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

2009-04-22 04:54曹海滑苟颖萍朱晶松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曹海滑 苟颖萍 朱晶松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建设的重要性、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理论 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它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而相继产生的,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上的集中反应。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城乡关系问题,马克思曾经在《哲学的贫困》中写到:“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由此可见城乡关系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其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一)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

城乡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之间的对立早在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就已经产生,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存在城乡对立,相比较于城市,乡村一直处于恶劣的发展处境之中,“农业服从于工业,乡村服从于城市”。一切发展都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由于城乡对立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马克思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向城乡融合,因此它是可以被消灭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私有制的弊端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也就随之消失,城乡对立才能被彻底消灭。

(二)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结果”。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有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才有可能实现。

(三)生产力的发展对消除城乡对立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鼓励走工农业结合、乡村城市化的道路,同时还注重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要“使人口尽量可能平均分布于全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把“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允许大工业按照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使得工农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缩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

(四)科学技术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整个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的广泛推广,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城乡之间相互封闭与相互隔绝的状态得以缓和,大大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的状况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从重视城市更多地转向关注农村。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虽然出现转机,但粮食的年度产出和需求仍然有缺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见缩小,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和社会事业落后的矛盾还很突出。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艰巨”。因此,我国的城乡关系需要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理论仍然对今天的城乡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今城乡发展的实践。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重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性。城乡经济发展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时期,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是不能随意地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单方面地发展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二者之间只有相互联系、依赖、补充和促进,彼此之间才能互惠互利,协调发展。

我国现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把城市和农村隔阂起来,城市与农村居民享受不同等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乡的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平等地对待城市与农村居民,给予同等机会,加强城乡合作,不能只侧重于一方,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正像现代工业实际上消灭了一切差异一样,现代社会也必须消灭城乡之间在法律和政治上的一切壁障。在这个社会中还存在着阶级,可是已不再有等级了”。

党中央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是在农村。因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有效地推进城乡关系的发展,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样统筹城乡发展才会具有实践意义,我国城乡关系才会真正趋向协调。

参考文献:

1.翟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