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此时,为迷惘、恐慌的现代人找寻精神出路成为思想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对待“死亡”,作为最关键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厄内斯特·海明威作为20世纪著名作家,他在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内容和创作原则的同时,成功塑造了“硬汉人物”,创造了“硬汉精神”。他通过塑造一系列孤独迷惘而又坚强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并试图为之寻找出路。面对“失败”和“死亡”做何选择,成为海明威作品关注的重点。他笔下的人物除了具有其早期作品中着力表现的迷惘、孤独心境外,更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坚韧无比的毅力以及“向死而生”的勇气,表现了“硬汉们”独特的生命体认,展现出丰富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我们透过一个个健壮无畏的“硬汉形象”,感悟到其中蕴含的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和思索。
海明威在作品中常将人物放在决定命运的生死场中,突现“生”与“死”的矛盾,让人物经历真正的生死考验。如将老渔人放在茫茫大海中,与整个自然界作斗争,将乔丹置于战场中,随时会死亡,让斗牛士与牛搏斗,让猎人与禽兽对峙,所有的人都如此地接近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比“收获”更重要,积极地把握现在,实现生存的价值,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是“硬汉”独特的生命体认,也是海明威本人的态度。尽管他的这种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但仍不失为一种进取精神的表现。笔者认为,“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成功的创造,而“硬汉”之“硬”恰恰表现在他们从容坚定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挑战死亡的生命观,他们对于生命的独特体认,对于我们深刻剖析和认识海明威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人生的真实
美国评论家贝茨曾经说过:“实际上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死亡。”[1]事实上死亡虽不能说是海明威所表现的唯一主题,但的确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死亡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归宿,是无可逃避的结局,海明威深知这一点。他始终把“真实”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敢于关注死亡,直面死亡,勇敢地超越死亡。
海明威非常爱看斗牛,专门写了一部描述斗牛的作品《午后之死》,以表达他对斗牛的喜爱。在人和牛之间,必然有一个会被伤害,甚至被杀死。有人藉此指责海明威有嗜杀倾向,对此,海明威有自己的理解。作为经历过战场厮杀的老士兵,他已目睹过无数瞬间的死亡,对死亡他有着深切的认识和理解,早已不需要通过斗牛感受残酷。但在战争的硝烟退去之后,斗牛场是“能了解到生与死的唯一场所”;在直面死亡的时候,他从中感到的是生之美好,这远比虚伪的慈善家们所做得更有意义。
在自己的创作中,海明威自始至终未离开过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探讨。总体看来,海明威早期对“迷惘的一代”的塑造中,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矛盾的、暖昧的;而到了“硬汉”创作时期,海明威对待“死神”有了更明确的态度。恐惧消退了,他笔下的死神,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青面獠牙的阎王爷,而成为一种平凡的、甚至亲切的形象,游荡于人的周围,它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随时会来到身旁。反抗法西斯的勇士罗伯特·乔丹,勇敢承担厄运的托马斯·赫德森、执著的斗牛士曼努亚……他们都在“死到临头”时,在潜意识中慢慢接受死亡,细细品味、感受死亡。乔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认为“死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心中没有死的图景,也没有对死的惧怕。但是活在世上,就象山坡上一片麦浪在风中荡漾。活在世上,就象一只苍鹰在天空中飞翔。”[2]在“硬汉”的意识中,只有勇敢地面对死亡,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对它的恐惧。对生活的向往、憧憬与留恋成了他死前最深刻的遗憾。
以对生命的留恋取代了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海明威认为:“死有一种美,一种宁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3]这时,死亡更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并进而成为人生的压力和动力,使人更加珍惜热
爱生命。
二、直面死亡
