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华 聂 欧
“我来中国上任之前,新韩银行总行申相勋行长对我说‘我们一定要做得比中资银行更中国,期盼不久后的将来,中国的新韩银行能将支行开到韩国去。因此我们在中国跨出第一步时就务必要做好本土化。”接受采访时,新韩银行北京分行朴钟吉副行长开门见山对我们说。这位一直面带微笑,努力用中文来表达想法的年轻副行长在谈到新韩银行本土化目标时信心满满:“我们在中国刚起步,未来5到10年,我们想成为中国人最信任的外资银行。”
在越来越多的韩资银行加快挺进中国的步伐,同实力强大的欧美商业银行共同抢夺中国市场的背景下,新韩银行将怎样实现它的目标呢?
创造韩国金融界神话
走进北京工体附近的新韩银行北京分行营业厅,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银行氛围,没有冗长的排队,没有绷着脸的大堂经理和面无表情的业务员,甚至连挡在业务员与顾客之间的防护玻璃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业务员面对顾客时亲切平视的笑脸,即被称为“眼对眼”的韩国特色服务。而每位顾客离开时,除正在办理业务的营业员,其余均全体起立,鞠躬相送,这多多少少让习惯了排队办业务的中国客户不大适应。
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韩国,首先推出客户服务理念新韩银行也曾让韩国客户很不适应。说到此,朴钟吉笑道:“当时,每位顾客进出营业厅,我们员工都全体起立,笑脸相迎鞠躬相送,那个年代顾客从没有见过银行这样的服务,有些顾客一进门就被这阵势吓跑了。我们还上门为客户服务,追随客户到菜市场办理业务。这样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靠着“客户服务最优”的方针,短短二十多年,新韩银行从一家仅有3家分行、279名员工的民间资本的小银行,发展为拥有13000名员工、1045家国内分行、总资产达249兆韩元的韩国优秀银行,被韩国人称为“新韩神话”。
本土化最重要的是人
“申相勋行长反复和我说:‘如果你去中国营业,比学中国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习俗,要爱这个国家。”说到本土化,朴钟吉不断谈到总行行长的嘱咐,其实这也是申相勋对所有来中国的韩国员工的嘱咐。
而在申相勋观念中,不管韩国员工多么“中国通”,始终不如中国员工更了解中国,所以他要求在中国,所有重大的决策必须听取中方员工意见并和中方员工一起做决定。去年,新韩银行(中国)成立之初,申相勋在人民大学进行了“韩国金融业现状和新韩银行的未来”的演讲,演讲特别提到韩国的两大电子企业LG和三星在印度的营销的经验,他认为LG在印度营销好于三星的原因之一是在员工的本土化上。LG在印度广纳贤才广集良源,一方面借招聘做营销宣传,另一方面赋予本土员工极大的责任和义务,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融入本土文化,了解产品需求改进营销策略,及时高效地支撑了LG在印度的本土化扩张。
在申相勋的领导下,新韩银行(中国)一直推崇“中方员工是新韩银行(中国)的主人”的思想。“从韩国派遣来的员工几年后就会重新返回韩国,我们觉得使当地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银行里能够不断地成长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回报。”朴钟吉说。
目前,新韩银行(中国)韩方员工占15%,中方员工为85%,而继续提高中国员工的比例是新韩银行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据朴钟吉介绍,新筹建的新韩银行上海虹桥支行中除了一名韩国员工其他从支行长到普通员工都来自中国本土。另外,新韩银行还在人民大学设立了50万人名币的“新韩银行创新人才奖学金”,并每年向20名优秀生发放奖金,约定为获奖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以此来巩固后备人才库。
和中国客户一起成长
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后来者,面对实力日渐增强的中资银行、面对财大气粗的欧美银行,新韩银行的压力不言而喻。
虽然新韩银行在中国存在进行法人转制较晚以及营业网点相对不足的劣势,但朴钟吉认为中韩两国在文化上是相通的,而且中韩在文化历史上的渊源,使得韩国银行融入中国相对容易。“在韩国,企业以社会责任为根基,我们把自己的传统带到中国,始终在努力契合中国民众的情感和习惯。2008年5月12日,新韩银行(中国)开业的当天四川发生地震,我们将开业典礼的300万元经费全部捐给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平日里,我们还通过探访敬老院老人和孤儿等方式参加公益活动。尽管我们是金融企业,但进驻中国最重要的是从文化上贴近中国。”朴钟吉说。
新韩银行进军中国的口号是“最亲切的银行”和“最信赖的银行”,面对中国银行业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信用缺失,“最亲切”和“最信赖”无疑会拉近与中国客户的距离。朴钟吉称:“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中国客户提及新韩银行时会觉得这是一家中国银行,我们愿意和中国客户一起成长。”