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时,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问题其实不难,可你却经常被题目给出的条件“忽悠”,最终得出了错误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几道题——
情境忽悠法
一架绳梯悬挂在轮船舷侧,有1丈露在海面上,潮水上涨时速为6寸,问多长时间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
【解析】有人坚持认为5小时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当他们被告知“水涨船高”这一因素时,才恍然大悟。
他们为什么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呢?这是因为“多长时间后绳梯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这句话,往往使被试者不去考虑绳梯会不会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而是考虑何时只有7尺露在海面上。问题中的那些数字会引导被试者去计算,而且故意有丈、有尺、有寸,这样就给被试者一种印象,似乎要设法把丈化为尺,把尺化为寸。于是“计算”这种心理倾向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全神贯注,以致忽略了问题情境中隐蔽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水涨船高”这一情境变化的因素。该事实表明,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注意隐蔽的情境变化的因素。
暗示忽悠法
抽屉里有黑白尼龙袜子各7只,假如你在黑暗中取袜子,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解析】这本来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回答这一问题的被试者居然都说,至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当被告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只时,他们还一时想不通。
为什么多数人错误地回答为“8只”呢?用被试者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当我们想到要取‘1双时,就一定是各拿1只,既然是各拿1只,因此就要超过7只”。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与“不同”。取1双颜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1双颜色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可见凡回答为“8只”的,往往是由于存在着“颜色不同”这种心理倾向。那么,既然题目明明要求取“颜色相同”的,而被试者为什么偏偏会产生“颜色不同”这种心理倾向呢?这就是题目暗示影响的结果。题目中“黑白”表明了“颜色不同”;“各7只”也暗示要取“颜色不同”的袜子,因为“各7只”对取“颜色相同”的袜子没有实际意义。取颜色相同的袜子,不论是各5只、7只、10只……都无所谓,都是至少要拿出3只,只有取“颜色不同”的袜子时“各7只”才有实际意义。此外,由于“黑白”“各7只”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取1双即各拿1只(即颜色不同)”的心理倾向。受暗示影响最大的是“各7只”,如果把“各7只”改成“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那么就能很快地回答出至少要拿3只。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有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有消极作用。以上讲的情况就是其消极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随时警惕命题中暗示的消极影响。
假言忽悠法
“2加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注意,这里的2、3、5都是一般的数。请你从逻辑角度回答。
【解析】答案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我们已经知道,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中,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所以,当前件真(存在)、后件假(不存在)的时候,该判断必然是一个假的判断。但是,当其前件是假的时候,后件无论是真或假,该判断都可能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当其前件真的时候,后件必真;当其前件假的时候,后件可真可假。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是假的时候,就必然要求其前件为假。这个命题,实际上是问在什么条件下,2加3不等于5。而“2加3不等于5”已知是一个假判断,为了使以这个题目为后件所构成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一个真判断,那就必然要求其前件也是一个假判断。所以,要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只要提出一个相应的假判断作为前件,而把“2加3不等于5”作为后件,从而结合成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可以了。
因此,答案不仅可以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也可以把“1加1不等于2”换成“2加2等于5”、“2加3等于0”、“3加3不等于6”等。
(《思维风暴——452道思维名题及其解答》,邱章乐编著,东方出版社,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