事实上,海明威本人对死亡也有具体深刻的切身体会。很多次,他距死神仅一步之遥。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就自愿作为一名红十字会成员赴意大利前线参战,并且不久后成为在意大利受伤的第一个外国人,因此获得意大利政府颁发的“战斗英雄银质勋章”。但这枚勋章实在来之不易。据说海明威全身有大大小小227处弹伤。那时,海明威才19岁。此后他受到的伤不计其数:出车祸头部撞伤;飞机失事导致严重脑震荡和全身擦伤;打猎时将脚扭伤……曾患过皮肤癌、丹毒、炭疽病、肺炎……仅在1954年的飞机失事事件中,他就多处受伤……他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海明威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没有因诸多的意外死去,却因为这些病痛受到了长期的痛苦折磨。尤其是头部的伤痛折磨着他的神经,使他无法安心创作,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最难以忍受的事。他的性格因此变得暴躁、多疑、神经质,以至神经崩溃,最终,他不堪其苦,于1961年7月2日,用自己心爱的猎枪结束了生命。
“生命是头号价值,有了生命才有了其它一切。”[4]那么海明威为什么会放弃生命中的“头号价值”呢?作为作家,他的任务是创作,但伤痛的折磨令他无法工作;作为生活中的“硬汉”,他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虚弱的身体,使他连平常人都不如。海明威是个极要强的人,不愿显露虚弱,不愿受人怜悯,更不愿受死神的摆布,宁愿自己结束自己。连死都要自己选择的海明威,终于走完了一个“硬汉”的一生。
自杀,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搏!
三、尊严重于生命
存在主义者波伏娃曾在其作品《人都是要死的》中,设想了“永生之人”的命运。
她塑造了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福斯卡。福斯卡己活了600多年。600多年前,他得到了一个老乞丐祖传的长生药。最初他为此感到庆幸,并在很长的时间内雄心勃勃地征战讨伐,以求得永久的霸业。时间一年年过去,和他同时代的人相继死去。慢慢地,世上再没有他所熟悉的人,他成为“人类的弃儿”。同时,因为他不会死,他所做的事都变得毫无价值。他成了无意义的存在,他想自杀,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达不到目的。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最严厉的天罚。
波伏娃是想告诉人们:死亡固然可悲,但同时,也正是“必死的命运才使生命变得更加珍贵,人的高贵就在于承受生活,承受命运。”[5]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努力与松懈、崇高与卑微、奋斗与堕落的区别何在?对此,“硬汉们”毫不犹豫地给予回答:“我活着是为了活着!”生命本身就是存在的理由。在生命的路途中,积极的把握存在,实现生存的价值,远比消极等待或逃避更有意义。
海明威成功塑造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最为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在与大马林鱼僵持的两天两夜中,他随时可以选择放弃,毕竟对他来说,这条鱼实在太大了,相比之下,胜利的可能性太小了,且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可能,但他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时,他的斗争已不为任何现实目的,因为此时马林鱼已只剩下骨架了。
生命是可贵的,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但世上总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可贵。
在“硬汉”眼中,人类的尊严与生存的价值是比生命更可贵的。他们坦然接受死亡,并希望以“死亡”为终点进行整个人生的内省,使之成为生存的压力和动力,督促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意义和价值。
就像《老人与海》中所表现的。尽管大海在给予之后,旋即又尽数剥夺。看上去,桑提亚哥仍毫无所得,但他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在打鱼的过程中他证实了自己,维护了人类生存的尊严。这一点,与传统东方道德所推崇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同,他笔下的“硬汉”都注定是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的道德伦理观中,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英雄”,都做了他们该做的。
“硬汉们”的行动是一种反抗,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反抗,目的只有一个,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做人的尊严!
从这个角度上说,“硬汉”是面对死亡的必然结局而奋勇抗争的英雄,“硬汉精神”的实质就是“向死而生”,把握存在,以个人的力量,反抗命运,求得尊严。
参考文献:
[1]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海明威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55.
[2]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程中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375.
[3]转引自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1):34.
[4][5]转引自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63,111.
袁也晴,教师,现居广东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