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盈
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起两落的发展史
《泰晤士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不过其发展的道路非常曲折,其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三次发展的高峰和两次低潮。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这张报纸最初的名称为《每日环球记录报》。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泰晤士报》。由于态度公正、消息翔实,特别是对欧洲发生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报道使该报声名大振,很快成为英国报纸中的翘楚。1812年,沃尔特二世正式上任,他一面坚持自由、公正的独立办报政策,一面重用优秀的报业人才,由于报道、经营和技术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到19世纪中期,《泰晤士报》开始走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该报发行量高达5万份,是当时所有报纸中最高的。借助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该报在当时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接受采访时说:“《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当时的英国著名首相迪斯雷利也说,英国在各国的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王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不过随着19世纪下半期廉价报纸的迅速崛起,《泰晤士报》愈来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长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
1908年,《泰晤士报》被当时英国最早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买下,开始起死回生。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因为创办了《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等著名报纸,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在20世纪初期的国际事务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发行量也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1922年北岩勋爵去世,他的后代把《泰晤士报》卖给了阿斯特家族的约翰·雅各·阿斯特,《泰晤士报》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衰落。1966年阿斯特家族又因财政困难把该报转卖给了国际报业大王罗伊·汤姆森。但是汤姆森集团也没能挽救《泰晤士报》。1979年的一起劳工纠纷甚至使《泰晤士报》停刊近一年。最终在1981年汤姆森集团又将《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克。这之后,《泰晤士报》才又开始了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崛起的过程。
默多克对报纸的改造
默多克接手的是一个负债累累,危机四伏的《泰晤士报》。在收购该报后,新闻集团开始利用强大的资本力量,施展商业手段,在经营策略、编辑方针、人员管理等方面做了较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所谓的“沃坪革命”。默多克在1986年果断地将报社搬出了传统的舰队街,搬到了伦敦东部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的沃坪,并开始采用全新的电子技术和印刷设备生产报纸,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在默多克的示范带动下,各大报业主也纷纷仿效。历史学家们把英国报业在这一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称之为“沃坪革命”。
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价格战。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处于亏损状态。默多克便开始向自己的主要对手《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1993年9月,《泰晤士报》开始降价,把报纸价格从45便士降到30便士。到1995年1月,报纸最低时只卖到了5便士。尽管后来的价格又有所提升,不过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提高了。
新世纪以后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小报化”。2004年11月,《泰晤士报》开始改变传统,推出小开本版面,以吸引那些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的上班族。不过,《泰晤士报》不愿自称“小报”而愿意使用“紧凑”一词,该报主编汤姆森说:“虽然紧凑型的《泰晤士报》是小报格式,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小报有本质的区别,它是用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现大报的内容和价值。”
除了经营以外,新闻集团还开始了人员管理的改革。默多克曾多次更换报纸总编辑,特别是2002年任命了年仅41岁的汤姆森出任这份百年老报的总编辑,是《泰晤士报》217年以来的第一位非英国籍总编辑。在人员管理方面,该报求新求变,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本国其他报纸招聘记者、编辑的做法。
编辑方针的改变。为了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该报注意寻找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栏目设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彩色照片,总体风格进一步软化,对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另外,该报扩大了报道范围,在保持言论、头版头条独家新闻报道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周六版增加了休闲娱乐和各种服务类的内容。
通过上述改造,《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开始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到30万份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80万份,尽管世纪之交发行量有所回落,但是近几年一直保持在大约60万份左右,依然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现状和特点
作为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娱乐等等,并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泰晤士报》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二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另外周一、周二、周四、周五还出版不同主题的特刊。周一是运动特刊,周二是公共事务特刊,周四是招聘特刊,周五是房地产特刊。周六是《泰晤士报》一周中发行最多的,当天报纸的版面也最多,除了正常的新闻、评论和经济、体育板块外,还有投资、股票、旅游、健康、《眼睛》杂志(主要是家庭娱乐、电影和电视评论等)。总体而言《泰晤士报》依然是严肃类报纸,报道丰富而详尽。其读者群除了传统的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外,也在不断地向各个阶层扩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概括而言,《泰晤士报》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新闻报道,视野开阔,捍卫主流价值观,政治上相对保守
因为《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这个传统使它特别重视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新闻报道。目前该报在世界各地有30多个记者站。《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不过在收购了该报之后,有人指出《泰晤士报》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2)重视技术,紧跟传播技术的演变
《泰晤士报》重视新技术也是有传统的,它最早率先采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在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对新技术的追求依然如故,早在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用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早在1996年,该报就开始办网络版,目前,该报所雇佣的IT人员占了所有编辑记者人数的一半,网络版的点击量是报纸发行量的20倍,可以说该报的网络化也非常成功。
(3)重视经营,具有商业化运作的历史传统
该报是最早实行独立经营的英国媒体,在其前两次高峰时期,商业化运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早在1840年,该报的广告就达到了每天400条。默多克本人也是媒介产业化的高手,在收购《泰晤士报》后,该报的商业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的成功有利地支持了该报的舆论影响力。
问题与前景
目前的《泰晤士报》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峰,实际上这次和前两次的辉煌无法相提并论,在当前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一流的媒体必须有一流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在《泰晤士报》前两次崛起中,英国本身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现在的英国同过去已无法同日而语。
其次,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报业本身的发展也开始日益艰难。统计资料显示,英国的报业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575份/千人的高峰之后就开始逐年下降。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冲击下,有人开始用“传统报纸的黄昏”来形容报业的处境。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报纸的总发行量下降了20%以上。报业内部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英国共有10份全国性日报、10份全国性星期天报和1300多份地区性报纸,而英国的人口只有5800万,《泰晤士报》现任总编辑汤姆森曾感叹道:“英国特别是伦敦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报业市场,这种竞争是割喉的”。
最后,报纸本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尽管《泰晤士报》在不断地探索,但在传统的报道风格与商业化操作之间、在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之间、在历史上的报纸形象和“现代的、诙谐的、有趣的”新形象之间、在社会精英受众和普通及青年受众之间、在本地化和国际化之间寻找平衡也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泰晤士报》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早在1996年,该报就曾赞助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中国的奥秘”展览。2007年中国春节期间,该报还推出了为期十天的“中国周”活动,每天在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刊登两个汉字,并且还刊登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各种测验邀请读者参加,借此吸引读者对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兴趣。2008年,《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报道量进一步上升。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张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