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楠 范祥涛
《京华烟云》是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是部描写几个大家庭在时代大变迁下动荡命运的历史性作品,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也是一部风俗小说。作者在该书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色,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林东宣 1998:26)另外,该书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以及部分儒家思想,所以又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
一、翻译的目的论以及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
1、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林语堂的写作目的
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范祥涛等2002:26)林语堂著写《京华烟云》也是有其不同的层次目的。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2、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就翻译的方法,施莱儿马赫曾提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接近原作者;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Robinson 2002: 229)勒弗维尔认为,“他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偏离本族价值观,记录异域语言文化的差异,将读者送到异域文化氛围内。他所说的第二中方法指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Lefevere 1977: 74)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王东风 2002: 25-26)
二、《京华烟云》中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
《京华烟云》虽是用英文描绘中国社会以及文化的小说,其写作过程其实是一种创作性的汉译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林语堂较多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即使用特有的表达方式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西方读者,使读者领略到一种异域风情。
1、物质文化:特有的器物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景
对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以及建筑,林语堂采用了详细描述的方式,把事物的状态性质呈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Now, the grandmother had brought from Shantung some countrystyle tsung tse. 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ham and pork or black sugar and bean flower, an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steamed.( p188) “tsung tse”是中国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食物,在创作翻译过程中,林语堂首先将粽子这种中国特有的食物音译为“tsung tse”,进而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制度文化
a.传统的姓名、称谓以及制度
旧中国人们相互之间会有约定俗成的称谓。林语堂在翻译这类称谓时分别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称谓他直接用汉语拼音,如奶奶(Nainai)等。另有些称谓则采用音译,必要时加注。作为一种异化策略,这种音译法“给英语读者一种新鲜感,不但使他们明白了意思,还能读出这些词语在原文里的声音,感觉很直接。”(高巍等 2001:46)。如例:The literary degrees of chuangyuan, pangyen, tanhua,hanlin, chinshin were,of course,long gone.A cabinet minister was no longer called langchung...(p418)
b.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文化名词
在翻译中国特殊文化风俗时,林语堂给每个独特的风俗文化术语注上字面意义,再附加上详细的描写,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了东方习俗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的异域风情。如例: She had to “serve tea” to all her new relatives in the Tseng home as formal introduction to the family...(p379-380)
c.民间俗语和格言
民间的俗语和俚语代表这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在翻译此类语言的时候,林语堂也同样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既带有异域风情,又符合西方的阅读审美观,同时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如例:As the saying goes, when the big tree falls, the monkeys disperse.(树倒猢狲散)(p394)
3、精神文化
《京华烟云》每部分开头都有一段摘自庄子著作的引语。林语堂在翻译这些蕴涵丰富,比较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时主要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套用英语常用的句型,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保留了原文哲学深度,给读者传达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如例: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 What we love is the mystery of life. What we hate is corruption in death.But the corruptible in its turn becomes mysterious life, and this mysterious life once more becomes corruptible.(p645)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气,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三、异化翻译策略的不足
异化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象,又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等。然而,提倡异化翻译策略的韦努蒂也承认这种策略过于偏激(partial),异化翻译强调异域文本的差异,在它努力保留异域语言特色的同时,也一定损害了目标语言的某些特色,这是因为它在用一种边缘话语进行翻译的时候,过多偏离本族规范。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很好地意识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这方面可以说提供了杰出的翻译范例。他巧妙地、有选择地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使译文语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有效地避免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的误解。
综上所述,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在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创作中作者比较偏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说通过巧妙的运用异化翻译策略,作者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 [M] Assen: Van Gorcum, 1977.
2、Robinson, Douglas.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
3、林东宣.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J]泉州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1): 26-31.
4、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6、林语堂.林语堂作品集.[C]北京: 南海出版公司,2005.
7、范祥涛.翻译层次性目的的多维描写.[J]外语教学,2003(2):44-47.
8、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9、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秦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师。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