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藏春 方正辉 胡必亮
2008年10月,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的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胡必亮一同策划了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就国家软实力等问题的讨论与对话。甘藏春主持了讨论,胡必亮整理了讨论情况。以下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吸引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本质特征
问:自从您提出软实力理论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软实力。不能一味地强调发达国家的软实力,而忽视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软实力。您认为是这样的吗?
约瑟夫·奈:我所指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所特有的吸引力。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能力。我们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这种能力:一方面是你做得很好,确实很吸引人,也就是说你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别人必须主动地承认和接受你的吸引,也就是要被你所吸引。譬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很吸引人,这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但沙特阿拉伯人并不为之所动,他(她)们并不为好莱坞电影所吸引。这表明,软实力不仅是指你在一些“软”的方面如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还能做到让别人从内心深处主动地被你吸引。这就是软实力与硬实力本质上的不同,即硬实力是一种强制,根本不管你是否接受。譬如,当一个人拿着一把枪威胁着要毙了你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强制的,拿枪的人也不在乎你是否接受,这就是硬实力。由此可见,你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道德观等许多“软”的方面的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具有软实力。如果你的一些软方面的东西不被别人接受,那就不能说你具有这方面的软实力。
问:谈到硬实力,很容易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衡量和比较,要么军事上占优势,要么经济上有实力。但谈到软实力,似乎很难定量化,不好计量。这样就使得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难以深入,现实生活中也不好衡量和比较。不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约瑟夫·奈:你说的很对,软实力确实不容易量化,但却可以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是公众舆论的看法,这在美国比较流行;另一种就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在对不同国家进行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看哪些国家更具吸引力,这种比较的方法既简单易行,也能够清楚地看出差别。我们倾向后一种方法。
问:这样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公众的看法一般都是与自己所在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传统和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不同历史传统基础上的。实际上,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对于同一国家的评价往往相去甚远,这怎么能形成人们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致看法和判断呢?
约瑟夫·奈:理论上讲确实有这么一个问题,但如果你看看现实情况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挪威的公众和沙特阿拉伯的公众可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如果我们让这两国的公民谈谈他们对日本和印度两国软实力的看法,我想答案应该是不出我们所料的。这就表明,即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对其他国家的判断上,通常不难形成一致的判断,主要原因在于软实力强调的是吸引力,包括对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社会和群体的吸引力。
问:目前,美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很显然,这将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硬实力。我们认为,这也可能会对美国的软实力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您说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吗?
约瑟夫·奈:是的。金融危机不仅直接损害了美国的硬实力,也严重冲击了美国的软实力。过去被世界各国誉为成功的“华尔街模式”一夜之间消失了,美国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美国未来软实力的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如何处理这次金融危机。如果处理得好,美国的软实力还会逐步回复;如果政策、措施不当,美国的软实力还将进一步下降。日本在这方面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例子。
中国软实力的增强意味着中美双赢
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都发展很快,不仅硬实力随之不断提升,软实力也有了很大增强。您认为这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呢?
约瑟夫·奈: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这意味着双赢。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软实力增强,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吸引力增强;反过来讲,如果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意味着中国对美国的吸引力提高。我们从一个指标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种双赢的情况,由于美国的吸引力,不少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也开始到中国学习。这表明中国的吸引力增强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我认为这是美国所乐意看到的,因为美国学生喜欢。这就是双赢。
问:谈到中国的软实力,已经被大家接受的一些因素包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浓厚的家庭观念、还有仁慈和谐的理念等等。我们知道您曾经是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我们应该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特有的巨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这样的能力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说我国的党和政府在抗击汶川地震灾害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您认为这也属于中国的重要软实力吗?
约瑟夫·奈:当然属于。中国在这次抗击地震灾害斗争中,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吸引力。我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中国政府就将军队送到了抗震救灾的前线,中国领导人迅速赶到了地震灾区。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完全开放媒体的做法也是得分很高的,这与以前的做法完全不同。这些都使中国在世界上比以前更具吸引力。
问:问题在于,现在世界上也有人不断地批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推进民主政治、健全法制方面做得不够,要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步伐。当然,我们也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但如何将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和处理好我们上面提到的中国所特有的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约瑟夫·奈:对,这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更多的政治参与,国家越是富强、人民越是富裕,就越是需要更多的政治参与。要比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不仅是因为对于当政者而言,更多的民主、更多的政治参与、完善的法制通常会使他们失去手中掌握的硬权力,而且也因为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国家在得到更多软实力的同时,可能会相应地失去一些硬实力。印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我想这是中国这一代和下一代领导人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和重要挑战。
巧实力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运用
问:我们知道,您在软实力概念基础上,最近又提出了巧实力概念。这个巧实力主要巧在哪里呢?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巧实力所表达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孙子那里早已有了。
约瑟夫·奈:我们已经知道,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工具和手段。如果比较这两种工具和手段的话,我个人更喜欢软实力。但实际上仅靠软实力也是不够的。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两种工具混合起来运用,这就是我所提的巧实力概念。巧实力之“巧”主要在于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平衡地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使用。你讲的很对,我提的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基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确实早就有。在孔子、孙子以及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我们都能找到。尽管古代就有,但我们以前从理论上理解得不够,在现实中运用得也不够。我认为目前的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运用巧实力来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中东和平问题、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等都不是仅仅可以依靠硬实力得以解决的。因此,布什总统试图仅仅依靠硬实力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制度的做法是错误的。当然,硬实力对于推进民主政治和反恐是绝对必要的,但软实力往往更重要,而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合理运用。
责编:张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