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报道也可以不枯燥

2009-04-22 04:54
对外传播 2009年3期
关键词:友谊赛中日关系稿件

朱 喆

编者按:人大新闻奖的评选是中国新闻奖复评工作的组成部分。开展人大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报道人大工作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2008年5月12日,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评选揭晓。《中国日报》记者朱采写的通讯《中日议员展开“足球外交”》(China, Japan swap suits for football boots)获二等奖。她的采写经历告诉我们,关于全国人大的报道不仅限于枯燥的会议程序和法律条文。此外,作为外宣稿件,要考虑放到国际大背景下来展开报道。

提起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道,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枯燥的会议程序和法律条文,这不足为奇。在我3年来报道全国人大的过程中,程序和立法方面的稿件的确占了重头,这是与人大工作性质和任务密切相关的。

但2007年的秋天,我意外收到了全国人大的通知,告知我中国人大代表足球队和日本议会足球队将在辽宁大连举办一场足球友谊赛。闻讯后我很兴奋,并不是因为我是个足球迷,而是这样的活动在人大活动方面的确不多见。经查询,这也的确是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间首次体育交流活动。

毫不犹豫,我申请随团来到了大连。到大连后我却发现了两个难题,一是比赛将在10月13日举行,是个周六,而《中国日报》在周末只有一份周末版,周六停报;二是大会组织方提出,因为比赛双方的敏感性,希望不报道具体的比赛比分,毕竟是场友谊赛。

考虑再三,我决定在抵达当天(12日)提前发一篇稿,告诉读者将有这样一场比赛进行;比赛结束后一天(14日)再发第二篇稿件,描述比赛的详情。对于比分,既然不能透露,就淡化这次活动的比赛性质,强调其友谊性。第二篇稿件在2008年的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随稿刊发的照片也获得了2008年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的三等奖。

回头看,这篇稿件,或者说这两篇稿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报道没有拘泥于比赛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中日关系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写。结合国际大背景来报道,这也是外宣稿件的一个特点。

略微熟悉中日关系的人都知道,2006年和2007年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年上台后,一直无视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也不顾多数日本民众的反对,坚持年年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临下台之际又于“8·15”这个敏感日子进行了第六次参拜。小泉的一意孤行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也因此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之间的政治僵局使两国间“政冷经热”关系开始向“政冷经凉”转变。这一迹象在2006年趋于明显,引起日本经济界领导人的担忧。可以说中日关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学者也对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持悲观态度。

2006年9月,安倍晋三接替小泉成为新一任日本首相,面临国内外压力,安倍上任后即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显示出积极态度,并于10月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人称“破冰之旅”。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这是中国总理时隔7年再次访日,被称为“融冰之旅”。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政治上恢复、发展和升温的时期。

然而2007年9月12日,安倍突然宣布辞职,福田康夫于9月25日当选新首相。这次更迭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两国关系仍然十分敏感。这场中日议员间的足球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虽然参加比赛的人都是议员,并非新任的内阁成员,但专家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中日关系仍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熟悉了这样的背景,我稿件的立意就确定为“足球外交”,这也是借鉴了中美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乒乓外交”的提法,都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双方的友谊。稿件中间也贯穿了这样的立意,比如第一篇稿件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早期,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发展成功破冰,而今天另一种运动——足球也为中日关系进一步回暖发挥作用。来自中日两国的议员将于周六在中国辽宁省的海滨城市大连踢一场足球友谊赛。”

这两篇稿件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是采访的对象比较多。有中日双方足球队的队员、队长和中日关系专家等等。在稿子中交代了很多细节,比如双方球队的组成、平均年龄、如何备战的。稿子中还有一些比赛场面的描写,如:“每当有身体上的对抗时,队员都会互相伸出友谊之手互相帮助搀扶。在场上没有硝烟只有微笑。在比赛结束时,队员互相合影,背景是显示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大屏幕。”等等。

采访的对象多、引语多、细节多也是外宣稿件有别于内宣稿件的突出特点之一,这样的报道信息量丰富,具有可信和可读性。

这两篇稿件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由于《中国日报》的语言优势,日本议员可以直接阅读。日本团团长卫藤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表示《中国日报》的报道体现了这场活动的意义。日本使馆事后也与我联系,了解报道情况并表示希望留存当天报纸做纪念。对于我来说,能够有机会参与报道这样有意义又别开生面的活动,也是个难忘的回忆。

