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泳
摘要: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世界各国实践表明,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时呈现正相关,有时呈现负相关。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到底如何,目前应如何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这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增长人均GDP
一、国外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实践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制度设计和水平也各不相同,表现在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结果方面也不相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实行全面的高福利制度,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社会保障制度也陷入了困境,这一切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保障在很多方面阻碍了经济增长。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遍实行了“高增长、低福利”的发展战略。他们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采取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如果忽视和有意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同样也会导致社会经济不平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得东亚经济奇迹的神话破灭,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职业,依靠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根本不能维持生计。
显然,过高的和过低的社会保障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动态过程,社会保障也必须随着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消除弊端及其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二、我国经济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增长呈现出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
(一)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24亿元(人民币),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1991年又上升到2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2007年GDP总量为543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
(二)人均GDP逐步提高
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我国人均GDP也逐步提高。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460元,到1987年突破1000元,1992年突破2000元,1996年突破5000元,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8934元,是1980年的40多倍。
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社会保障总支出应是这四部分的总和,他们又可分为许多具体的分项目。本文所用数据即是从这些项目出发,将各项目的支出全部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
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十年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恢复、发展和改革过程以后,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原来以单位为主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覆盖范围一时难以扩大,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1991年为5.36%,1996年下降为4.19%,此后缓慢回升。1998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一方面我国加快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步伐,社会保障覆盖面范围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国内不少经济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根据经验数据得出二者存在着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通过建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人均GDP)两个变量的线形模型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Yi=α+βXi+μi
其中,X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Y代表经济增长率;μ代表其他随机变量。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调整和挫折期,其数据不代表一般性,所以本文采用1980-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利用EXCEL中的函数,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为0.761,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增加,可以促使我国人均GDP增长,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障资金短缺、保障程度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艰巨任务。因此,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逐步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才可能实现“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能够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压缩行政经费和减少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的适当比例用于社会保障,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增长。
(三)拓展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
要想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除了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以下几条渠道筹集更多的社会保障资金:一是从国有资产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社会保障基金:二是上市公司减持部分股份:三是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以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要管理好社会保障基金,首先要明晰社保基金的产权。社保基金是由千百万名投保人汇集的公共基金,应由广大投保者公众所有,而非国家所有(或政府所有)。在明确了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要按照“政资分开”的原则,把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经营相“分离”,政府部门只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染指基金经营,保持社保基金经营与管理的独立性,彻底清除社保基金弊案萌发的土壤。此外,我们还要在全社会普遍进行社会保障知识教育,大力宣传举报制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运营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打击骗保行为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机构和群众的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