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媛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高职院校,同时也带来了家庭背景各异的高职院校贫困生。为了使背负学业和经济双重压力的高职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必须高度重视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论述了将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的意义和措施。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职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高职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在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据教育部财务司的调查统计,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15%[1]。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已占到在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家庭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和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高职贫困生的比例也日益增多,高职贫困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将党的十七大的精神落到实处,使高职贫困生全面发展,应将其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的视野中。
一、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的意义
1、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增多,他们在学校里又面临着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贫困生能否克服压力,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到位尤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处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以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这样既能使他们成才,又能实现他们家人的期望,从而有利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又不同于本科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为生产、管理、建设等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我国正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人的发展中居第一位,它决定或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服务方向。高职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挑战,能否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这都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中面临着学业和经济压力的贫困生,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信任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将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中。
3、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是体现受教育权的平等性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职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都是通过考试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他们与其他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因为,第一,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看,教育并非私人之事,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家庭投资”。我国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说明教育不仅是改变家庭和个人境遇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公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手段。第二,从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角度看,教育是人权、民主、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基本支柱。《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平等权和发展权是不容侵犯的。当然,从人权意义上看,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尽管不是完全平等的,但它要求在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接受高等教育权的平等,而不应考虑分数以外的其他因素。这是高等教育平等权的实质,也正是我国政府承诺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的原因所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我国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摆脱贫困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教育水平,这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共识。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将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之中。
二、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文关怀视野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高职贫困大学生为本,注重高职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高职贫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当代高职贫困生的特点和现实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有效解决高职贫困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政府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着力完善贫困生助学政策、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制定、落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3]
高职院校要理解、尊重和服务贫困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贫困生的情况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尊严。为学生服务和帮困的时候,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动员广大学生发扬互助友爱精神,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来转变贫困生的错误认知,使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是缺点,现在贫困并不代表将来贫困,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甘于贫困,自己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在逆境中磨砺性格、锻炼意志,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2、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4]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贫困,高职贫困生心灵的封闭和孤独更让人们担心。学校必须根据特困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弥补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提高自身承受挫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外,随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增多,高职院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是贫困生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困难。同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使他们能走出心灵的泥泞地,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人才。
3、加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对于贫困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一方面要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潜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尽可能缩短其在校学习时间,实行完全学分制,因为完成专业要求学分可提前毕业;另一方面允许高职贫困生在保证成绩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边学习边勤工俭学完成学业。这样不仅能大量节省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经费,而且也可以提高高职生的素质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4、提高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素质。
高职生的成长,除了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外,更多地受学校的影响。在学校里,高职贫困生除了和同学打交道,更多地要和老师交往,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所有教职员工都有责任,高职院校应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教育形成合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品德修养。高职贫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心理更敏感、脆弱、封闭,教育者与贫困生交往时,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用真诚去取得信任,用友爱去取得情感上的沟通[5],从而达到思想上一致,提高教育效果。要达到上述目的,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会对学生形成好的印象。
5、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职贫困生问题。
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高职贫困生问题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高职贫困生的问题,使他们顺利成才,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在政府和学校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以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高职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高职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资助贫困生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3]鲍东明.关注与期待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3—03—19.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01—11.
[4]刘万永.救助高校贫困生仅仅靠给钱是不够的[N].中国青年报,2004-03-01.
[5]陈成文、徐志远、严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8.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