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节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展现了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情怀。
一、薄薄的凄凉、丝丝的哀怨
课文开头写道:“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生长在湘西这片纯净的山水间,自然的动与静,仿佛都与她生命中的纯真和成熟,与她内心的安静和萌动相谐。那桃花色的薄云,不也像翠翠萌动的内心流出的丝丝情愫吗?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不正是内心骚动不安爱情的萌动吗?爱情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她;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她。这就是孤独感,萌动的爱情无人知,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二、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翠翠无来由地哭,正是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无从诉说,心事无人知的体现。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其实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这把虎耳草是种象征。这个梦,是“少女思春”、“青春萌动”的最好注释,但是翠翠毕竟生活得太封闭了,缺少母爱的翠翠,从小孤独一人跟着爷爷生活,性格已变得内向、腼腆,加之我们这个国度一直以来的对于“性”,对于“爱情”的种种不正确观念诸如性神秘、性肮脏、性可耻等等所形成的氛围,使得翠翠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那么含蓄、羞涩,而爷爷在一边又“弯弯曲曲”地讲,自闭的翠翠便错过了钟意的傩送,甚至连爱自己的大佬也错过了。
历经沧桑的爷爷其实懂得自己的孙女。于是旁敲侧击地讲起了翠翠母亲的故事。这段凄婉的爱情给了翠翠一些提醒。但翠翠本能地神往倾心的还是“可怜母亲性格的一些强硬处”。情窦初开的少女听了爷爷讲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使她朦胧的感觉找到了答案,使自己莫名其妙的烦恼逐渐清晰和明确,都源于自己与邂逅的傩送产生了爱情,只不过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对方对自己的情意如何?翠翠又无从知道,所以她的内心由烦恼、痛苦、寂寞又多上了一层不安、烦乱与忐忑,直到后来爷爷给翠翠讲了夜晚听歌的过程及爷爷给翠翠唱了傩送唱过的歌后,翠翠从歌词里明白了傩送对自己的情意,如自己爱他一样。文章到最后才写到翠翠又梦到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翠翠的梦正是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是萌动的爱情有了明确目标而流露出的喜悦。
总之,作者描写人物心理是细腻的,尤其是对芳年十五、青春萌动、纯真聪慧的纯美少女翠翠的爱情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她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她对爱情的期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
潘大胜,贵州省天柱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