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于恍然大悟,尽管是无意地、不假思索地翻阅,那本书也在你的心灵中发挥着作用。潜移默化中甚至于你的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受到它的制约,并按照它的要求而改变。
最后,整理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然后动手写一篇“谈鲁迅”,用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辩证地组织文字。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前三步只为这一步的实现。前三步是积累、聚集别人的观点见识,最后一步是知识的内化及升华,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东西。前面,听说了很多同学的讨论,很不错。有些看法明显是“它山之石”,有些看法是“自己的玉”却稍显稚嫩,有些类似于很多人的已经发表过的,不那么新不那么深刻。完全照搬他人的观点是毫无意义的,而百思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却发现前人已先一步发表,意义也不大,如果能在了解最新的、前沿的、有价值、被认可或否定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学习的最高要求,亦是最有意义的。实在没什么新见解,也可以对已有观点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及现实进行诠释。
总而言之,读懂鲁迅有一定的难度,可阅读的文字资料很多,择其精品而读非常重要,注重个人思考善于辨证地质疑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关于鲁迅的研究各阶层各领域各地区各人各时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会“沉下心阅读,跳出来思考,”,不能盲从。有人说,鲁迅只是一个被打下政治烙印的文人,比他优秀的人多了是,看看台湾,看看香港,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就知道鲁迅只是被“神化”的偶像,其实质上没有那么好,不值一研。对此,我不敢苟同。虽然我也喜欢研读具有反面性质、批判性的、质疑的文学观点,也喜欢读非国人角度的研究及见解。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有其历史的客观意义,至于被打上政治烙印,有其偶然与必然性。换个角度想,能被打上烙印,必有其特殊意义,这一点值得思考。鲁迅毕竟是中国人,何况国人的见解不见得拙于外国人,相反国人的时代背景社会阅历学时文化环境对鲁迅的理解更贴近更为深刻一些。
如何读懂鲁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术问题,仅这一点,就值得每个人深思,特别是21世纪的新生代和大学校园中的你我他。
卢秀敏,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