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杰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看似平年例会,却因2009年的不平凡而承载着特殊的意义。从国内来看,这一年,金融危机的蔓延进一步增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环境压力相叠加,改革如何深化,如何把握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机与节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从国际来看,这一年,作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的美日欧经济体已经明显放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滑向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倡导“变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推出与其前任决裂的系列新政,全球政治经济贸易秩序的调整面临新的变数。在此背景下,中国坐拥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经济实力与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更加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国“两会”作为一座新闻富矿,不仅是国内新闻媒体激烈角逐的战场,也是海外媒体“淘金”的热土。在这里,境外记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工人、农民、教师、个体户等一线基层代表,也可以接触到企业老总、学术科研带头人、政府要员和各大民主党派的精英,在开放团组讨论中还能够亲历人大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与高检高法报告过程中的各种交锋、批评与建议。一位日本同行曾经告诉笔者,走进“两会”就如同走进了中国的城市乡村,能够更便捷地采集本国受众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上,由于政府逐步放开对境外媒体在华采访的限制,过去两年,报道“两会”的境外媒体记者数量屡创新高,新华社在“两会”期间对外播发的中国新闻除保持100%采用外,境外主流媒体的采用家次也在稳步增加。境外主流媒体不仅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的战略版图来剖析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对地区及全球格局的影响,而且更多关注中国内部有碍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各种苗头性现象和问题。外媒对中国新闻的挖掘已从宏观走向微观,从传统的政治、军事、人权和宗教走向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竞争战线已经全线拉开。
随着中国的巨变使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度空前上升,对外报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出现了变化。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不了解、曲解和误读依然存在,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中国与其它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和利益交汇区不断扩大,我们需要花更大力气解读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各种疑虑和误解,这就需要把握塑造中国形象的有利时机、创新对外报道的思路、保证国内重大新闻的首发权,把以我为主同海外需求相结合,确保在家门口竞争的主动权。
从强调正面报道到追求正面效应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认为对外报道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还有一些人认为对外报道就是把国内不好公开报道的报道给外国人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但却是近年来行业内对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比较具代表性的误读。对外报道面对的用户是在西方意识形态下熏陶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报纸、广播、电视台和通讯社,他们以聚焦“负面新闻”、暴露社会敏感阴暗面为己任,要想让我们的稿件抵达海外终端受众,第一关就是要得到西方媒体编辑记者的认同或者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单纯强调涂脂抹粉式的正面报道,我们的稿件肯定会“跑靶”;如果单纯把负面新闻捅出去,落地率固然有了,但是却违背了以我为主的原则,丧失了主动。要提高对外报道的影响力,我们的编辑和记者必须解放思想,敢于触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本着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报道在解读矛盾问题和敏感性话题中完整呈现中国故事,让海外受众知其然,且知所以然,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才能有效提高落地率、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其实就是现阶段中国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与海外受众关心的议题息息相关。比如“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关系到中国的能源需求、资源消耗和环境威胁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涉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成果的民享问题;“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则涉及人权保障和民主建设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突发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决。对外报道的任务就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向世界有效地答疑解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报道来向海外展示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先进性,这种形象塑造和舆论攻势将是一个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我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对外传播模式。人代会作为立法监督机构,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评估一府两院的工作。如果规避敏感话题或者只对问题困难蜻蜓点水、任凭境外媒体去爆料误读,海外对人大“橡皮图章”的偏见就会被进一步固化,所以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本着科学求实的精神,创新对外传播的艺术。