(作者系《中国日报》新闻中心记者)

责编:吴奇志

【附】

中日议员试水“足球外交”

(刊登于2007年10月13日《中国日报》头版)

朱喆

大连:上世纪70年代早期,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发展成功破冰,而今天另一种运动足球也为中日关系进一步回暖而发挥作用。

来自中日两国的议员将于周六在中国辽宁省的海滨城市大连踢一场友谊足球赛。

这次“足球外交”旨在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据介绍,这也将是中国人大代表首次参与国家间的体育交流活动。

中国人大代表队成立于一个月之前,由35名队员组成,平均年龄45岁。队员多数是来自全国的人大代表,职业多种多样,有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教师和医生等等。

参加比赛的日本队由23名议员组成,他们来自执政的自民党、自民党的执政联盟公明党、主要反对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和人民新党。

日方组织者称他们也在积极倡导发起一次中日韩三国议员参与的足球赛。

中国人大代表表示,这次比赛更多的是关乎友谊,而非竞争。

“我们很荣幸参加这次的比赛并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教练员兼队员范运杰说。

范运杰是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国家女足队队员。她是中国人大代表队中唯一的专业运动员,但她说她的队友们在5月开始的3次集训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参加周六的比赛,中国人大代表队周五下午在比赛场地大连市人民体育场进行了2个小时的热身训练。

身着耐克运动服和运动鞋,人大代表队进行了体能训练,练习了角球和定位球,并进行了一场20分钟的模拟赛。

虽然很多队员都在四五十岁间,但他们身手敏捷矫健。

“自5月开始,我每天至少要跑步2公里以锻炼体能。”队员王宁说。他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

王宁40多岁,他说他喜爱足球,年轻时曾参加过当地的业余足球队。

考虑到两国议员的年龄和比赛的强度,组织者决定周六的比赛将会被分为3节,每节20分钟。

学者称这样的足球比赛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

“日本刚刚选出了一个新首相,在此时举行这样的友谊赛特别有意义。”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说。

他说自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0月访华的破冰之旅和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后,中日关系的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最近日本政坛的变化给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这场比赛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两国关系正继续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他说。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7-10/13/content_6171845.htm)

中日议员展开“足球外交”

(刊登于2007年10月15日《中国日报》二版)

朱喆

大连:来访的日本议员周六表示他们对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其中体育也将助一臂之力。

“日本和中国是伙伴,我们的关系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日本众议员、前副外相(卫藤征士郎)说。

此次访华,卫藤还有另一个头衔:日本议员足球队队长。周六,这支队伍与中国人大代表足球队在辽宁省海滨城市大连踢了一场友谊赛。

中国人大代表队由35名队员组成,平均年龄45岁。队员多数是来自全国的人大代表,职业多种多样,有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教师和医生等。

参加比赛的日本队由23名议员组成,他们来自执政的自民党、自民党的执政联盟公明党、主要反对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和人民新党。

双方队员都表示“足球外交”旨在促进中日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乒乓外交在上世纪70年代为中美关系发展成功破冰,而今天另一种运动足球也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新途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

他说自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0月访华的破冰之旅和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年是中日双边关系正常化35周年,此时举行这场比赛也有特殊的意义,路甬祥说。

他说这也是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与与日本的体育交流活动。

卫藤说日本方面也在推动中日韩三国议员间的足球友谊赛。此外,日本议会也在积极组织一个拉拉队,希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场为日本队加油。

在周六的比赛中,每当有身体上的对抗时,队员都会互相伸出友谊之手互相帮助搀扶。在场上没有硝烟只有微笑。

在比赛结束时,队员互相合影,背景是显示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大屏幕。

双方球队都可以自由换人,不受次数限制,但是危险动作比如铲球是禁止的。

“这的确是场轻松舒畅的比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宁说。

他说他对此场比赛盼望已久,并表示自己十分高兴能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日本议员交流。

日本众议员(铃木恒夫)说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过起伏,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已经回到正轨上。

“而且我相信,无论双方的政治关系如何发展,只要民间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友谊就不会中断。”她说。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7-10/15/content_6173834.htm)

猜你喜欢
友谊赛中日关系稿件
我的问题③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
陈道明越俎代庖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