近年来的“两会”上,新华社对外部顺应外媒开放后新形势的要求,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对于宗教、民族、人权、达赖、东突、死刑和器官移植等被认为是“高度敏感”的报道领域给予了充分报道。事实证明,抓住有利报道时机,以我为主,先发制人地“设置话题”是澄清事实、影响舆论和遏制外媒蓄意炒作歪曲报道的有效办法。比如,在2007年,结合两高报告提交审议,新华社连续播发了《最高法院:承诺不判处死刑是国际合作途径缉捕赖昌星的必要条件》、《最高法院负责人:死刑复核慎重严格》、《中国最高法院负责人:中国对死刑犯器官利用问题有严格限制性规定》等稿件被路透社、美联社和德新社等外国通讯社相继转播。此前,新华社对外播发的《“民告官”: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寻求法律捍卫权利》、《中国在司法腐败“重灾区”推行“账本式管理”》、《中国立法机构力堵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跑冒滴漏”》和《中国节能降耗目标未果“经济杠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等稿件也都被境外中英文媒体转载。
去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暴徒打砸抢烧的暴力事件后,一些外媒大肆炒作,各类对我不利的消息铺天盖地。15日大会选举前,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大会堂门口在记者“围追堵截”中就拉萨事件做出简短说明,新华社当即对外播发英文稿件《向巴平措说:我们没有开枪》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强烈谴责达赖集团的破坏活动》,稿件取得了澄清事实、影响舆论的积极效果。
应该说,《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实施在方便境外记者采访的同时也倒逼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一些政府官员增强外宣意识,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事件上快速反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内宣轻外宣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人一涉及对外报道就往往更多考虑上级领导的反应,或者干脆只接受外媒的采访认为“国内看不到”,所以刻意规避负有对外塑造国家形象任务的官方媒体,这其实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拼抢时效、追求独家
现代通讯技术手段的发展已使新闻媒体对时效的比拼真正达到了分秒必争的境地。路透社伦敦一位资深编辑两年前说过,只有一直保持时效领先才能为通讯社赢得声誉和订户。在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报业广告收入下滑,一些美国地方报纸甚至被迫关闭华盛顿记者站、压缩全国新闻版面的今天,通讯社拼抢时效和挖掘独家报道的功夫将显得更加重要。
早在对境外媒体放开采访规定出台之前,就有一些外国媒体在人代会上抢发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使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处于落后被动地位。自前年“两会”开始,新华社打破以往9点人大开幕总理开始讲话才滚动发稿的常规,在早上8点报告文本广为散发之际就从中摘取精华内容播发《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摘要》,涵盖了报告中海外关心的全部主要内容。这种主动出击的做法当即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并在去年“两会”上被境外媒体效仿。但是,由于我们加强深度解读,紧扣改革开放、经济形势、法治建设、民主政治、反腐倡廉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海外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境外媒体在自行摘发报告内容之余,仍不得不转播新华社的稿件以弥补其自身漏摘之不足。可以预见,未来的通讯社竞争将是时效和深度的双重比拼,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在人民大会堂还是代表委员的驻地,我们都能感觉到来自境外同行的巨大压力。很多外国记者常常是刚过安检就开始向会场飞奔,一场发布会,仅(下转页)(上接页)NHK就派出4人“跑步占位”,为专业记者抢占最为有利的拍摄位置,还有很多记者在会议闭幕后对代表委员“过筛子”,拦住谁是谁,问上一气再说。然而,由于境外记者来自不同媒体和不同地区,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度也常常千奇百怪,有的关心中国的玉米会不会增收,有的关心独生子女会不会使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变得“任性”,有的关心南沙问题,有的关心军费开支,有的关心环境保护。虽然是主场作战,我们依然很难覆盖所有境外媒体的关注点,必须从影响力和效益最大化出发,率先明确报道的“一流话题”,将报道的精力集中到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上,这样才能覆盖到最广泛的主流媒体,同时紧盯突发性新闻事件,保证在关键时刻发出我们的声音。
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两会”就是“试金石”,也是培养和磨练记者“发现力”的地方,很多老记者都有“年年上‘两会,年年心里没底”的感觉,说到底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要做到独家,有一部分报道需要以调研为基础,多方碰撞,形成报道深度,还有一些是凭借记者的运气和经验捕捉的现场。在以往“两会”上,新华社记者对外播发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2014年首飞》、《戚发轫:对神州七号3位航天员的要求更高》、《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引起争议》、《未来五年: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仍然坚持要求降价》等具有海外针对性的独家稿件都收到了很好的报道效果。但是,正如所有的新闻终将会成为明日黄花一样,新闻人的视野和脚步必须面向前方,那是下一场激烈的角逐,想起来总让人莫名的躁动和兴奋。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副主任)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